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
2024-05-08解蓓伍仙凤
解蓓 伍仙凤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CHF可能与炎症、心肌病及心肌梗死等致病因素有关,患者多表现为气促、咯血、少尿及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临床多以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强心药物等药物治疗CHF,其目的为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脏收缩力,但该类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其遵医行为较差,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为CHF挖掘有效治疗及康复手段非常重要。传统观念认为,CHF患者需以卧床休息为主,不应过多运动[1-2],但运动量较少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栓发生风险,且长期未运动患者的运动耐力明显降低,影响其生活质量[3]。直至目前,心脏康复运动已是CHF的二级预防内容[4-7]。本研究将心脏康复运动应用于CHF患者的干预中,研究其对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1.对象: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CHF患者84例。纳入标准:(1)符合CHF的诊断标准;(2)存在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3)入组前未接受其他与心脏康复运动类似的干预;(4)具备基本的交流沟通及理解能力;(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肺、肾脏等重大脏器病变;(2)伴精神疾病;(3)伴重度心律失常、心肌病或其他心脏疾病;(4)不配合训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5.24±6.58)岁,病程8~16年,平均病程(12.33±2.84)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2例,Ⅲ级1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53±6.71)岁,病程8~16年,平均病程(12.16±2.72)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4例,Ⅲ级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
(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低盐低脂饮食、吸氧、利尿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强心苷及β受体阻断剂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干预,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予以健康宣教,具体内容包括CHF病因、治疗方式、心理指导及传统康复训练等,传统康复训练包括走路、骑自行车及打太极等,每次运动60 min,每周5次,持续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干预,具体如下:①组建心脏康复运动小组:由1名主治医生、1名康复医师、4名护士组成,组内成员共同查阅患者资料,共同评估患者病情状态、身体状况及耐受度,根据资料及评估结果为其制定个性化心脏康复运动计划,结合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由主治医生与康复医师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等,并在运动过程中观察患者体征、病情变化及突发状况处理等;②健康宣教:护士在心脏康复运动开展前,为患者讲解有关CHF知识,其内容主要包括CHF病因、治疗方式、饮食运动及预后指导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推荐合适的训练方法;③心脏康复运动:运动方式包括跑步机、阻抗训练及功率自行车等,耐受低的患者选择自行车作为出事训练方式,康复医师根据每位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结果调整其运动强度、运动频率。a.运动强度:根据患者CPET结果,确定其运动强度,最初训练强度为60%,并保持在85%以下,根据患者运动过程中心率、血压的变化及耐受程度,对运动强度进行调整。每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运动强度,耐受好的患者递增,耐受差的患者递减。b.运动频率:运动时间遵循由短到长的原则,初始时间为30 min,耐受程度较差患者从20 min开始,上限为1 h。如每项运动时间较长,在两项运动之间设置5 min左右的间隔。c.运动及监护:运动过程中,均予以心电遥测系统对患者进行心率、血压监测。心脏康复运动计划持续时间6个月,每周5次左右,出院后患者自行安排运动时间,并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2)运动耐力检测:采用心肺运动系统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耐力,按照连续递增功率方案进行症状限制性CPET,首先记录患者静息3 min,后将蹬车速率设置为60 r/min,患者进行无负荷热身,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设置功率,递增功率保持在10~30 W/min,在10 min内达到最大极限CPET,记录峰值耗氧量(VO2peak)、最大通气量(MVV)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e)。
(3)6MWD测定: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试,患者在起跑线上站立平稳后,将测试时间控制在6 min,患者开始行走后,按下计时器的启动键,嘱患者在6 min内尽最大努力往返行走,在行走过程中保持呼吸平稳,少言语,勿跑跳,规定时间结束后,统计患者6MWD,测试中如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止。并使用吸气肌力测试仪检测两组患者测试前、后的最大吸气压(MIP)及吸气峰流速(PIF)[8]。
(4)心功能指标检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分别取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肘静脉血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
(5)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该问卷根据身体(8条)、情绪(5条)及其他(8条)3个领域进行评分,共21条项目,每条项目采用0~5分制,总分10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结 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指标、6MWD、MIP、PIF、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运动耐力指标、6MWD、MIP、PIF、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O2peak、MVV、6MWD、MIP、PIF、LVEF及FS均高于同组治疗前,VE/VCO2slope、NT-proBNP及MLHFQ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VO2peak、MVV、6MWD、MIP、PIF、LVEF及FS均高于同期对照组,VE/VCO2slope、NT-proBNP及MLHFQ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指标、6MWD、MIP、PIF、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比较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O2peak、MVV均高于同期对照组,VE/VCO2slope低于同期对照组,表明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可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分析原因如下:心脏康复运动通过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并为其调整运动频率及强度,使之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不仅改善其心脏泵血能力,还能强化肺功能,提高氧气供应量及摄取量,促进摄氧量的提升;有氧运动还能增加患者肌肉力量,促进肌肉纤维生长及肌肉蛋白质合成,提高肌肉适应能力,促进运动耐力的提升[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MWD、MIP、PIF均高于同期较对照组,表明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可改善CHF患者的步行功能及吸气肌功能。考虑原因如下:心脏康复运动通过合适的运动强度及频率,并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有效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及耐力,优化骨骼肌有氧代谢,不仅提高患者肺活量,还能改善其肺部通气,使之运动耐力更强[10];同时还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在运动过程中减慢患者心率,促进心率压力指数的降低,使心血管稳定性及调节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患者步行功能及吸气肌功能[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FS均高于同期对照组,NT-proBNP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表明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原因如下:心脏康复运动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合适频率及强度的有氧训练,可对患者心肌收缩能力产生刺激作用,还能抑制心肌纤维化,并减少病理性重构的可能性,增加患者心脏小血管直径及密度,提高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效率,增加动脉血管血流量及血流灌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12]。心脏康复运动还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及血管弹性,促进心肌收缩和舒张能力的提升,提高心脏泵血能力[13];通过扩张周围组织的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阻力降低,改善心肌供氧平衡,促进心肌缺血缺氧的改善;同时降低血压,提高血脂代谢水平,减少脂肪堆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促进心功能的恢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LHFQ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表明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可提高CHF患者的生活质量。考虑心脏康复运动通过为患者讲解CHF有关知识,心脏康复运动计划的训练方法及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益处,使之了解心脏康复运动的重要性,提高其运动配合度,调动其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同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为其设置合适的运动方式、频率及强度,促进其心肺功能的恢复,使之运动耐力得到提升;并通过在运动过程中紧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变化,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还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心脏康复运动可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同时改善其心功能、步行功能及吸气肌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