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当代美术创作海外认知观察

2024-05-08赵刚李毓辉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图式

赵刚 李毓辉

【摘 要】本文以两次中德艺术交流展为例,对云南当代美术创作海外传播与认知进行观察,通过对展览项目的介绍与总结,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云南当代美术创作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图式特征及其文化融合实践,探讨云南当代美术创作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价值和地域特色。并结合展览中云南艺术家的实例分析创作过程中的技艺手法和样式形态,从而帮助观看者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品的价值所在,提高人们对云南当代美术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云南当代美术;海外认知;中德艺术交流展;图式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214—03

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云南当代美术,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培养造就了许多富有探索精神和旺盛创作力的艺术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美术创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艺术家们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认真诚恳地对待艺术,用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激情去表现云南的美丽、丰富与神奇。云南艺术家传承传统、大胆创新,创作出大批独具个性风格和个人语言的美术作品,随着对外交流与海外传播的不断加强,奠定了云南美术在国际、国内画坛的重要地位,在其海外认知的过程中,中国及云南特有的人文、哲学、历史、地理图式,成为解读与传播云南当代美术的重要线索。

2015年与2018年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云南艺术学院和德国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云南民族博物馆、袁晓岑美术馆、德国拜罗伊特爱理米忒直新宫、德国埃尔兰根艺术博物馆等多个高校与机构联合举办了两届中德艺术交流项目——《艺术的两种状态,中德艺术交流展》和《异位的振幅,第二届中德艺术交流展》,成为新时期云南当代美术海外传播与认知的典型事件,也为研究云南当代美术创作海外认知提供了学术样本。

展览项目的策划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马宁博士和德国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主席艾塞尔围绕展览主题各自选择代表性艺术家参展,德国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在欧洲当代艺术的格局下,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认知,在形式上以抽象艺术为主,也包含一些具象的,有着超现实主义意味的作品,它们共同组成了德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缩影。中国方面参展艺术家的选取本着资源开放、学术共享与共同发展的宗旨,面向整个云南艺术家群体,是云南当代美术创作整体上进行海外传播与认知的实践。云南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图式特征,其中大多体现出以地域文化为图式特征的“风景性”指向。在云南艺术中风景的形态更多的是与人文和历史共生,成为当代艺术表达的一种语境,因此受邀参展的云南艺术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云南当代艺术的一种发展流向。

一、中德艺术交流展布展中的图式叙事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了图式(schema)一词,用以解释认知过程。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純概念的东西,图式在抽象概念和直观经验之间起到了中介或桥梁的作用。新的想法和信息一旦与个人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认知结构图式。

在两次中德艺术交流展的展厅中,策划人马宁博士没有采用常规的用国界来将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分割开来,而是在对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作品的呈现形式、空间、色彩、主体搭配以及其他元素将中德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围绕“虚与实”这两种美学图式进行交错摆放,使得不同风格的作品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增加了观众解读和认知展览的维度,形成独特的图式叙事。

人们在展厅中,能够感受到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碰撞却又融合共生的和谐之美。 例如安格莉卡与云南当代艺术家李季的作品就属于这两种维度的对谈与渗透,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安格莉卡的作品是一件用铜铁金属线焊接的球体和立方体,一上一下,一圆一方,作品名为“我们俩”。金属线粗细不均,穿插在其中;而透过安格莉卡的金属线条,李季作品中的艳妆女郎已经非日常所见。受视觉以及空间的干扰,女郎的胴体变得不再丰盈,而是被金属丝线分割成碎片。对比来说,安格莉卡的作品虽然是一个真实的物件,但是其本身却并无具体的叙事意象,而是通过物体打造一种空间来营造一种物象;而李季的作品则是由具体的物象来影射特定的时间。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维度不仅仅是穿插在安格莉卡和李季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之中,也体现在其他参展作品之间,指向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图式。

二、由虚向实——云南当代美术海外认知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图式

在艺术创作中,图式是艺术作品背后的信息系统,是贯穿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脉络,控制着艺术创作的观念表达,在传播与认知过程中,图式被观者所辨认和解读,从而使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得以展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无法脱离自身所处的历史情境进行完全私人化的创作,大多是在原有艺术传统之上进行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及哲学思想不可避免的成为海外观众及媒体认知和解读两次中德艺术交流展中云南当代美术的既定图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主张入世,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处世行为准则,构成“实”的维度;而道家则主要强调出世,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构成了“虚”的维度。儒家与道家因此构成了中国艺术虚实并存的思想内涵。中国传统艺术中所强调的“意象”,便是道家在悟道时所提出的“虚空”之象,这是一种对于生命本源的感知。在中国的水墨画和书法中,并不是用创新的语言来确立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是用特定的物象和技法来营造所谓的虚空之象,将自然的物体形象控制在像与不像之间,来表达自己的独特志趣,感应生命的本源。比如在郭浩的版画作品《宁山静谷》中,大自然的色彩被简化为黑、白、灰三种基调,用细碎的刀痕刻画微妙的调性变化,层层叠叠交织成风景。画面天空和水面的留白与山色投影形成强烈的疏密虚实对比,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实相,变成一种蓬松的风景意象,呈现出对自然的一种陌生体验。郭浩的作品虽是亚克力原版单刻版画,但可以看到他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及水墨画图式的运用使中西绘画语言得以融合,营造了自然的虚实两种状态,丰富了观者的认知维度。

三、由实向虚——云南当代美术海外认知中的西方美学图式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云南当代美术的创作也受到了诸多现代元素和西方美学的影响。艺术家们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华,用更加前卫、时尚的方式表现当代文化和社会现实。一方面,外来文化元素的引入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式,丰富了云南当代美术创作语言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元素的融合也加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融合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在中德艺术交流展中,许多参展的云南艺术家作品都展现出了与西方美學及艺术史图式的对应关系。

取物象之实表现意象是西方艺术史的重要叙事图式。在15世纪之前,西方艺术只能够通过图像来传播自己的文化,这种图像主要主张传播神性,而忽视物象的真实性。直到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物象写实的巅峰。此后,欧洲的艺术风格大多都继承了这种以物象之实来表现意象的风格;直到19世纪末期,欧洲的艺术风格却又进入了另一个虚空的世界。艺术家们不再沉迷于物体本身的写实,而是更愿意用艺术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世界,将肉眼观察到的、物体的色彩、形体、材质等虚化成为意象,来反映自身的主观世界。云南当代画家将这些西方现代绘画图式与传统绘画图式进行重组、转译、嫁接来进行创作成为常见的方法。他们自觉地学习、吸收本土艺术图式的传统,并尝试着将现代艺术观念和传统绘画图式进行交融。

例如李季画中的女郎是他所理解的一种人格化的城市生活。这些女郎形象与动物形象相组合,做为物象之实一直出现在李季的画面中成为传达消费社会物欲景观的图式。这些形象虽然变化多端,却通过构图、色彩和表现语言延续为一种个性化的符号图式,承载着画家从消费社会中所感知的,物化的欲望,在社会学意义上呈现一种适应消费生活的存在方式,并与培根、弗洛伊德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图式产生对应。郭巍的作品《清韵系列》将油画表现手法和传统工笔画结合起来,色彩对比强烈,吸收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达,突出材质的美感,以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诠释传统的绘画图式,呈现为一种工笔重彩画的新样式。

四、云南当代美术海外认知中的地域文化图式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不同民族在这一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时云南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种动植物并存,这些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宝库。艺术家在这种地域文化现场中基于个人的感受和选择,不可避免的使作品深深地印上地域文化图式的烙印。

很多云南当代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试图在当代语境下对地域文化图式进行继承、借用和创新,使其融入到现代艺术的语境中,呈现出更加鲜活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例如在中德艺术交流展中云南艺术家呈现出的具有“风景性”倾向的作品,即是以云南城市和自然题材为主轴构建现代文明之外人与自然交融的理想化图式。展览中曹悦的作品是表现和运用自然生态图式的典型代表,在她的作品中风景是一个持久的创作主题,内敛沉着的调性、平面化的形态归纳、冷暖交错的色彩对比、朴素直接的笔触组织构成了她独特的绘画语言,既有对传统的致敬又有对现代审美的探索,在她笔下云南的自然生态呈现为一片净土,成为对应城市生活的平衡体。

五、结语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内在的观念思想不断外化的过程,它借助艺术形式和外在艺术形态来表现对于世界和艺术观念的理解,图式是艺术家认知过程中观念思想的承载,是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而作品则是图式转译与重构的外在表现。在像中德艺术交流展这种跨文化语境下的认知过程中观者更加依赖于对图式的辨认和解读,云南当代美术在展览中所呈现出的图式特征,使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得以展现。中德艺术交流展展现的不仅是中德两国的人文风景,其背后蕴藏的更是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展览引发了中德两国媒体的热烈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来到展厅欣赏这些由不同国家、不同民俗所定性的,却又能够在感性层面上实现交融的艺术作品。在感性层面上的文化艺术交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摒弃传统认知,通过自己的审美视觉来发掘艺术作品图式中蕴含的美好意象与信念。这种艺术文化交流无疑促进了云南当代美术在海外的传播与认知,有效地满足了中德两国人民渴望文化交流、渴望艺术分享的共同心愿。总之,通过这些作品,能够使人们了解到来自另一个国度的艺术和文明。

参考文献:

[1]后晓莹,颜培然.情感的赋色——“异位的振幅·第二届中德艺术交流展”叙事[J].中国美术,2021(5).

[2]马宁,张焰.“异位的振幅·第二届中德艺术交流展”德国展区叙事[J].中国美术,2020(3).

[3]马宁.艺术的边界——第一届中德艺术交流展“艺术的两种状态”回顾[J].中国美术,2019(4).

[4]马宁.艺术的径向——“中德艺术交流展”的学术规划考量[J].中国美术,2019(2).

[5]马宁.虚实的维度——中德艺术交流展2015·艺术的两种状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2).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当代美术海外认知图式研究”(项目编号:A2021YM13)。

作者简介:赵刚(1975—),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李毓辉(1978—),女,彝族,云南普洱人,博士,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艺术史论。

猜你喜欢

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人大授权改革试点制度的运作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巧用图式,添翼背诵——浅谈图式理论在古诗文背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式符号的ArcGIS制作方法
“全等的名义”——全等三角形基本图式的提炼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和英语新闻听力图式的构建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