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课程内容 培养劳动素养

2024-05-08杜豫郜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劳动素养

杜豫 郜华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具有根和魂的作用,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可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然而,考察了小学劳动教育、劳动课程落实情况,我们发现,学校普遍缺乏以课程为基础的成体系的劳动教育内容。为此,我校结合“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模式,从课程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探索出新路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不受欢迎

小学劳动教育,大多都是体力任务,而非以课程这种有逻辑、有计划、成体系的形式开展,学生对劳动课缺乏热情。这样的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也无法凸显劳动教育的意义。

2.课程评价不健全

对于劳动教学的评价,大多是教师口头表扬或几乎“全覆盖”式的发张小奖状,评价内容、方式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因而无法有效、持续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劳动课程的系统落实。

3.教师课程意识较弱

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教育课程意识。小学劳动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安排学生进行校园劳动,或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显然,这种方式依旧是将劳动视为一种体力付出,而非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二、影响劳动教育以课程形式落实的原因

1.“成绩观”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然而,“成绩观”依旧发挥着其“主导”作用,这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2课程资源不足

虽然当前一直提倡劳动教育,强调开足开全劳动课程,但劳动教育的教材却不足,内容的设置有诸多盲区,既没有为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的机会,也未有劳动课程的教参资料等。加上劳动场地的限制,学生难以开展系统的学习,体验不到丰富的劳动教育。

3.师资匮乏

当前很多小学缺乏专职劳动教师,学校和教育机构很少有劳动教育培训项目,教师缺乏专业的劳动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组织常常碎片化、经验化,甚至存在误区,无法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

我们在实施劳动教育时,一定要立足当前出现的问题及成因,科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丰富劳动课程内容,真正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

1.劳动课程成体系,促进“五育”融合

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指向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积极融合,充分发挥劳动育德行、劳动增智慧、劳动强体魄、劳动美心灵的作用,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时目标、教学内容等,保障劳动课程的完整性、逻辑性。

以我校为例,学校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研读课标,凝结成“劳·你所享”劳动课程任务群,根据课标的10个任务,开发了特色劳动课程项目,比如:清洁与卫生任务的“一尘不染”项目、整理与收纳任务的“井井有条”项目、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大公无私”项目等。

学校形成“133+N”的课程框架。“1”品质:让学生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亲动手,亲体验,收获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形成劳动品质。“3”种类: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资源:学校、家庭、社会。“N”项目:学校从三类劳动出发,结合10个任务分年级开设多种校内外劳动项目,实现劳动教育的多样化。这样,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在劳动课程中,在不同劳动任务中学习劳动知识,感受劳动的美好,实现全面发展。

2.立足学生本位,激发主动性

学生对劳动的认知需要打破传统的“劳动等于体力活动”的观念,应意识到劳动课程化的必要性,劳动应是获取知识、生活技能、合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路径,因此在劳动课程内容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让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引导为主;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由“要我劳动”转变为“我要劳动”。

3.关注场域开发,推动校内外结合

学校可以积极探索校园周边、校内楼顶、花坛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化升级使其成为劳动课程的实施基地。我校立足实际提出“创造空间,整合场域,高效利用”的思路,采用“整体+边角”“楼顶+花坛”的形式,使得劳动场域呈现出“主區域主导,特色区域点状散发”的模式,打造出立体校园,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

4.强化师资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应把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培训细化落实,让其从理念、行动上重视劳动,明确劳动教育开展要以劳动素养为方向。学校可安排教师系统学习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课标要求等,及时更新理念,进而分学科进行教研培训,引导教师将学科与劳动相结合,指导教师找到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点。

5.健全课程评价,保证有效落实

课程不能缺少评价,劳动教育的有效进行、劳动课程的有效落实,需要科学的评价。在评价时,要严格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教师、家长、学生本人与同伴等都可以参与评价;严格制定评价标准,以等级制呈现,去“分数化”,重在以评促学,推动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坚持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知识获得、技能练就、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具体表现,综合评定,科学赋值。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期,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劳动的育人作用,努力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关注“五育”融合,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创设趣味性十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热爱劳动,并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劳动素养。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324010066)

(责 编 清 风)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劳动素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