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语境下中小学校园篮球发展研究

2024-05-09杨泽浩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园篮球双减篮球

杨泽浩

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作为建设新时期教育体系的基础,其内在要求应从侧重知识、培养能力向全面育人转变,其自身高质量发展是必然之选;而校园篮球以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夯实篮球人才根基、促进中小学身心健康为宗旨,是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学校、家庭等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其教育观逐渐脱离“人”的教育,导致应试化、单一化等问题突出,校内育人作用淡薄,致使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速。《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指出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障学生权益,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严格把控校外培训机构[1]。“双减”的出台,对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敲响了警钟。教育是国之基石,“双减”政策让教育“返璞归真”,避免了应试化、短视化教育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体质健康,也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学校体育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落实“双减”是校园篮球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而中国篮球则需依托校园篮球完成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新时代校园篮球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也是推动“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必然要求。因此,分析“双减”红利给予中小学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破解之策,以此推动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

1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校园篮球发展机遇与挑战

1.1 新时期校园篮球特色育人体系逐步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校园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颁布体现了党和政府一直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并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校园篮球教学要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释放学业压力”为基准,课程设计应呈现逻辑性与衔接性。在此基础上把握“勤练与常赛”原则,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的特色校园篮球教学体系。学校设置专职教练员岗位可以充分弥补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并在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中与体育教师形成良性互补,使学生享受“双减”红利的同时帮助我国校园篮球基数增值、增量。此外,“双减”政策影响下,校园篮球不仅仅局限于“上课”,更多地被赋予交流、竞技、文化等属性。多属性共筑下,把校园篮球打造为独具一格的“金色招牌”,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篮球文化,促进校园篮球的发展。因而可知,由政府主导统筹、多方有序衔接带动下,篮球教育质量势必百尺竿头,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日益完善,“教-练-赛”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充分补足。在“双减”政策的带动下,中小学校园篮球教育逐步呈现绿色健康生态,且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品德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1.2 课后篮球服务呈现多向度、重时效的新布局

“双减”政策是以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愿景,着眼学生身心发展、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满足学生课后多样化需求为宗旨,而课后体育服务作为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正在悄然革新学校教育教学布局。据调查,义务教育学段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学生达到7 743.1万名,占比高达85%[2]。课后篮球服务在课后体育服务的带动下。正在悄然兴起。全国各地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了校园篮球竞赛。如重庆市两江新区天宫殿学校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组织五、六年级篮球比赛;西安市莲都区为落实“双减”政策举办2022年全区中学生校园篮球联赛。在“双减”推动下,课后篮球服务出现由政府引领学校布局班、级、校、区篮球竞赛体系,打破了原有教学空间、破除了竞赛壁垒,充分保障“勤练与常赛”;校内校外多角度协作教学,充实篮球师资,丰富篮球教学资源;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入编推动了课程教学的专业化。

课后篮球延时服务体现了校园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引领作用,并依据现有条件充分发挥能动性,实现了由劣势到优势再到特色的转化,提升了课后服务吸引力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3]。“双减”助推下,校园体育布局融入课后篮球服务,是学校彰显特色办学的有力方式,是助力中小学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扩充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对推动我国篮球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3 家校社共育为校园篮球健康发展夯实根基

“双减”旨在健全校园体育保障,推进社区教育、家庭观念、协体育人共同建设。“动员全社会、服务篮球人”。校园是青少年篮球发展的主要场所,但绝非是唯一途径。美国以社区参与、体育活动、社会和学校情感氛围、家庭参与等为核心的WSCC协作模式,凸显了家庭、学校、社区等多部门协同,从而推进了青少年健康发展[4]。家庭和社会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学校教育下“家社共育”帮助其拓展家庭和社区体育的功能,构建共育模式有助于校园篮球整体目标的实现[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三者相互协同可增强体育人才的培养效果[6]。新时代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须遵循共享、合力、协调三要素,即校社共享、家校合力、家社协调。家校社三者协同赋能是校园篮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双减”政策的颁布打破了家庭、学校、社会“重智轻体”的思想壁垒,政府鼓励校外篮球培训机构进入校园解决了校外俱乐部场地少、生源少等问题;校外篮球培训机构进校园为“一校一品”增添了活力,极大程度上化解了校园篮球师资力量数量少、质量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家庭提升了对校园篮球的关注度,不再盲目追求升学率,克服分数功利化,学生教育回归初心,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全面健康发展,充分释放篮球运动的多元价值;家校社协同共建篮球教学新空间体现在场域拓展、实践转换、时间保障、健康布局四方面,且家校社协同发展校园篮球战略也是实现篮球强国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2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校园篮球发展困境

2.1 校园篮球课程设置理念迟滞及衔接不畅

校园篮球教学是以校园篮球教育理念为宗旨,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增强我国篮球水平为目标而设置的篮球课程。“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课程是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载体[7]。“新课标”篮球项目中指出掌握快攻、协防等战术,但在真实课堂教学中,篮球教师的课程教学“低义化”严重。其本质是教学者过度执着于教学的内容,使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失去对篮球运动独立思考做出判断的能力[8],与“双减”所倡导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课程还停留在运球、传球等基本技术的练习,“一运一投”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学段,基础篮球课程内容衔接不畅、内容过度重复等,篮球教学失去活力。个别篮球教师存在应付心理,导致课程设置理念滞后。篮球等相关体育课程经常被其他科目挤占,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掌握难度较大的篮球技术,违背“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原则,使校园篮球教学一直处于“浅尝辄止,停滞不前”的状态。此外,校园篮球课程的设置不应只是单一层面的横向维度的优化,应从中小学、大学各个学段在纵向维度上统一优化。“升学率”作为社会和家庭评价篮球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把篮球教育作为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一种工具,因此,课程设置理念并未回归到教育本身,课程设置以及选择应向核心素养教育转变,“升学率”只是篮球教学的附属品。

2.2 顶层设计缺失,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声无实

“双减”政策下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是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落实表面、有声无实、合力弱化等问题。三者之间缺乏明确的职责与边界,容易造成三方的责任推脱[9]。“双减”下,家校社对校园篮球育人工作义务不明确,且构建长效家校社工作机制三方谁来主导,即“发起”模糊,导致其长期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10]。第一,校社共享乏力。目前,我国校园篮球基本由教育部门负责,社会篮球俱乐部由体育部门负责。尽管国家颁布多款政策,强调学校、社会一体化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两者管理系统不同,仍会出现协同调动不及时、俱乐部进校难等问题,协同联动流于表面。第二,家社协同动力不足。家庭教育观念固化,育人意识不足,家庭对篮球教育带有“有色眼镜”,对篮球育人认识深度不足,无法形成良好“减负”氛围,尽管“双减”政策的提出强调了体育育人,但在调查各指标中“学习成绩”仍旧在家庭中排名第一[11]。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家长的体育观念及对篮球运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参加社会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家庭落后的体育观念与良好“篮球氛围”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而社会篮球俱乐部受利益、监管不足等影响,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培训质量良莠不齐,教育功能缺位等现象[12],难以将提升篮球水平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导致家长对课后篮球服务失去信心,参与度与支持度降低。第三,家校协调保障不足。“双减”政策下,大量中小学生投入到校园课后篮球服务中,因受师资、场地设施等问题影响无法保障课后服务质量,而大部分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家庭无法营造良好的篮球氛围,进而导致合作弱化。如何乘“双减”之势、“体教融合”之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且使1+1+1>3,打造独有的校园篮球文化势在必行。

2.3 校园篮球多元一体化评价体系缺失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健全校园篮球评价体系是“双减”政策下加快强化篮球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帽子的教育评价导向。第一,校园篮球评价涉及面不足。现阶段,我国校园篮球评价角度太过片面,局限于篮球技术、体质健康方面的评价,但在学生反馈、家庭反馈、社会适应方面缺少详尽的评价规范。这与“终身篮球、篮球育人”理念相悖。第二,校园篮球综合性评价欠缺。学段篮球水平考试评价标准描述模糊,评价内容高度重合,评价形式单一,教定情况严重,功利性教学备考屡见不鲜。虽然校园篮球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但大多是走马观花,偏重于结果性评价,评价结果过于片面,滋长学生负面情绪。第三,篮球课程评价联结不足。“新课标”对篮球科目提出了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新要求,但目前我国校园篮球课程评价协同联结相对薄弱,家校社合力匮乏。家庭受唯分数、唯升学固化思维影响,学校课程评价偏向于升学率;社会而言强调篮球育人价值。三者缺乏深层合作,不益于校园篮球良好教育生态的建立。

2.4 校园篮球师资匮乏及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弱化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园体育逐渐“热”了起来,中小学生大量涌入运动场。校园篮球受师资数量少、质量差等问题影响,如何从众多运动项目中脱颖而出,是校园篮球能够持久、能够有效“热”下去的关键。《体育法》的出台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支持,且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但仍然存在教师引进渠道不畅、权益保障不力、资源整合缺失等问题[13]。第一,校园篮球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据统计,2021年,全国中小学体育师生比例为1∶205。由于校园篮球教师数量匮乏,高课时比的同时教学强度大,使得篮球课程教学和课后篮球服务枯燥乏味质量难以保证,难以维持学生对于校园篮球的热情,教师缺乏主动解决服务衍生问题的能力。截止到2020年,义务教育学段高课时比情况下,体育教师仍缺少约16万[14]。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师资匮乏严重,大批退役优秀篮球运动员虽具有过硬的教学素质,但在教育转型过程中依然暴露出规则繁琐、制度死板、转型可持续发展不足等问题[15],致其大量涌入社会俱乐部,造成校园篮球教师竞争力不足。第二,校园篮球资源短缺且不均衡。校园篮球相比其他运动项目,因其设施简易、参与难度低、趣味性强等深受学生喜爱,“双减”加持下校园篮球“热”了起来,然而,生多师少、场地少等资源问题不均衡迫使大量学生涌入其他运动项目或选择校外培训机构。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小初高体育场馆面积和器材配备发展态势严重不平衡[16],校园篮球资源满足不了中小学生平日所需活动的诉求。资质好的学校大量聚集在城区,且大量优秀师资资源,受限于场地设施等问题,无法顺利开展篮球教学,而乡镇地区拥有大量场地与器材配套设施,无奈受限于地域、待遇等问题,无法引进优秀师资,篮球教学质量年深日久停滞不前,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双减”热、“体育”热、“篮球”热,校园篮球“热”的实现,需要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保障以及社会的协助。

3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校园篮球发展的破解之策

3.1 打造校园篮球一体化特色育人课程体系

“双减”目标下,校园篮球课程应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以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为思路来创新体育课程。要建设横纵衔接、形式联合、内在统一的科学一体化篮球课程[17],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构集科学、层次、适宜的专业课程体系[18]。第一,“双减”政策下,篮球教师应树立“篮球育人”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课程内容设置以“新课标”为基准,建立循序渐进、一体化的篮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需保障与“勤练与常赛”密切结合,鼓励中小学篮球教师以学定教,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校园篮球教学的趣味性,让中小学生享受课堂的同时增强体质、锻炼意志,逐步形成特色一体化教学。第二,中小学校园篮球课程设置应着眼于“篮球减负、篮球育人”目标,以全面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生活能力为核心素养,改变单一教授篮球技能与知识的实践路径,向提升中小学生篮球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发展路径转变。第三,推动篮球课程设计与智慧化教学有机结合。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打造科技赋能中小学校园篮球教学课程,逐步建立智能中小学生体质管理、评价、提升体系,实施个性化教学,科技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校园篮球教学效能,推进智慧化赋能校园篮球课程设计。

3.2 家校社协力营造良好校园篮球育人文化氛围

校园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积极培育良好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积极搭建家校社沟通交流平台,打破沟通壁垒,形成联动机制,有助于我国培养更多篮球优秀后备人才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第一,中小学校可考虑为不同年级布置篮球家庭作业,做到“减负担与增体育”的科学结合[20]。将家长纳入篮球教学体系中,辅助监督指导中小学生完成篮球家庭作业,促进家庭篮球文化氛围的建立。第二,鼓励有资质、有声誉的篮球俱乐部进校园,激发体教融合新活力。中小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举办“篮球文化活动周”,邀请优秀篮球俱乐部参与。在近距离接触中,学生参与感变强,运动积极性提高,为校园篮球工作提供了持久力,也为校园篮球文化提供了驱动力。

3.3 完善校园篮球增值性、一体性、整体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中小学校园篮球评价体系作为中小学校园篮球发展的指挥棒,是衡量中小学校园篮球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中小学校园篮球明确“篮球育人”教学本质的重要路径。

第一,完善校园篮球增值性评价。建立中小学教师篮球教学述评制度。中小学篮球教师每学期须对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篮球学业述评,将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因素剥离,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不以学生的篮球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实施奖惩机制,达到“以评促教”。第二,落实校园篮球一体化评价。校园篮球要以学、练、赛、评为基本原则,落实“勤练与常赛”,家校社应主动参与并协同评价,达到“外在联合,内在协同”的校园篮球评价体系[21]。第三,建立4-3-3校园篮球课程整体评价体系。以往,学校一般作为校园篮球课程评价的主体,而“双减”背景下,单一的评价主体已不切合时宜,应建立学生主体、学校支持、家庭配合的多元校园篮球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中小学生占40%,学校与家庭各占30%。增强校园课程评价体系的客观性、整体性、协同性。

3.4 拓宽教师渠道,区域协调整合教育资源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应深化篮球师资队伍建设,协调配比篮球教育资源,逐步缓解师资数量、质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第一,补足篮球师资队伍,健全资源保障制度。中小学可通过购买或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方式充实校园篮球师资队伍[22]。优质的教师资源与教学氛围是校园篮球脱颖而出的立足之本,也是开好、开齐课后篮球教育服务的前提。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中小学参与的设施、师资资源共享新体系,缓解中小学校教学设施资源不足,保障中小学生课后篮球服务权益成为已然。第二,区域协调整合资源。城区中小学校主动与乡镇偏远地区中小学校交流合作,增进师资力量互通,促进城乡、校园篮球协同发展,探索城乡镇帮扶模式,将区域轮转教学纳入篮球教师职称晋升、薪资待遇考核,破解资源整合之困。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党和政府站在错综复杂新时期、新起点上为守护中小学生权益以及完善校园篮球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体教融合、丰富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为校园篮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应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扎根校园篮球实际问题,合理统筹协调教育资源,立足于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构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推进健康校园、体育强国、篮球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校园篮球双减篮球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学校园篮球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浅析影响初中校园篮球发展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