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块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2024-05-08张文萱
张文萱
回溯过往,确实“百炼成钢”。考入大学、进入青岛港、参与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研发……张连钢说,这是他人生重要的三次转折。在第三次转折中,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突破身体极限,带领“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半时间,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续10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高峰上迎风飘扬。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张连钢说:“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中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样本。”
不服气,报国情怀永在心间
1983年,张连钢从武汉水运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青岛港安技处。工作没多久,中国港口的落后面貌就深深刺痛了他:彼时的青岛港,没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也没有桥吊等专业机械,只能利用外国货船上自带的起重机实施吊装。进港不到10个月,这个23岁的年轻人主动放弃了人人羡慕的机关岗位,报名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52泊位的建设,从此便與集装箱码头结下不解之缘。
他清晰记得,1986年他还是一名电气技术员时,桥吊发生故障,码头被迫停工。只有重新调试电控系统,当时国内没有人能修,只好去请欧洲供应商的工程师。那名外国工程师在码头上干了12天,拿走了43200元,这笔钱在当时是30多位码头工人1年的工资!然而等张连钢试图向他询问技术问题时,对方把记录调试参数的小本子藏进了上衣口袋,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张连钢。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我要用实力把这件事给扳回来!
这一口气,张连钢足足鼓了30年。凭借自己的专业学识、刻苦钻研,1985年,张连钢参与了“六五”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开发“青岛港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2006年,他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实现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突破并在全国港口推广,赢得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在港口发展大潮中,成为港口科技领域踏浪前行的弄潮儿。
30年后,当张连钢作为自动化码头项目负责人与四大联盟谈合作时,再次遇到了当年那家公司。这次,对方态度依旧。不承诺工期、不开放系统。“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像当年完全不可控,从而因为这一个原因导致项目建设无法组织实施,干到哪算哪!每当遇到问题,我们还得央求着别人飞来为我们调试,费用昂贵。”
这与30多年有什么两样?但是,这次与30年前又不一样了!这次张连钢决定要“扳回来”!因为他认为我们国家的技术进步和自己团队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挑战权威的实力。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连钢说。
不怕苦,誓将创新进行到底
在接手自动化码头项目前,张连钢还在与肺癌拼命抗争着,尚处于术后康复期。但为完成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一梦想,在青岛港2013年决定启动全自动化码头建设时,他毅然决定勇挑重担。
张连钢常放在嘴边一句话:“拼命都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从方案开始设计的那天起,张连钢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10点前熄灭过,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张连钢为了心中的梦想,拖着病躯和项目组成员一起拼命努力,带领着这个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三无”状况下,踏上了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
从方案开始设计起,核心团队通宵达旦是常事。25位成员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设备施工现场,晚上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集装箱房中攻关科研。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个个巨大难题接踵而来……巨大的压力向张连钢的身体发出了警报,他身上长满红斑,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癫。医生诊断这是疲劳所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嘱咐他要好好休息。张连钢只是拿了点药物就又赶回了码头。因为大家都在等着。队员们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全部变成了工作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下半夜讨论工作是常事。
自动化码头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细节性。系统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规划建设过程中,张连钢召开了3000多场技术研讨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仅仅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前前后后就设计了40多稿,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测试达10万多次。
15个月后,码头详细设计完成。合资方请来的外国专家地审核方案时大为震惊,他们不相信这个方案出自中国团队之手!这个方案在国外要聘请十几家专业公司至少3年才能完成。外方股东聘请的自动化码头建设专家帕特里克评价:“这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发展方向的规划方案。”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首船作业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下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震惊全球港航界。3年多的码头规划建设时光,张连钢和他的团队不仅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更走完了国外8至10年的路,建成了作业效率全球领先的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不止步,超越自我引领潮流
从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立项起,张连钢就定下了“全面超越一期码头,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他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带领团队继续攻难题,破难关。
2019年11月,张连钢带领团队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二期工程并投产运营,又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全球首创智慧监管系统”全球首创的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桥吊“一对多”远程监控系统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为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样本”。
但张连钢并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指向全码头生产控制系统,让码头自动化程度和效率从根本上实现质的飞跃。他带领40多位工程人员奋战5年,2022年8月,团队正式推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该系统全域自主,实现了从底层软硬件到上层应用关键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支撑了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域多场景运行管控;系统以“类人脑”进行生产指挥调度、规划决策和系统的测试运维,以独有创新技术抢占智慧港口发展制高点;实现“毫秒级”刷新响应,无感升级,生产操作、设备控制、信息处理三位一体智能管控,智能配载效率提升17倍以上,助力码头作业效率。系统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各项指标全面超越拥有30多年应用历史的国外同类产品。经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评审,认定该项目整体达一国际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在自动化码头三期的建设中,张连钢坚持从港口重大装备芯片到传感器、从单机到系统、从底层基础到上层应用的全面自主可控。2023年12月27日,擁有6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的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实现了“全国产、全自主”,打造了港口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标志着中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更为可喜的是,三期工程投产后不久即刷新了装卸效率世界纪录——今年1月1日,在对“新泉州”轮作业过程中,三期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这也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印证了新技术在作业中的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自动化码头领域的科技实力,助力实现港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0年12月30日,中宣部授予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2022年10月,张连钢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并在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此次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任务称号,张连钢表示,这对他来说既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激励,将继续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集智集力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培育发展港口领域新质生产力,“始终让中国港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不负时代和港口的重托!”
Premium Steel on the Cutting Edge
On April 8, the annual “Touching China” 2023 Award Ceremony, presented by the China Media Group, was aired on CCTV-1. The honorees of the award were Zhang Liangang, a senior expert and master craftsman at Shandong Por t Group Co. Ltd., veteran scientist Yu Hongru,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Liu Lingli, community worker Meng Ermei, swimming champion Zhang Yufei, rice expert Yang Huade, veteran artist Niu Ben, friendship ambassador Mu Yanling (Elyn MacInnis), visually impaired singer Michelle Siu, and the Second Flying Squadron of the Air Force.
Leading the “Liangang Innovation Team,” Zhang Liangang achieved a remarkable feat in just three and a half years. He constructed a fully automated container terminal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reaking their own world records ten times consecutively. This accomplishment makes the banner of “Made in China” raise to new heights atop the summit of global automated termin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