用心播撒信息技术的“火种”
——对话“张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24-05-09朱小婉
本刊记者/朱小婉
张青,郎溪县信息技术学科领军人。1992 年毕业于宣城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同年被分配至郎溪中学任教至今。30 多年来,她致力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从无到有,闯出了一条路子,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宣城市模范教师、宣城市学科带头人、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她还参与编写了教材专著等40 余本,主持过4 个省级课题、1 个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张青名师工作室”——
教育文汇:作为郎溪县的第一个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请张老师介绍一下工作室的创建背景以及探索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历程。
张青:和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优质资源匮乏、优质资源的建设机制缺失、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不足等。具体到郎溪县来说,信息技术老师还存在跨专业的问题,2010 年调查统计,郎溪县共有信息技术教师29 人,其中由其他学科改教信息技术的有16 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入省教研员的团队,依托专业技术支撑等方法,坚持在教学一线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用了13 年的时间探索出利用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数字化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在省教研员的支持下,我领头组建了数字化资源建设团队,秉承“动态生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理念,建设基于学生学的优质数字资源。2017年5 月,我们与科学出版社联合进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开发,形成了安徽省初中信息技术平台教学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我的团队对其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平台功能,对基于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进行反思总结。团队在完成平台优质资源审核的同时,通过规范标准流程,进行精品资源的开发。2017 年10月,平台基本搭建完成,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在探索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动态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的课程资源建设生态。2019 年,郎溪县张青中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成立,我希望通过对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带动郎溪县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文汇: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建设完成后,工作室又是如何进行推广与应用的?
张青:工作室成员既是数字化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者,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出修改意见,督促教学平台的迭代更新。成员通过示范课、讲座、撰写论文等方式对成果进行有效推广。工作室还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学科融合发展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迁移应用全省学校。工作室成员曾先后在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使用教学平台及资源参加比赛,向全省信息技术教师展示效果。截至目前,根据后台提供的数据,使用教学平台的地市达到16 个,注册学校1082所,注册教师1472人,注册学生253801人。
帮扶指导薄弱学校。优质资源的使用,对薄弱学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以团队所辐射的一所农村学校为例,我们利用工作室送培、送教下乡,指导当地教师利用教学平台资源开展学科教学与学生辅导,该校的两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比赛分别获省二等奖和市一等奖,辅导的学生中有一人获全国一等奖,多人获省市奖项。
在线指导边区学校。西藏山南二高是安徽省对口支援的学校。在团队教师的培训、指导下,山南二高建设和使用数字化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安徽教师与西藏教师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制作、使用数字化资源,在帮助藏区学生学习、促进西藏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体现了教育的温度,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技术赋能其他学科。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每个学科都需要信息技术的赋能。我们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优质案例,出版了6 本专著,介绍了各学科设计加工优质资源的技术、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科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教育文汇:通过13 年的坚持,工作室在为学生创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实施项目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哪些影响?
张青:为了更好助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工作室一方面构建了可更新的动态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可持续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机制,通过教师与学生使用资源后的反馈,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强化优质资源的建设,使资源更丰富、使用更方便。如在2020 年初,我们针对全省停课不停学的需求,增加了教学平台的“移动版”设计,学生可使用智能终端居家学习。另一方面探索出基于平台资源的项目学习方式,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问题。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教学平台,可为教师提供多种选择,或自主设计教学支架,或使用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支架,方便调用数字资源,为学生打造合适的“学习任务单”。教学平台可以完整记录教师与学生的使用痕迹,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基于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减轻了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有利于他们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此外,我们还探索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闭环路径,工作室的每位学科教师都实现了快速成长。工作室成员共获省级以上表彰1项,市、县级表彰12项,多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援藏干部等,并获得市级通报表扬,有些教师的事迹还在相关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
教育文汇:张老师在一个传统观念上的“非主流”学科建设中做了这么多的探索,十分令人敬佩。工作室对下一步发展方向有什么规划吗?
张青:在探索、实践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这些年里,我们深刻体会到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资源质量对资源建设与应用效果的影响。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教师观念的转变、优质资源的迭代、教学行为的变革、数据分析的运用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作用。
另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个人也在收集相关资料,之后会将研究成果上传到平台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做一些努力。
教育文汇:听说您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在您的引领下都逐步实现了个人成长规划,您还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话吗?
张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会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教师,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当然,我更希望年轻教师能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成长为新的学科带头人,将工作室的精神和经验辐射给更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