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万花筒里的大千世界
2024-05-08王铎
王铎
一杯啤酒走天下
如果说青岛有一种饮品,可以领衔中国的饮食风尚的话,那就是啤酒,“一杯啤酒天下知”的青岛啤酒。
而在青岛,青岛啤酒的原产地,也就是它的故乡,那就是台东,就是1903年的台东镇。屈指算来,从这里走出的第一瓶青岛啤酒,直到今天,已经穿越了整整121个春秋。它的爽口与甘冽,激情与豪迈,也已经融化进青岛人的血脉和城市性格之中。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清楚,当年的青岛啤酒之所以落户于台东,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一条河,一条青岛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这就是台东的海泊河。
1902年,青岛人为了纪念和报答海泊河的养育之恩,不忘吃水之情,便以“海泊”为名,在中山路的东侧开辟了一条新路。
实际上,海泊河最初是台东镇的一条扇形的泉水河,由数平方公里的地下喷涌而出,并分多条泾流,一路向西注入壮阔的胶州湾。
现在的海泊河公园,就是青岛最早的城市自来水水源地。所以说,青岛啤酒的生命和根系,完全来自于台东的涵养与呵护。
台东的“商贸之根”
通常,青岛人一说起台东,就会提到“萝卜会”。
相传,早在元代初年,这里的道口路上就有一座玉皇庙。它是杨家村人集资修建的,后来也叫清溪庵。
因为玉皇大帝的生日是正月初九,故每年到了这一天,就成了玉皇庙的庙会。什么说书的唱戏的、说武老二练把式的、说相声演杂耍的、舞龙耍狮扭秧歌的、还有踩高跷跑旱船和敲锣打鼓的等等,所有的演艺绝活儿,一应俱全。
当然,庙会上的各种买卖也是少不了的。像包子、水饺、锅贴、炉包、火烧、锅饼、麻花和面条、茶汤等等一类的面食暂且不谈,什么黄酒、白酒、米酒和葡萄酒咱也不说,单就沿着清溪河一路望去,连绵的一大片菜市大集,便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时人曾经感叹道:这就是青岛有名的“萝卜会”!
是啊,“萝卜会”上的萝卜是春节的一大主题。青岛人把正月里啃蘿卜,叫做“咬春”,还有“吃了萝卜不牙疼”之说,这都是老台东人特有的民风民俗。因故,庙会上的萝卜种类也特别多。什么“崂山青”大萝卜,什么细长的“潍县萝卜”,什么四方的“沙窝萝卜”,还有白萝卜、青萝卜、水萝卜、红瓤萝卜和胡萝卜等等,凡是来赶“萝卜会”的,都会抱着萝卜啃上几口,品尝一下春天的味道。
所以说,700多年的“萝卜会”,催生、延续和拓展了老台东的“商贸之根”。
独树一帜的台东商圈
在老青岛人记忆里的台东市场百货商店,坐落于台东三路63号,是台东棋盘街的核心部位,也是一个独占鳌头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也叫它“市场楼”。
这家商店原为“台东商业市场”,是一座1932年建成的综合性商业大楼。1957年又进行了整体装修和扩建,有4个大门分别通往4条街道,是一座典型的“回”形围合式商场建筑。
它的楼上,有南北两个营业大厅,共1650平方米。南厅经营针棉织品、日用百货、化妆品、五金交电商品、文化用品和钟表眼镜等等;北厅经营服装、时装、鞋帽、床上用品和绸布呢绒、丝织品等。另外,在商店面街的几个门市,还经营副食品、烟酒糖茶、罐头、汽水和各种营养保健品。
楼下为2100平方米的大型蔬菜副食品商场,也是当时青岛最大的室内菜市场。除经营多种蔬菜外,鱼肉禽蛋奶和各种调味品,亦般般样样,应有尽有。故一向还被青岛人戏称为“台东的大厨房”。
改革开放后,商场还在北门的街对面,开设过门市部,专营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和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成为台东最大的商业集合体。
和现在逛“利群”一样。当年逛台东,如果不逛“市场楼”,就等于没到台东。这都是一些老话,也说明“市场楼”在台东人心目中的位置。
与“市场楼”相呼应。台东三路的利群百货商店,也是个大买卖家,当街一连好多个门市,如珠成串,独呈大观。此外,这周边还有以传统汤菜闻名的聚福楼酒店,以酱货起家的台东饭店,靠排骨打天下的万和春小吃,还有绝不短斤缺两、当门一个弯形大柜台的大陆茶庄。
要说是看戏看电影,一边是大光明电影院,另一边就是光陆大戏院。“大光明”的电影都是“街里”串下来的老片子,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半价,每场只收5分钱。或连续看上一天,也不过就是1毛钱。
而当市内的茂腔剧团、柳腔剧团,还有曲艺团推出新戏、新节目的时候,也都是首选光陆大戏院来演出。因为台东人几乎都是“老戏迷”,喜欢看玩意儿,他们闭上眼就会哼上一支小曲儿。
还有,台东的“小人书”摊,也是到处都是,吸引了不少的四处蹦蹦跳跳的“野孩子”。这些“小人书”摊都是当街竖几扇长木书架子,下面就是几条长板凳。租书的老爷爷也特别好说话,有时1分钱一本或两本连环画,有时2分钱可以看好几本,或看半天。人家说了,不为钱,为的就是哄孩子、逗乐。
威海路和台东一路的“十字大街”拐角处是一家新华书店。这里的书籍不光是社科类的,工具类的、农业类的和机器维修类的也很多。因为离着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台东五金商店,这里的实用工具数不胜数。接下来,这里还有万宝银楼、药店、理发馆、洗澡塘和修脚铺子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清和路上的天主堂,是一座飞檐斗拱的中国式建筑。这是中国唯一的“中式”天主教建筑式样,曾经上过民国大上海的时尚画报。
也就是說,在台东那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流当中,你偶尔会见到一两个神清气爽、飘然而至的善男信女。
现在说来,可能说了你也不会相信,台东商圈最盛的时候,竟然有460多家店铺,真把个台东镇打造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小社会”。
难怪当时有人这样说,即:要说台东,就是四个字,除了“便宜”,就是“热闹”!仔细想来,还真是。
发达的小手工业和家庭作坊
由于台东一带的居民,大多都是青岛最早的产业工人。如他们都在四方机厂,各大棉纺厂、纱厂、丝织厂、织布厂、刺绣厂和印染厂等等,还有众多橡胶厂和机械制造厂等,还有玻璃厂等等工厂里做工。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每人手底下都有一套看家的本领和活计。
比如肥皂制作吧,这里的好多人家,自民国时,日本占领时,就会在自家院子里制作肥皂。虽说“自造牌”的肥皂质地又粗又黑,但用起来,却很起沫,很下灰。于是,当地人就开心地叫它“黑胰子”。
说到酱油、醋和豆腐、豆腐乳等等,他们也会自己做。记得这里有许多不挂招牌的街头小酒馆,民间叫它“烧锅”,都是独门独户。里面的人家,除去卖自产的“老白干儿”,用锡制的酒提往外一两二两地打,还卖米醋,且各家的味道都不一样。所以只要你一进门,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浓的酒糟和醋的味道。
做酱油的人家,往往是酱园的职工。他们都会用大缸做大酱,还会腌制各种咸菜。说到酱油,那是大酱的副产品,他们几乎都不用单独去做。
东镇的女人,总是一天到晚闲不着、不搁爪。不是织毛衣、织围巾、织帽子、织毛背心、织手套,就是绣鞋面、绣枕头、绣兜兜、绣布老虎。她们还会用钩针,一会儿勾茶盘垫儿,一会儿勾桌布,一会儿勾窗帘等等。有的,还会给孩子裁缝时节不同的小衣服,拿出去卖。空闲的时候,她们也常常对外干加工活儿,挣点辛苦钱。所以,在台东的好多小店里,几乎都有一些民间小制作、小手工出售。
一些民间的特殊手艺,比如各种绝活儿,你也能在台东的三街五坊里找到。
比如常见的配钥匙的、修理钢笔的、修表的、修自行车的和修理收音机的。还有会修口琴、会调钢琴的。手艺精良的,还有会做吉他和小提琴的。
更有会修马掌、钉马蹄铁、掌鞋、剃头、修面修脚、接骨拿踝、点痣去痦子,外加打制各种小农具的,这叫作一人多能。
有时,你一时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机油,或自行车掉了几粒钢珠,骑不动了。不要紧,只要你到台东邻舍百家一打听,保证就有能给你找到,能给你配上的。你就把心搁肚子里,请擎好吧!
哎哟,说了一大圈儿,总而言之,台东不仅仅是青岛的大市场,也是青岛工艺和手艺的“试验场”和“加工作坊”。
Taidong: A Kaleidoscope of Diverse Realms
A s i n g l e s t re e t c a n i gn i te a n e n t i re c i t y, a n d Ta i d o n g Pe d e s t r i a n S t re e t i s just that for Qingdao.
I n t h e m i n d s o f o l d Q i n g d a o l o c a l s, Taidong is like a kaleidoscope: mottled, fantastical, and radiant with myriad colors. In truth, within this seemingly small kaleidoscope lies a vast world of blooming flowers, dazzling jewels, and diverse cultures.
I n t h e 1 9 2 0 s a n d 1 9 3 0 s , T a i d o n g Town had already become a vital commercial district in Qingdao, with bustling markets and active trading. The Taidong C o m m e r c i a l S t r e e t , w i t h i t s 1 2 0 - y e a r history, always thrives regardles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remaining lively and prosperous through social upheavals. It hums with activities, bustles with people, and flourishes with commerce. Both purchasing and marketing are brisk so that ever y inch of land is wor th an inch of g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