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浙江萌发

2024-05-08李俊

学习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浙江基层建设

[摘要]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及党建研究,要求做到抓经济社会发展和抓党的建设两手过硬,围绕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省域层面的创造性推进,深入回答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价值取向、科学布局、工作方法、基础保障等基本问题,形成以“领导核心论”“为民造福论”“整体推进论”“主体保障论”为主要支撑的党建思想,为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逻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浙江;萌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4)02-0041-10

2023年6月召開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政治概念和理论表达,并且用“十三个坚持”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集中概括,标志着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注重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及党建研究,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识,清醒认识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做到抓经济社会发展和抓党的建设两手过硬”[1],“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2]。在此期间,习近平围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省域层面创造性推进了一系列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入回答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价值取向、科学布局、工作方法、基础保障等基本问题,形成以“领导核心论”“为民造福论”“整体推进论”“主体保障论”为主要支撑的党建思想,而且在实践层面推动浙江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逻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领导核心论:“积极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问题”

无论是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十三个坚持”的集中概括,“党的领导”都位于第一条,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明确”“第一成就”“第一坚持”,不仅鲜明标注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标志性进展,而且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党的建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统领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施全面领导的党。”[3]在充分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围绕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积极实践,有些理念或实践不仅在浙江发展历史上属于“首创”,而且在当时全国层面也是走在前列,后来更是在全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和发展。

(一)旗帜鲜明主张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经过长期实践历史形成的,根源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人民群众的郑重选择。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面前,习近平始终态度鲜明、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模棱两可。在回顾总结浙江改革开放发展史时,习近平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围绕‘中心, 强化‘核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推动我省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条最根本的经验。”[4]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具体的领导工作实践中,无论哪个领域、哪方面工作,无一不是首先从坚持党的领导抓起,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相关工作。比如,针对经济建设,习近平不仅坚决主张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认为“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党委不抓经济工作是‘半截子党委”[5],而且提出成立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单独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此加强省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又如,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于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关系的模糊认识,习近平明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最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做好人大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保证。”[6]不仅在浙江人大历史上首次主持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而且会后以浙江省委名义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以此加强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总之,无论是党的政治、思想、组织等各项建设,还是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人大、政协、群团等各个系统,习近平都旗帜鲜明主张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实现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在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也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世界社会主义史还是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深刻揭示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然而,“一段时间内,无视党中央权威的现象广泛存在,有些还很严重”[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先后列举了“七个有之”“七种情形”等无视中央权威、破坏“两个维护”的具体情形。与之相对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书记政治意识很强”[8],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主动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9]。在他看来,“讲政治,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共发一个声音,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一个主旋律、一个中心来进行”[10]。在具体的“讲政治”实践中,习近平主张正确处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全局与局部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要紧密结合实际,省这一级作为中间层,需要有一个不能太宏观也不能太具体的发展战略”[11]。后来经过九个月调研后形成的省域发展战略——“八八战略”,既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生动体现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的科学结合。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增强大局意识,跳出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12],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当时,面对严格执行中央宏观调控精神中出现的发展困难、思想困惑,习近平循循善诱,要求浙江干部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眼睛向内”,寻找自身原因,研究应对措施。“就全国而言,浙江是局部,浙江必须服从全国这个整体”[13],决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鲜明体现出习近平的大局观。

(三)积极探索地方党委领导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途径

作为地方党委,对上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下则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领导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党的领导落实落地。早在2003年年底的浙江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就明确提出:“积极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水平。”[14]此后,浙江重点围绕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建立“一个党委”“三个党组”“几个口子”相结合的领导体制。“一个党委”就是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就省委而言,‘一个党委就是省委全委会”[15],“三个党组”就是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和省政协三个党组,“几个口子”主要指省委副书记和常委分管的经济、纪检、组织、宣传、政法、统战、国防等几个方面。习近平指出,“在地方党的领导体系中建立和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组织结构,是实现党委‘核心作用和执政意图的组织形式”[16]。其次,健全集体决策、全面推进、分类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探索更好发挥省委领导集体作用的科学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重点工作和面上工作的关系,形成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哪些是省委牵头抓的工作、哪些是省委推动的工作、哪些是省委支持的工作,形成分类推进的工作机制”[17]。比如,浙江省委作出“八八战略”的决策部署后,先后利用7次省委全会分别就经济体制、“平安浙江”、党的建设、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和谐社会、五年规划等重大主题作出全面部署,既有效落实省委全委会“一个核心”的领导地位,又形成对省委“八八战略”的全面性落实、体系化推进。再次,完善决策、运行、督查相结合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贯彻好,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健全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各项制度,以制度体系来巩固提升体制机制的优势。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十分注重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构建从决策、运行到督查的闭环制度链。比如,主持省委工作伊始,习近平便启动制定《浙江省委议事规则》,对省委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和省委专题会,以及其他方面的议事范围、方式、要求等作出规范。按照他的设想,“制定省委议事规则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省委对全局工作强有力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工作合力,提高议事效率,推动中心工作,实施科学决策”[18]。这项制度不仅当时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有些做法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得到延续。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每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当时在规则中已明确规定省委常委会每年听取五大党组的工作汇报,并从2004年就开始执行。又如,习近平高度重视督查制度,强调“督查工作很重要,是省委全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19],关系到中央精神和省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在习近平的批示指示下,浙江省委、省委办公厅制定完善全省党委系统督查检查工作规定、省委督查室工作细则以及浙江省党委系统督查工作制度等三项督查制度,指导全省党委系统综合开展日常督查、专项督查、综合督查、联合督查,以及督查调研,推动全省通过督查抓落实。

二、为民造福论:“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将“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十三个坚持”之一,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既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变革实践的价值取向,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创新理论的理论基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政党观在新时代的最新表达。习近平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2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正是来自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历史地看,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反复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21],“主仆关系不容颠倒”[22],强调“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23],“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24],形成一套朴实鲜明的“为民造福论”。习近平的“为民造福论”,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政绩观,为新时代提出“初心使命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江山论”等重要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正确引导浙江省开展思想建设、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效能”革命,进一步检验党的建设成效,同时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一)增强执政为民意识,树立正确群众观、政绩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民立场背后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和政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党员干部才能摆正位置、摆正心态,才能求真务实、为民谋利。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打通“思想关”,浙江于2004年年初就在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三树一创”(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学习教育活动,后来按照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继续在全省组织开展“干在实处当先锋,走在前列促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结合相关学习教育活动的推进,习近平利用各种场合进行思想教育,指导干部正确改造主观世界。一方面,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党的意識、执政意识,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破除“官本位”思想,纠正“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深刻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25]。在2005年接受《求是》杂志专访的时候,习近平还进一步引导领导干部思考四个基本问题: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四个基本问题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观,“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26]。另一方面,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是落实群众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习近平严肃指出了部分党员干部政绩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五重五轻”(重始轻终、重短轻长、重显轻隐、重易轻难、重局部轻全局)[27],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而组织则要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习近平认为:“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28]他明确要求:“今后衡量领导干部政绩,首先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29]在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浙江在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增设了“实绩分析”考核项目。其中,15个定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指标,也包括人文、环境指标,不仅包括增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包括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地方政府负债率等代价指标。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生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从而积极引导干部尊重规律、倾听民意、追求实绩,“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30]

(二)建立为民办事机制,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群众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地体现在一件件小事背后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31],“为民办实事应该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做一两件事”[32]。在习近平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作为2004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指出:“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关键在于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33]一是民情反映机制。综合利用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各级组织,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类群体,通过调研、协商、电话、网络等各种载体,畅通民情反映渠道。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习近平还建议“探索建立一个了解民情民意、实现‘民呼我应和‘群众点题的网络平台”[34]。如今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全面整合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领导信箱等100多个来自政府、市场、社会的各类民意反映平台渠道,形成信、访、网、电渠道全整合、民意全归集,使民意更加直接、准确、便捷地反映给决策层。二是民主决策机制。采取会议讨论、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科学论证,规范决策流程,确定的实事项目要提请政协讨论、人代会审议。200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最初选择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扶贫开发等十个领域的十件实事,后来顺应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逐步扩展到廉租房、农村用水、灾害预防、收入分配等多个领域。三是投入保障机制。以建立民生型财政为导向,把为民办实事的必要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状况保持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四是责任落实机制。将为民办实事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运用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制、联合办公制、领导问责制、责任追究制等手段,形成统筹抓、具体抓、协同抓的责任落实机制。五是督查考评机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同体监督、主体督查与异体监督、客体督查相结合,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贯通,督促检查实事项目的落实情况。

(三)狠抓为民服务作风,推动机关优服务、增效能

执政为民,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关键在于用好的作风来办好事,用实在的项目来办实事”[35]。作风既是效果的保证,也是党的形象的体现。以上率下、立说立行、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是习近平非常鲜明的领导风格,在他看来,“能否做到狠抓落实,是否善于狠抓落实,这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36]。狠抓作风成为浙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以调研开局,以作风破题,从2003年全省新春第一会强调“转作风”开始,一直到2007年的新春第一会,主题仍然是作风建设,其间通过各种会议、文件、报告、活动等方式,持之以恒地狠抓作风。习近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牢牢抓住机关作风这个“牛鼻子”,在全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此为起点,把作风建设全面扩大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扩大到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各个层面。之所以先抓机关作风,一方面源自机关的工作效能关系到党的全面领导和有效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通过各级机关为载体进行的,各级机关是党执政的主要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机构和国务院机构分别进行了6次和9次机构改革,目的就是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机关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意图能否坚决地贯彻下去,党的执政能力能否充分地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各条战线”[37]。另一方面在于“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38]。当时,一些机关和部门宗旨意识淡薄、衙门作风突出,治政不严、政令不通,办事拖拉、工作推诿,作风漂浮、平庸懒散等,“这些问题同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群众对此意见较大”[39]。在此情形下,浙江省委坚持问题导向,以自我革命精神先从机关作风破题。在习近平的推动下,2004年全省新春第一会聚焦机关效能建设,作出《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省委专门成立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省、市、县三级机关6053个部门,1497个乡镇和2353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省共受理相关投诉19949件,办结19104件,6876名机关工作人员因机关效能问题被处理[40],在全省掀起一场“效能”革命,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让作风建设的成果惠及群众。

三、整体推进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党建领域坚持“两个结合”、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系统观念的指引下,新时代党的建设置于“两个大局”之下统揽“四个伟大”的大逻辑中,基于“四个全面”的戰略布局,科学形成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整体性推进中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征。回顾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仅就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提出“八八战略”,而且认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41],进而在“两个伟大”的统筹中作出“巩固八个方面基础、增强八个方面本领”的工作部署,清晰回答了浙江党建的总体思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生动体现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联动深化的科学方法与工作理念。

(一)在“两个伟大”的战略性结合中系统谋划

统揽“四个伟大”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大逻辑。伟大工程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必须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建设规律的历史总结。“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42]。在谋划浙江党建工作时,习近平不是就党建而党建,而是紧密结合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在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战略性结合中进行系统谋划。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并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浙江省委在起草这份指导性文件过程中,第一条指导原则就是“注重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紧密联系”,强调“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工程的支撑,伟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伟大事业来进行”[43]。因此,整个浙江党建的系统谋划,包括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要求等,都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加以定位聚焦,紧紧围绕浙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伟大事业”来进行。比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习近平明确要求,必须跳出党建看反腐倡廉,应该聚焦全省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八八战略”决策部署,“必须融入这些重大部署之中,把反腐败治本抓源工作放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进程中来认识和把握,把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作为反腐败治本抓源工作中最关注的课题、最主要的任务、最优先列入的日程,注意从源头上及时预防和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妨碍发展的突出问题”[44],真正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二)在“巩固八个方面基础、增强八个方面本领”的全面性部署中整体推进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深刻变化的实际,做出党的历史方位“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大判断,明确“两大历史性课题”,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而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自此,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成为全党的统一要求。习近平认为,对于地方党委来讲,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各方面基础入手,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不断增强执政本领”[45],在他看来,“执政基础,主要是党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46]。在浙江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巩固八个方面基础、增强八个方面本领”的整体性要求。浙江通过依靠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武装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依靠全面贯彻“八八战略”推进经济强省建设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依靠全面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依靠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依靠全面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依靠改革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党执政的体制基础,依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依靠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探索形成了一条依靠巩固执政基础、增强执政本领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浙江党建新路子。通过“八个基础”的整体推进,实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与推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在“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一體性贯通中联动深化

制度是系统运行的基本轨道,制度化是高效系统的重要表征。党的建设体系应是一个高效运行的动态系统。以系统观念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着力提升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将“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基本内涵之一,既是对于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于制度建设根本价值的高度推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制度法规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不仅重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制度建设的定位、提出“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更加突出制度建设融入性和贯穿性的本质及优势,而且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形成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推动党的革命性锻造。事实上,早在谋划推进浙江党建工作时,习近平不仅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而且明确主张“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通过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优化系统联动,提升党建质量。一是维护党章权威。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也是管党治党的总遵循、总依据。习近平高度重视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创造性地阐释党章的精神实质,主张将学习贯彻党章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强化党的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学习贯彻党章、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47],以学习贯彻党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二是注重制度贯通。党的各项建设都有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习近平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48]。比如,为了强化省委的领导作用,高质量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浙江省委单独或者联合省政府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的意见》等,为实现省委对各个领域、各个系统的领导提供制度规范、提出明确要求。三是打造制度闭环。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要兼顾科学性和操作性,只有打造“责任—问责”的闭环制度链,才能有效发挥制度的功能,彰显制度的价值。比如,针对机关效能建设,习近平明确提出“制度是效能建设的根本”,要求“制度建设应注重系统性,但也不能搞得过于烦琐,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9]。为此,设计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包括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公开评议制,以及失职追究制,实现从责任制到追究制的闭环,较好地推动了“效能”革命。

四、主体保障论:“不断强化党员与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地位”

基层党组织与党员是党的建设的实践主体,基层组织力与党员行动力是党的建设的效力保障和结构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基层、打基础是习近平一贯的工作理念,体现了他对中国国情及党建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50]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一以贯之体现了抓基层、打基础的战略价值,也一以贯之体现了习近平的党建理念。作为“老基层”的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格外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不仅从巩固执政基础、增强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看待基层,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应当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强化党员与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地位”[51],而且在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的鲜明导向下扎实改进基层基础工作,在强基固本中推动浙江率先发展。

(一)正视基层基础的战略价值

在思考浙江党建工作时,习近平深刻指出,“基层处于承上启下的节点,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处于工作落实的重点”[52],“基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53]。习近平对于基层地位的深度剖析,深刻揭示了基层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党的力量在基层。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超大政党,在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中,规模庞大的基层组织既是党内体系的结构性支撑,也是连接基层、组织社会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中国超大规模国家的现代化正是在党的领导下,贯彻“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基层战略,依靠“组织起来”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主权危机的化解,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适应“流动的中国”,保持基层的活力与有序成为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习近平认为:“如何使社会发展更加‘有序、疏解矛盾更加‘有效、处置问题更加‘有力, 基础就在于基层工作。”[54]只有夯实基层基础,才能及时了解民意、维护民利、启迪民智、激发民力,增强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另一方面,党的形象靠基层。如果说组织是党的“硬实力”,形象就是党的“软实力”。政党形象关乎口碑、影响认同、决定命运。党的形象既有基于百余年奋斗史的整体形象,也有具体地为人民服务的个体形象。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群众对党的形象存在“级差认知”或者“差序认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党的形象认可存在着逐级递减的现象,其背后往往是中央理念与基层观念、中央政策与基层操作、中央“整体”与基层“具体”之间的张力。显然,只有基层基础工作到位,才能及时化解“级差认知”,自下而上提升党的形象,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引领力。

(二)把牢基层基础的战略重点

习近平强调:“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55]在推进浙江党建实践中,习近平始终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地位,注重激活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和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一方面,以“两个覆盖”为重点抓实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指出:“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前沿和关口。”[56]守牢“关口”,关键是要做实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实现党的工作“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在抓好农村、机关等传统领域党建的同时,针对浙江非公经济发达、城市化快速推进、民间组织不断增长的现实,习近平高度重视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确要求“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领域,都要建立党的组织”[57],“大力推行支部建在楼道中、支部建在项目上、支部建在专业协会上等行之有效的做法”[58],尽可能地拓展党的工作领域,扩大党组织的“有形覆盖”。经过持续努力,截止到2007年6月底,浙江24080家从业人员在50名以上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和从业人员在100名以上的规模企业,已建立党组织的达23986家,占99.6%,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59]。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浙江以在农村开展“先锋工程”、非公企业开展“凝聚力工程”、城市开展文明社区创建等为抓手,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分類推进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另一方面,以“三真”为重点抓实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先进性的实践主体,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主体基础。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依托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基层干部在整个党的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谁也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60],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省委制定出台《关于认真落实“三真”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基层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培训锻炼、待遇保障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比如,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村干部误工报酬进行专项补助,计划五年内逐年递增1000万元。此外,全省建立了1178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加大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等,切切实实把关爱传给基层。

(三)推进基层基础的战略协同

基层基础工作点多、面广、量大,且面临着权责不一、压力较大、条件艰苦等现实困难和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多方协同才能有效推进。为此,习近平要求上级的工作必须向基层倾斜,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形成工作合力。一是体制协同。虽然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这两个战略重点都归口在党委组织部门,但显然单靠党委组织部门远远不够,单一力量无法完全应对复杂系统的建设,需要积极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多方协同中抓基层、打基础。二是资源协同。习近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对基层的资源倾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物质基础。比如,针对全省将近四分之一的村级党组织“无处办公”的突出问题,在习近平的关心推动下,浙江省委出台《关于认真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问题的意见》,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共投入资金14.3亿元,新建8000多个村级组织办公场所,结束村级党组织“无处办公”的尴尬历史。又如,为了缓解基层“三农”工作的要素制约,在习近平的亲自倡导推动下,浙江接连推广指导员、特派员制度,从各级机关挑选一批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选派科技人员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极大地推动了“三农”基础工作。三是工作协同。坚持共同体意识,在政策呼应、机制响应、责任回应等方面,理解、支持、关爱基层,在工作协同中把基层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比如,习近平要求上级应理解基层的难处,实事求是评价不同政策背景下的基层行为,“有些问题,历史上政策不明朗,现在回过头来指责基层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挑担子”[61]。又如,信访工作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时浙江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习近平一方面强调“基层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解决信访反映问题的关键”[62],要求基层干部把好信访第一道岗;另一方面,他清醒地看到信访背后的复杂原因以及基层工作的各种受限,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主动下访,与基层干部共同应对,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习近平的直接推动下,2003年至2006年8月,浙江省领导先后86人次下访到42个县(市、区),会同市、县领导一起接待处理群众信访1万件(人)次,办结率96%以上。在省市县三级协同下,2005年全省信访总量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群众非正常上访量从最多时的全国排名第3位后移到2005年的第30位,成为全国最少的省区市之一[63]。总之,基层需要共同关注,基础需要共同守护。

五、结语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源自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长期工作实践中的探索、思考、创新与总结。浙江因其省域实践的主导性和全面性,推动理论创新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成为这一重要思想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独特篇章。“十三个坚持”的集中概括,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这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柱,对比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党建实践中形成的“党建四论”,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价值取向、科学布局、基础保障等四个基本问题,不仅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而且与“十三个坚持”的理论内核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因此,更加彰显“独特篇章”的理论价值。当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浙江萌发,不仅仅限于前述四个方面,现有的讨论也还是初步的,希望能够为全面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脉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全省領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今日浙江,2004(19):6-7.

[2]习近平.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今日浙江,2006(20):6-7.

[3][16]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在全省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浙江人大(公报版),2004(4):82-89.

[4][43]习近平.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努力开创浙江各项事业新局面: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J].今日浙江,2003(14):4-13.

[5][8][10][18][19][59]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浙江:下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34、162、168、167、153、138.

[6][9][27][28][29][48][52][53][56][57][58][60][6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75、419、414-415、414、416、70、434、433、427、429、428、433、432.

[7][4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84、355.

[11][13][32][63]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浙江: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167、136、21、89-90.

[12][21][22][23][24][25][30][31][35][36][38][6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26、257、34、33、257、33、247、247、32、263、78.

[14][15][17]习近平.充分发挥“八个优势” 深入实施“八项举措” 扎实推进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J].今日浙江,2004(1):4-14.

[2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

[26]常光民,王传志.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J].求是,2005(17):29-32.

[33]习近平.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J].今日浙江,2004(11):4-5.

[34]习近平.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J].今日浙江,2007(2):6-7.

[37][39][49]习近平.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确保完成“狠抓落实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会上的讲话[J].今日浙江,2004(4):4-8.

[40]本书编写组.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56.

[41][51]习近平.先进性教育实践对先进性建设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6-06-19.

[44]习近平.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不断推进反腐败治本抓源工作[J].中国监察,2004(10):4-6.

[45][46]习近平.巩固执政基础 增强执政本领[J].党建研究,2005(2):17-20.

[47]习近平.学习贯彻党章: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06-02-17.

[50][5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27、228.

[54]习近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夯实社会和谐之基[J].求是,2006(21):22-24.

[责任编辑:王张强]

[收稿日期]2023-11-2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述研究”(23BDJ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俊(1982— ),男,湖北仙桃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浙江基层建设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基层在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