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世界的元宇宙演绎:内涵延展、实践价值与风险防范

2024-05-07李爱良谢宇亭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年4期
关键词:元宇宙数字技术资源共享

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4.04.007

作者简介:李爱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湖南长沙 410081);谢宇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元宇宙时代的到来表明人类科技文明进步到更为高级的阶段,迈入“信息创世”的新时代,寄托了人类对自由探索理性虚拟世界的美好愿景。元宇宙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也给教育技术应用带来新的希望。从元宇宙的核心技术出发,探讨基于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内涵的延展和典型特征,展望教育世界的元宇宙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实践价值。由此发现元宇宙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数字技术拓展教与学的时空边界,促进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区块链技术明确内容的责任归属,保护数字版权;沉浸式交互技术营造深度的共情体验,促进知识和情感内化;大数据空间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前瞻性视角探究元宇宙给教育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更要以辩证视角认识元宇宙给教育带来的风险,规避技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潜在风险,使得技术在更深层次上赋能人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元宇宙;教育;数字技术;大数据;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4-0061-08

元宇宙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技术应用带来新的希望。而基于元宇宙的产业和学术探究刚刚起步,未来对教育影响的具体价值和程度还有待见证。元宇宙背景下人类社会要迎来怎样的学习革命及教育革命?本文在对元宇宙基本技术进行简介的基础上,从元宇宙同教育世界的契合入手,对元宇宙语境下教育世界的内涵延展、应用前景、主要场景、实践价值、风险挑战进行分析讨论,展望教育世界元宇宙面临的挑战及实践价值,并对充分实现元宇宙进一步赋能教育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元宇宙概念与教育

内涵延展

(一)元宇宙的概念特征与发展

元宇宙一词最早在1992年斯蒂芬森(Stephenson)发表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提出,是超越“Meta”和宇宙“Verse”的复合词。书中描绘的元宇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三维虚拟世界[1]。从Web1.0到Web3.0时代,技术不断进步,在脸书(Facebook)、微软和谷歌等世界科技巨头部署元宇宙进程加快,数字技术集合式爆发的驱动之下,元宇宙的概念逐步从文学作品延伸到现实。元宇宙的主要基础设施架构是通过云化技术将异质性资源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源空间[2]。元宇宙在扩展现实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增强技术给用户具有高度保真的沉浸式体验,将虚实世界密切融合[3]。元宇宙作为一个承载虚拟活动的平台,允许用户自主参与社交、创作、教育、休闲娱乐等精神性和社会性活动[4]。在元宇宙时代,个体参与信息交流的三个关键特征是全身心参与、身临其境体验、用户内容生成和编辑。元宇宙新技术带来的虚实互动信息交流方式深刻变革,以及个人体验式、沉浸式的社会生活参与方式,是“第三代互联网”最显著的特色。

(二)元宇宙背景下教育内涵的延展

教育世界的元宇宙,是指将元宇宙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世界元宇宙大会发布的《工业元宇宙白皮书》提出,“进入元宇宙时代,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人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更是创造者”[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6],明确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及空间为关键要素等属性,也提出与之配套的相关服务需求,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由此可见,元宇宙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

大学的英文单词是“university”,本身与宇宙相关。元宇宙和教育之间具备天然的平行性和覆盖率,可以为学习提供最大的空间和最好的技术基础。当代教育越来越重内容、重体验、重参与、重个性化,元宇宙是对“人、场、物”的重构。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元宇宙的深刻影响。元宇宙的基本价值观“共创、共享、共治”与教育相契合。元宇宙所提及的“资源空间”“用户沉浸式体验”等特点与教育都具有明显的关联性,教育与元宇宙的融合是现实需求,也是未来指向。

元宇宙的发展为教育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新路径。同时,元宇宙发展所需的底层技术,也需要通过教育培育和输送具备相关技能和素养的人才,为教育数智化变革提供新的路径依据。元宇宙下的教育世界实现了开源开放与创新创造。同时,元宇宙时代的教育世界因存储大量信息和知识资源,而成为自为场域的典型代表,用户没有明确的信息需求、知识生产任务、功利知识、信息获取目标,能够自由进行选择和知识创造,推动教育场域向着更高维度扩展。教育是一种参与性与交互性体验感极其明显的活动,有必要以前瞻性视角探测元宇宙在教育世界的具体运用,并对教育发展的趋向加以分析和讨论。

二、教育世界中元宇宙的实践价值

(一)拓展教与学的时空边界,促进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

教育世界的元宇宙空间是一种多元、多形态的场域。数字孪生技术下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映射、平行、共在,现实世界与虚拟镜像世界在教育内容、教育数据和教育理念上互补和平衡,有效地扩展了现实世界。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元宇宙导论》课程,学生可通过VR感受双目立体视觉技术为元宇宙带来的沉浸感体验。数字替身技术则是指在虚拟社交情境中有数字化生存的个体,其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操控,借助人的肢体执行数字身份的意志,实现个体肉身在虚拟空间中的投射。强烈的“具身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真实的“具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伯克利大学的学生在“我的世界”中重建了校园“Blockeley University”,并举办2020年虚拟毕业典礼和为期两天的音乐节。学生和教授全都化身为虚拟人物出席典礼,在虚拟世界里进行交流和参加现实世界中的活动。数字替身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成为人类身体的外部延伸,实现多主体、多类教育场景的共同参与,降低对现实空间的强依赖性。此外,数据仿真技术可以对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管理模式等进行模拟,规避不成熟技术或教育行为方式在现实教育中的执行风险。由此可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教育世界元宇宙虚实融合的特征势必会带来一场新的教育变革。

(二)明确内容的责任归属,保护数字版权

区块链技术是元宇宙的底层技术,具备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点,将其特点和优势融入教育认证机制,可以形成在线资源的存储、连接、共享及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流通与配置。元宇宙提供丰富、多元且支持自我创造的教育内容,参与者可以共同创造内容、共同分享成果、共同参与治理,用户在元宇宙中的信息生产成为一种新的知识产权,产生用于数字化权益证明的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 NFT)技术,提供标记责任归属的有效方法。首先,教育有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两个方面。主观知识客观化指将个体理解、体验和认识的主观知识通过同行评审、出版、知识产权的社会认证,形成社会公认的共识并得以传承的过程;客观知识主观化指通过用户阅读、学习参与将依附于特定载体上的知识纳入个体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明确内容的责任归属,以保护知识产权[7]。其次,教育世界的元宇宙中,资源共享、教研合作的前提是建立规范的教育数字版权制度,师生是建构知识的共同体。元宇宙中的学习资源具有更好的可编辑性,允许多主体、多阶段更新和发展。多人协作、现实复刻、虚实融合等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助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只有明确生成内容的责任归属和知识产权,教育世界的元宇宙才会持续不断涌现高质量的资源和教育。最后,教学资源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交易与共享,鼓励优质内容的生产与教育资源的普及。教师原创的优质课件、论文,以及学生的自创成果,可以通过NFT技术生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标识。区块链技术能够推进学分认证、成果认证及能力认证,加强对元宇宙世界数字资源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此可见,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势必会塑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三)沉浸式营造深度的共情体验,赋能智慧教育环境

元宇宙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人体感官体验的再建构,其低延时、高沉浸的特点实现触动人心的具身认知和情境学习体验。师生借助头戴式显示器、耳机、手柄等交互设备,开展具身化的教学活动。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引发教学交互的深度变革,突破现有教学方式的局限,展现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受物理条件局限的大量试验性内容,突破传统教学中那些不能为、不敢为、不好为的实验难题。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克服空间物理限制,打造实验条件不可及操作、不可逆操作、危险性实验、成本昂贵、逼真实验情景的教育实践环境。在历史课上,师生借助VR头盔、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观赏和修复长城、故宫、埃菲尔铁塔等历史建筑,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8]。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运用在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中,解决了传统实习实训中出现的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以及高风险、高投入、高耗材等问题。跨时空的“沉浸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增添课堂教学活力的同时,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学习者既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也是创造者、更新者、服务者和审核者,终极目标均是人类意识在多元身份的交互中不断实现自由,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势必会打造一种新的教育自由。

(四)大数据空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一方面,元宇宙开源开放的创作环境和去中心化的交互方式,促进学习和教育公平,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场景,提供全要素的资源场景[9]。成都金牛实验中学通过打造名为“游戏化学习超市”的项目,以“未来学校建设工程”为学习任务,利用“我的世界”软件构建了一个逼真的虚拟实景,同时还创建了“数字化成都天府广场”。这个游戏化学习项目成为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程又不断演进和孕育新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创新地解决了各种问题[10]。通过整合和连接不同专题的虚拟世界,可以更好地促进跨越空间障碍的优质资源协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共同创造,促进成果共享,实现普及和平衡的受益。

另一方面,教育世界的元宇宙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传统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侧重于对薄弱地区单向资源传递,没有考虑到资源优势的互补。教育世界的元宇宙贯彻去中心化思想以保证教育公平,去中心化结构突破原有知识资源单向传输的局限,增强教育资源的流动性,解决不同平台或软件资源无法互享的问题,不受呈现形式、使用设备的限制。教育资源供给呈现泛在化、个性化、社会化、虚实结合的特点。知识广泛存在于开放式、流动性的认知网络和学习空间。智能技术挖掘海量内容,实现元宇宙资源的动态生长及推送,无处不在的网络布局和海量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泛在化,教育服务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创造了一个智能开放的泛在互联环境,旨在消除教育资源在地域和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壁垒,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流通,并优化资源的配置方式[11]。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势必会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空间。

三、教育世界元宇宙面临的风险

及其规避

(一)潜在风险: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存在三大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下,元宇宙巨大的虚拟空间对人类利弊共存。元宇宙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要以前瞻性视角探究元宇宙带来的教育发展机遇,更要以辩证视角认识元宇宙给教育带来的风险。元宇宙给教育带来变革的同时,部分风险和伦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个人隐私暴露、主体性悖论、垄断风险、沉迷风险等[12]。

1.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数字主体导致主体性悖论危机

虚实互动是元宇宙的第一原则,也是第一特征。那么,虚拟世界的感受是否能够算是一种具身经验?虚拟世界具有物质性吗?在现阶段,元宇宙的认知方式以“离身认知”为主,认知过程的产生被认为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与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而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由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以数字人为例,新兴数字偶像和数字员工等形式的出现,尽管使人类从低创造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投身于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中,但元宇宙世界也确实削弱了日常的身体实践和具身创作的过程。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且有思想情感意识的人,一旦被数字智能技术建构为“数字主体”,也许会面临着数字身份被盗用、身份认同等多重风险,使得虚拟化身的自发活动成为可能,“数字孪生”走向“数字原生”。

2.数据异化现象加重,沉浸式体验导致技术成瘾危机

数字空间能否建构完善的价值秩序?如何保护个体隐私数据、合理收集与储存数据?元宇宙实际上是一个完全基于数据构建的全息虚拟宇宙,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转化为数据,这很容易催生出唯数据主义的观念[13]。NFT技术实现对于信息的超完整记录存在着隐私暴露风险,且目前还无法满足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尽管元宇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生动和有趣的课堂环境,但其高度模拟和沉浸式的教学设计也可能导致学生对虚拟世界产生过度迷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内森·施耐德(Nathan Schneider)指出,元宇宙所具有的真实性、沉浸性和交互性特质,可能会使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于虚拟环境,从而产生逃避现实、攻击型人格、冲动行为等问题[14]。因此,需要建立防成瘾机制对行为予以约束。教育世界的元宇宙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自制力,但是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表现为自我控制力差和自我效能感低,当教育过分依赖于技术时,那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可能会在技术体验上投入过多时间,从而容易陷入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同时,在虚拟环境中,感知和认知的冲突是常见的,可能会引发如晕动症、恶心、头晕等健康问题,以及社会孤立、与真实生活脱节等心理问题。

3.资本扰乱教育环境,数字资本主义危机凸显

目前,元宇宙技术开发平台基本上“各自为政”,未达成一个成熟和稳定的统一标准。那么如何让传播权力掌握在人民群众的手中?元宇宙发展初期便展现出广阔的消费潜力与资本热度,各行业争先实现数智化升级,而其发展的快速和火爆离不开资本推动,要警惕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布局被资本化。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资本却是逐利的,资本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收益最大化,如果被资本挟持,则会导致注重收益导向违背育人初衷等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15]。因此,教育公平要坚持反垄断与防止阶层固化,如果不能合理依托元宇宙技术搭建教育平台,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不平等——强平台权力与弱个体权利。“数据至上”很可能会成为新的权力表达。商业数字化平台对个体的收割、虚拟世界对个体的统治成为“新封建主义”或称“数字资本主义”[16]。教育目的是“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主导权力归属问题与方向性引导问题需要更加谨慎[17]。

(二)路径探索:教育世界元宇宙风险的规避

教育技术研究要突破工具性思维的困境。元宇宙作为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需要考虑在怎样的法律、道德和人际关系框架下,运行元宇宙的社会关系,包括心理和文化适应、伦理法制等综合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保证物质世界不会被虚拟数字世界所完全替代,辨明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布好元宇宙综合治理的全盘局。

1.加快布局元宇宙应用于教育的顶层制度建设

技术进步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分步骤推进,推动教育世界元宇宙由初步设想转化为现实。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并不适合传统市场规律调节。在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平台中,政府和社会机构等第三方参与者缺乏排他性,所以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强化政府主导、教育管理部门引领和整合资源、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鼓励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到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建设,同时充分发挥道德、伦理、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最终达到建设方向科学务实、资源整合协调有序、多方参与共促发展的整体效果[18]。

2.建立关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标准和完善社会性制度

国家要主导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建设,教育管理部门要整合资源和引领发展,企业也要参与其中,既关注现实发展需求的各个层面,又兼顾教育领域内外的发展愿望。为此,需要通过元宇宙行业协会制定底层协议,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确定统一的元宇宙空间技术标准,促使不同认知水平的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特征与客观知识进行交流和互动,满足不同群体发展的需求,并改善信息贫富不均的情况。最终实现个体信息富裕化以及社会整体认知结构的完善[19]。建立准入机制,完善教育世界元宇宙内容的审核制度。在元宇宙中,存在着诸如知识产权风险和隐私风险等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建设,以促进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健康有序应用。

3.坚持“科技向善”的治理原则

坚持元宇宙教育服务核心价值观,遵循技术伦理,避免教育世界的元宇宙发展过程中资本与技术的合谋,造成教育世界中工具理想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割裂。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利有弊,教育要善用技术,使技术服务于教育,积极探索教育与元宇宙的双向促进。一方面,秉承道术合一的认识论,科学处理好“以道御术”和“以术载道”的关系。元宇宙的科技手段是“术”,是用来辅助“道”的。理性看待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避免出现技术凌驾于人之上的“技术异化”现象。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教育培养人来实现,元宇宙的发明、创造和使用,渗透着人的价值观。

4.制定以人为本的行业价值标准

技术革命时代下,人文精神的生长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尽管元宇宙时代会给教育带来很多新的变化,但是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内涵依然是有目的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技术,元宇宙发展教育世界的前提在于要确保其意向性和教育目的一致性,教育技术功能意向则需归属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目的上[21]。教学的特殊性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在元宇宙时代,教育要践行“做中学”的理念,强调身体的实践及与物质性世界的互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应以课堂教育、媒体宣传及讲座报告方式,不断增进使用者对元宇宙动态及趋势走向的认知,引导教师和学生享受饱满的精神生活,并有效地抵御科技所造成的虚假精神满足。

四、结语

教育世界的元宇宙推进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教育图景愈发美好,但并不代表已经到达了“教育理想国”。教育世界的元宇宙是技术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看待元宇宙及其技术,借助技术手段消除存在的教育困惑,增添更为高效的教育手段,促使科技应用符合教育育人初衷,明确科技赋能教育的育人性前提,使得技术在更深层次上赋能人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而不是让教育去迎合技术发展,忽略技术运用给教育行业可能带来的价值冲突与教育异化[22]。未来,我们要发挥人的价值判断与主观能动性,切实避免技术对教育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保障技术赋能教育产业价值导向的合理性、发展取向的正确性以及教育主体间的公平性,实现元宇宙技术和教育世界双向推动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STEPHENSON N.Snow crash[M]. New York: Penguin random house,1992:14-15.

[2]张忠华.元宇宙何以赋能未来教育:变革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4):35-43.

[3]清华大学.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1-09-20)[2022-12-02].https://www.sohu.com/a/511077648_ 453160.

[4]吴刚,杨芳.元宇宙与教育活动的“物质转向”:老故事与新实在[J].南京社会科学,2022(4):135-142,160.

[5]世界元宇宙大会.工业元宇宙白皮书[EB/OL].(2022-03-03)[2022-12-02].https://www.worldmetaverseconference.com/down/45.html.

[6]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12-02].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 5592681.htm.

[7]周文杰.元宇宙、世界3与图书馆的明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6):27-39.

[8]董扣艳.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探测、伦理风险及其规避[J].思想理论教育,2022(4):90-95.

[9]石培华,王屹君,李中.元宇宙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前景、主要场景、风险挑战、模式路径与对策措施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8(4):98-116.

[10]刘海宾.游戏化学习超市[EB/OL].(2020-12-30)[2022-12-02].http://www.jnschool.com/html/lessons/.

[11]刘革平,高楠,胡翰林等.教育元宇宙:特征、机理及应用场景[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24-33.

[12]韦恩·霍姆斯,孙梦,袁莉.人工智能与教育:本质探析和未来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2):16-26.

[13]杨蕙玉,徐绍华.元宇宙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5):50-54,60.

[14]钟正,王俊.当教育遇上元宇宙[J].上海教育,2022(26):52-56.

[15]张敬威,于伟.从“经济人”走向“教育人”——论“教育人”的实践逻辑[J].教育与经济,2021,37(3):70-79.

[16]王鸿宇,蓝江.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感——从生活到生产,再到权力治理[J].国外理论动态,2021(1):114-124.

[17][21]张敬威,苏慧丽,谢明月.公共属性抑或资本属性:元宇宙教育的前提性批判[J].中国电化教育,2022(6):64-70.

[18]雒亮,祝智庭.元宇宙的教育实践价值与目标路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22(6):1-10,76.

[19]周文杰.信息的“贫穷”与“富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291.

[20]赵星,乔利利,张家榕,等.元宇宙研究的理论原则与实用场景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6):6-15.

[22]杨欣.智能时代教育异化的表征、病灶及治理[J].中国电化教育,2021(8):34-41.

The Metaver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ducation World:

Connotation Extension, Practice Path and Risk Prevention

Ailiang LI, Yuting XI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metaverse era indicates that human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advanced to a higher stage and entered a new era of “information creation”, embodying humanity’s beautiful vision of freely exploring a rational virtual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he metaverse also brings new hope to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rting from the core technology of metaverse, it explores the extension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notation of metaverse based on the education world,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risk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value of metaverse in the education world.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meta-verse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nclude: digital technology expand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oundari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concepts and models; Block chain technology clarifi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tent and protects digital copyright; Immersive interactive technology creates a deep empathetic experience and promote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emotions; Big data spatial resources are jointly built and shared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meta-verse to the education world from a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and to understand the risks brought by the meta-verse to education from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avoid the potential risks brought by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nable technology to empowe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at a deeper level.

Keywords: Metaverse; Educ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Big data; Resource sharing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猜你喜欢

元宇宙数字技术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