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世致用的秘密
2024-05-08刘建中
刘建中
《改革是一连串事件》
王东京 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24年4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书生,不适合去政府决策部门工作;但思维缜密,可以做一些分析研究供大家参考。最近读王东京教授的新作《改革是一连串事件》,作者在序言中说,他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参谋”。
该书给我的第一印象:王教授的确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参谋”。他研究经济学数十年,理论功底深厚;又在中央党校任教,学员皆是来自改革第一线的高中级干部,所以他做研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全书共有“民生大于天、畅通国内循环、转换发展动力、防风险于未然、政府改革逻辑、让市场做主、公平自在人心、推进开放共赢”等八个专题,讨论的都是改革进入攻坚期以来的经济难点、热点问题。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当初提出的改革建议,与后来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大多高度吻合。
比如,作者在2006年写的《保护粮价不如支持休耕》一文说,政府推出粮食保护价,初衷是当粮食供给过剩时,由国家收储,避免谷贱伤农。可国家收储只是让过剩粮食暂时退出流通,日后一旦进入市场,粮价仍会下跌。于是他建议,保护粮价不如补贴休耕,让粮食供求紧平衡。这样不仅能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还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到2014年,补贴休耕政策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河北省对项目区内休耕,按照亩均500元标准予以补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说明,明确要求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同时农业部也表示,将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轮作休耕试点的规模范围、补助标准、操作方式等。
类似于这种具有超前洞见的文章很多。发表于2006年的文章《扩大消费与扩大投资》,作者提出扩大内需的重点应从扩大投资转向扩大消费。我们看到,后来宏观政策确实照这个方向作了调整。而发表于2015年的《推动创新的体制安排》一文,提出应为“科创”开放融资市场。四年后果然在“上交所”设立了科创板,2021年又开设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作者说,政府以往的政策调整,并非听了他的建议,而是政府决策者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在我看来,今天我们读这本书,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运用经济学逻辑分析现实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在这方面,王教授做了大量示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经济学经世致用的秘密:
第一,研究现实问题首先要厘清概念。比如作者在《推动创新的体制安排》一文中指出:科学不同于技术,科学是发现规律,规律不能发明,也不能创新,且成果属于“公共品”。由于“公共品”使用不排他,没人花钱购买,因此政府必须资助科学研究;但技术创新不同,技术有商品载体,政府是否投资技术创新,要看技术产品是否有“公共品”性质,不宜一刀切。
第二,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要统一。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作者分析说: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没有消费需求的投资,是无效投资,故投资应以消费为牵引;出口的目的是换取外汇进口他国产品,若只出口不进口,等于自动放弃了分享国际分工红利的机会。基于此逻辑,作者指出,消费、投资、出口不是三驾马车,而是一驾马车:消费是马,投资是车,出口是车后的货箱。
第三,准确把握经济学原理的适用边界。经济学原理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家根据某个历史时期的经验事实,用归纳法提炼的原理;另一类是在特定假设前提下,用演绎逻辑推导的原理。作者强调指出:前者要受时空条件约束,时空条件一旦改变,原理便会失灵。而后者的假设前提若不存在,原理也不能照搬。他在《高储蓄会抑制内需吗》一文中,具体分析了“边际消费递减定律”失灵的原因:由于时过境迁,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与凯恩斯所处的时代已经有很大不同。
第四,要重视机会成本分析。人类经济活动总是面临选择,而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另一种选择,因此,有选择必有机会成本。作者特别推崇巴斯夏的一句话:经济学家有“好”与“差”之分。差的经济学家总是对看不见的代价置若罔闻,而好的经济学家则善于权衡“看得見的”与“看不见的”,再做选择。通读这本书,作者的确也是这样做的。比如《数据产权归谁》《高关税的错觉》等文章,对“看不见代价”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就我自己而言,读《改革是一连串事件》还有一项收获,就是做经济分析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纷繁的表象中找出问题的关键。作者的每篇文章都从现象(问题)入手,一层层抽丝剥茧,直抵问题的本质。他指出,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粮价要足够高;守住耕地红线的关键,是赋予农民完整的耕地产权。平实的语言却蕴含深刻的逻辑,让人读来确有顿开茅塞之感。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