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统战工作的双向赋能

2024-05-08李艳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7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是统战工作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统战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双向赋能”的紧密联系。具体而言,“天下为公”思想有利于提升统战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合文化”观念有利于深化统战工作的理念原则,进而从多个维度提升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势能”。在实践中,认同主体价值观念的代际变迁推进统战工作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元素,认同建构空间的扩展促使统战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内涵,进而从多个角度赋予统战工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动能”。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必将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

【关键词】文化认同  统一战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向赋能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7.011

中国共产党在统战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积累的丰厚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凝聚化育人心,整合团结力量,培育文化自信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涵养文化认同基础,创新运用文化认同资源是深化海内外中华儿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思想保障,也是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共同工作核心。本文旨在以文化认同为理论视角分析党的统战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逻辑;并在实践层面细致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如何赋能统战工作有效推进,统战工作何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新时代统战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向赋能、协同共进提供理论参考。

文化认同视角下统战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双向赋能的理论逻辑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活动成果,以及使用这些成果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漫长而复杂的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创造并发展出了具有不同特征的观念体系、符号系统和制度模式,[1]形成了多元文化并立的格局,文化认同也由此产生。简而言之,所谓文化认同主要指个体或集体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模式、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认知接受、认可赞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忠诚感。作为以文化为客体媒介的一种认同模式,文化认同在社群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以在此过程中建构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记忆为认同对象,具有强烈的历史绵延性和稳定性。在社会层面,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文化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也是人类内部进行群体区分的重要表征,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层面建立“我群”意识,确立“我群”与“他者”边界,并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和团结的重要凭借。[2]此外,作为“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3],文化认同是个体在文化层面进行的关于“我是谁”的追寻,是个体在文化层面通过范畴化和差异化将混沌、无序的外部世界归类和有序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范畴化”,从而确立秩序感、方位感和价值感的心理过程,是个体文化身份确认,达到心理层面的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方面。

文化认同的绵延凝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统战工作的理论逻辑。文化认同具有较强的时空绵延性,一旦形成便会对个体或集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通过社会交往和实践不断得以确认和强化,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此外,由于文化弥散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场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极易通过家庭熏陶、教育体系、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实现代际传递。因而,文化认同也呈现出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突破超越性。正因如此,作为国家和民族共享价值体系和秩序规范体系的核心体现,传统文化不仅是共同体的精神根脉,也是共同体身份与特性的重要标志,是统战工作实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工作宗旨的宝贵资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反建制化与去中心化等现实与思潮的浮现,现代社会运转日渐呈现出流动性、碎片化与个体化等特征。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内部结构复杂性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频繁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统战工作凝心聚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新时代统战工作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律,系统探索現代化进程中社会各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在精准研判的基础上锚定不同社会群体认知属性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新年贺词中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源所在。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传统文化在整全意义上是和谐各阶层、各党派、各宗教团体、海内外同胞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基础。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国天下”“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协和共生”的文化思想和统一战线工作宗旨与实践逻辑内在契合,可以直接为具体的统战工作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可以说,由于文化认同的时空绵延属性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无论是整体层面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都能够为新时代统战工作赋能,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宝库。

文化认同的时代发展性:统战工作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机制。文化认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内在蕴含着历史连续性和时代发展性的双重特性。在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体系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也会随之改变,进而推动文化认同心理的变迁与发展。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文化认同的根基和表现形式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变化。具有现代色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被引入并获得关注,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信仰和习俗,尤其是与现代价值观念相左的观念、习俗可能会面临挑战。随着教育的普及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文化交流、融合不断推进,个体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化形态,并借由现代社会赋予的自由选择权以个人的兴趣经历和自我感受为原则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加工整合成以跨文化、跨阶层、跨地域等为特征的文化认同,在社会层面呈现出文化认同的个人化、多样化特征。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符号、文化载体的呈现、传播和交流方式,也改变了文化认同建构的场域格局。上述社会文化实践的变化极大影响了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的理解与认知,也使得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机制和形式发生变化。

统战工作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核心工作目标,巩固提升统战对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社会各领域现代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各群体文化认同的发生机制与呈现形态正持续发生变化。文化认同的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网络化等趋势使得统战工作在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时必须细致分析文化认同变迁机理的基础,因时因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推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特征有机融合,进而实现凝聚人心的工作目标。此外,细致考察统战工作的对象群体(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可以发现,無论在社会与政治层面,还是文化与信息层面,统战工作对象都是文化认同多元化、碎片化、网络化表现较为突出的人群,也是最易发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激荡、融合的社会群体。可见,无论是在工作宗旨目标层面,还是在工作对象层面,统战工作不仅有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强劲动力,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场景、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实现文化认同从传统社会“脱嵌”之后进行有机“重组”与“再嵌入”的重要实践场域。

总体来看,文化认同具有时空绵延、相对稳定、互动发展的特征,具有确立并巩固“我群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强大功能。文化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也是历史进程中文化发展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因如此,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内在具有为新时代统战工作赋能的本质属性,并能够在新时代的统战工作中实现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统战工作强大“势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文化本身就是凝心聚力的基础。此外,统战工作宗旨内容具有整全化、长期化的特征,这与现代社会科层体系分工日益精细化、流程化的特点存在一定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协和共生”的精神品格、认知模式和行动原则可以从工作宗旨、工作原则、工作力量等方面深化统一战线工作价值定位,提升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势能”。

“天下为公”思想提升统战工作的战略定位。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略和策略”[6]。在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和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社会各界人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建设、发展和富强。统一战线在实现国家政治和社会整合、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建立友好合作的国际关系、增强国际影响力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统一战线是仅具有工具手段意义的策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方力量联盟和民主的重要方略,同时也是一种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的价值内核。[7]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本质要求的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创造,内在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战略。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在儒家思想中,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为天下所公有,且为公共利益服务。除了儒家之外,其他学派的先贤也对“天下为公”的社会有着相似的追求。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9],天下混乱的局面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相恶”,这种局面只有在人与人相亲相爱时才会结束。《吕氏春秋·贵公》也曾提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10]“天下为公”是中国先贤哲人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绵延千年而不绝的思想结晶。

作为内生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天下为公”思想具有一体两面的内涵:天下为天下人所拥有,以及天下为天下人服务。前者创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与中华儿女强烈的归属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凝心聚力的不竭源泉,后者则展现了中华文化民本主义的关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宗旨目标。“天下为公”思想与党的统战工作理念内在契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服务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工作宗旨,更有助于提升统战工作的战略定位。梳理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统战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天下为公”思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建设中都有所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行动方略的真实写照。为早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号召:“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1]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各民主党派,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而成功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富强和祖国统一目标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12]江泽民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继续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1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4]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工作目标和工作机制方面对统一战线的“为公”特征进行了深刻诠释。

“和合文化”深化统战工作的理念原则。“和”与“合”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便已经出现。“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郑语》中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15]。“和合”在此处主要指“和谐”“融合”“和而不同”等,其用法已与今天的含义较为相近。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16]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和文化精髓之一,“和合”观念在理想价值、现实认知、社会行动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是古往今来中国人看待、协调、处理“多样性”和“同一性”之间矛盾关系的重要思想依据,也自然成为以“大团结、大联合”为目标的统战工作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首先,“和而不同”与统一战线的工作原则。关于“和”与“同”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是“和合”思想的重要方面。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7]“和”并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无视差异,更不是完全消除差异。相反,恰恰是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社会才得以丰富成长,发展进化。“不同”是“和”得以存在的必要和前提,而“和”则是多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平衡之后达至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同。“同”不能容“异”,而“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和”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容忍和尊重差别的存在,万物只有在千差万别中才能相辅相成,如果千篇一律,便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在所谓大同世界中,各个人的异,各民族的异都存在,而且大家都还特别尊重其存在……大同并不是同,而是所谓太和。”[18]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进而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目标,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重要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政治立场、利益诉求、阶层地位、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与不同,正是这些差异与不同彰显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越是在差异和不同集中呈现的场域,统一战线工作就越加重要。越是在差异和不同集中爆发的时期,越是彰显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的关键时期。统一战线正是社会发展由“不同”向“和”转变,实现螺旋式上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中“多样性”的存在对于达成“一致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正所谓‘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19]

其次,“协和共生”与统一战线的工作理念。“和合”理念以承认并尊重差异为基础,必然内在包含促进不同主体“协和共生”的行动目标。《礼记·中庸》中曾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0],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法度。“和合”文化强调协调化解冲突与对立,但并不是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消除差异,而是以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态度互济互补地处理差异关系。具有多元差异性特征的主体在协同融合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1]正是秉持“协和共生”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国家建设发展实践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形成了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时代新征程上,统一战线工作应着力关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等相关问题,以“协和共生”的理念为基础,推进不同政党、阶层、民族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统战工作与其他党政工作的关系层面,秉持“协和共生”的理念也意味着统战部门应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牵引,以更好地贴近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为指针,聚焦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难点及其与统战工作的契合点,细致分析统战工作与各项中心工作的关联度、贡献度和切入口,以“服务动能”提升“牵头协调势能”。在此基础上,化“被动”为“主动”,在切实提升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质量中实现统战工作、其他党政部门工作、中心大局工作协同共生、双向赋能。

文化认同的时空逻辑激发统战工作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动能”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文化统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统战工作本身包含了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国内各社会群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等相关内容。在社会转型日益深入,海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统战工作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统战工作有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必然成为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场域。

认同主体的代际变迁推进统战工作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元素。价值观主要指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直接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作为个体所具有的超越性、应然性在思想、意识与精神层面的投射,社会宏观层面的总体价值观念变迁受到生产方式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直接影响,微观个体层面的价值观变迁则与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的外部塑造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和经济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生命体验及其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巨大差异。近年来,许多与青年群体的“工作动机”“生育意愿”“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文化议题的兴起侧面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念的“代际变迁”已经出现。也有学者通過实证研究证明,公众对非主流行为的宽容度呈现出代际递增的趋势。[22]“男尊女卑”的观念呈现代际递减,“平等意识”呈现代际递增;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小康一代”的“成就动机”与年长世代相比呈现减弱趋势。[23]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方面,“80后”更加看重富强和法治,而“90后”则更看重自由。[24]众多社会现象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总体趋势。

正如前文所述,作为共同体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共享价值體系和历史记忆,传统文化是个体在社会层面建立“我群”意识,确立“我群”与“他者”边界,凝聚群体团结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凭借。正因如此,越是在全球化对各国的社会、文化乃至思维方式都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越是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历史时期就越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与传统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习俗、规则和价值规范由于与现代思想观念背离而难以激发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有些传统文化内容因与现代社会生活现实相距甚远而抑制了其增进文化认同的聚合效应。因此,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5]针对成长于经济相对繁荣时期,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现代”或“后现代”倾向的青年群体的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分析青年群体心理特点、互动模式、“网络原住民”特征的基础上,甄别与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其中适当增加契合统战对象心理特征的时代性元素并积极将其融入文化统战工作,这已经成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探索的重要场域。比如,近年来许多地方统战工作部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元素,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部分地方统战工作部门则通过“技艺培训”“读书社”“国学论坛”“特色雅集”等常态化活动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互动平台和组织空间,在满足新的社会阶层青年自我提升、自我表达、自我组织等需求的过程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功能;还有一些地方统战工作部门则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公益、智能时代、文创产业、互联网空间等时代议题结合,在互动碰撞融合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科技性元素。上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举措是统战工作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迁的尝试探索,而统战工作的本质特性也决定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会随着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变迁而不断增强。

认同建构的海外场域推进统战工作挖掘并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内涵。海外统战工作一直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汇聚海外华人力量支持国家发展、构建国际友好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如何巩固和提升海外华人,尤其是新生代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更好发挥海外华人在文化沟通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如何在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文化霸权主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背景下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等问题,是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着尊重万物、和谐万物、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以个体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别之一。“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26]在现代社会遭遇经济不平等、思想多元极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各种冲突之时,深度挖掘和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增进海外新生代华人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华人的群体结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学历、高技能的海外华人占比不断提高,海外华人更好地融入了所在国,新兴的商业协会、行业协会、乃至网络社交媒体上形成的社群组织逐渐兴起,海外新生代华人的“复合型文化认同”逐渐呈现。[27]上述新变化要求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在培育海外华人群体文化认同时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特性与多元文化共性之间的平衡,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特点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宗教界限,能够被多元文化接受、认可和尊重的共享价值观念和原则。这也必然会推进海外统战工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容性、共享性元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时代性创新,进而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考察近年来国务院侨办和中国侨联针对海外华人青少年群体推出的“亲情中华”和“中华文化大乐园”系列活动可以发现,除了围绕国画、书法、民乐、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技艺的活动之外,两大系列统战活动中还增加了更多围绕中国人文历史的活动以及旨在促进该群体对中华文化价值内涵深入理解的培训学习、参观走访、体验锻炼、交流研讨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呈现、传播等体现出更多聚焦增进新生代海外华人跨文化身份认同的考量,呈现出更多与华侨所在国文化契合融通的特征。以此推断,作为促进文化认同最为重要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海外华人统战工作中将会以海外华人“复合型文化认同”心理特征为基础,更为深入地挖掘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在多元文化的场域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作为民族文化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在价值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方法层面都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统战工作也必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场域。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大统战工作理念推进统战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融通、双向赋能,必然能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汇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A070)

注释

[1]邴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期。

[2]李艳霞:《传统文化与现代认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构的历史逻辑》,《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5期。

[3]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第1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57页。

[6]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统一战线简明教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第3页。

[7]肖存良、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8][20][21]《礼记译解》,王文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692、692、692页。

[9]《墨子今注今译》,谭家健、孙中原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10]《吕氏春秋》,陆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页。

[11]孙敦恒等:《一二九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3页。

[1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7页。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15]《国语》,陈桐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70页。

[16]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17]《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9页。

[18]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1页。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03页。

[22]李艳霞:《“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以代际差异为视角的比较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3期。

[23]王正绪、史清渠:《中国民众现代价值观的代际变迁》,《国家現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第5期。

[24]魏莉莉:《“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于代际和阶层比较》,《当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1页。

[2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第17期。

[27]林含章:《“中国精神”与海外华人的复合型认同》,《文化纵横》,2022第6期。

责 编∕包 钰  美 编∕梁丽琛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