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纺织专业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4-05-08蔡颖颖李永琴
刘 艳 蔡颖颖 秦 晓 李永琴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1 高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现状
目前,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纸质教材在线资源的简单标注,没有视频资源;第二阶段:碎片化资源、视频资源与教材融合;第三阶段:初步形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1.0,初步形成“教材+微课+MOOC”的阶段;第四阶段:新形态教材2.0时代,形成“教材+微课+MOOC+SPOC+教学”的“一书一课一空间”的教材形态。因此,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2.0 版教材,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单位研究的热点之一。
高职教育领域内,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专业之间教材的建设差异也比较大,其中机械制造类、会计类、汽车类等专业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较为领先,而纺织专业的工作手册式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
2 高职纺织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团队单一,企业参与度低
市场上出版的教材的编写团队基本以高校教师为主,企业人员、一线流水线操作人员参与度较低,教材内容的设置与架构与企业实践生产的融合度不高。
2.2 教材内容滞后,脱离企业岗位
教材内容融入纺织行业企业工作情境的程度不高,内容难以与纺织行业的最新技术、科技及设备紧密结合,导致学生的培养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最终的需求。企业普遍反映其脱离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内容相对滞后。
2.3 教材内容传统,缺乏思政元素
市场上出版的纺织行业的教材,暂时还未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材编写中,纺织类专业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精神等融入较少,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基本靠教师讲授,缺乏系统建设。
2.4 教材形式传统,缺乏立体资源
高职院校纺织专业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但大部分的课程资源仅是结题项目,是教师参与教研项目的证明,作为一种成果展示在课程网站上,资源本身缺乏系统性,与之配套的教材更少。
3 高职纺织类工作手册教材开发路径
3.1 组建校企双元编写团队
企业人员与学校专任教师各自掌握的实际生产技术信息不对等,企业人员对最新的纺织技术及发展趋势了解得比较及时。通过组建校企双元编写团队,校企双方合作,及时动态地对课程及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对于技术类课程,企业编写人员偏向于由熟悉纺织企业生产流程的工艺员和高级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校企编写团队成员合理分工,教师主要负责教材建设目标、政治方向、内容的结构、语言表达及编写工作进度等,企业人员提供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案例及企业现场数据、图像,职业标准、职业岗位精神及企业文化等内容,两者相互学习,摆脱传统形式上的“拉郎配”,真正实现校企双元产教深度融合。
3.2 架构真实工作任务的教材框架
经过深入细致地对江浙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内纺织行业及岗位的调研,了解企业需求、行业标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材框架,序化教材的各个项目及任务。首先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流程,即具体操作步骤,然后分类相似的具体操作步骤,最终按照平行、递进或包容的方式排列教材的一级、二级目录,二级目录通常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架构可以按照明确任务-制定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方案-结果检查-评价反馈等细化具体的任务。
3.3 挖掘教材各个项目的思政要素
围绕“五爱”,坚定理想信念,依据纺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教材涉及的纺织专业领域、行业区域、国家层面、地方文化、历史发展等角度,挖掘典型人物、历史事件、实践场景及精湛作品等典型资源,培养工科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4 建设系统性强的优质教学资源
根据教材的各个项目任务,以应用为重点,收集、制作各种配套教学资源。通过申报教材对应课程的各级各类的课程,如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思政课程等,团队从教材的各个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点进行整体规划,提炼出各个建设点,细化各个建设点的教学设计,形成足够的支撑教学的教学资源。此外,针对纺织工科类应用性、操作性及体验性强的内容,编制立体化说明书、操作视频,将各种资源转化成二维码编入教材,通过不同媒体传递资源信息,发挥其最大效用,形成纸媒导向学习、电子教材与视频支撑的功能,对教材的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支撑。
4 总结
职业院校工作手册教材的编写重点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实用性。纺织专业教材编写团队要根据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将纺织行业最新技术、工艺及方法等融入教材,编写出符合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律和高职院校学生认知特色、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材,这已成为当前纺织类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及相关教材出版社的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