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4-05-07张亚南杜福光张潇文崔忆翁
张亚南,杜福光,张潇文,崔忆翁
(1.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 唐山 063000)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引起高校与政府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有直接就业、考研深造、考取机关事业单位、考取三扶一支及特岗教师或支教、自主创业、待业等。按照以往研究对“慢就业”的定义,将前两种视为正常就业,将后四种视为“慢就业”[1]。
目前,河北省大学生“慢就业”呈现以下特点。①就业观念发生转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多,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74.8%的受访者选择考研提升学历层次,或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及教师岗位,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暂时不就业。②就业期望与实际不符。49.9%的受访者表示求职时首先看中的是薪酬待遇,32.1%的受访者关注工作性质,12.5%的受访者表示要看自身素质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其余受访者则关注工作地点或其它因素。从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受访者就业时考虑的不是自身能力与素质是否能满足岗位需求,而是首先考虑薪酬待遇与工作岗位的性质,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持续增加,大学生毕业时获得满意薪酬待遇与岗位较难,这也是造成“慢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③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面对持续增加的就业压力,26.9%的受访者表示对考研、考编等竞争性强的就业方向缺乏足够的信心,尚未确定明确的就业方向,也没有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甚至有部分受访者表示“走一步看一步”“不着急”,对自身就业能力缺乏信心,也缺少相关从业经验,就业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④灵活就业比例上升。受互联网经济影响,越来越多毕业生热衷于网络就业,愿意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渠道实现灵活就业。38.3%的受访者表示在尚无理想就业单位时愿意选择灵活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慢就业”问题。
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与有效就业指导成为各地高校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内容。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聚焦于现象、问题、成因、对策等方面[2-6],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
为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基于产出导向视角构建大学生慢就业影响因素测评体系,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为高校与教育部门科学制定相应就业帮扶政策,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支撑。
1 问卷编制与设计
以河北省为例,选取河北师范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这5所高校的2023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构建慢就业影响因素测评量表。对专家、学者及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等相关群体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大学生个体层面因素与心理状态出发设计行为量表,利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开展多维信效度检验,对调研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大学生就业受高校、社会、家庭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基于产出导向视角,重点针对大学生自身情况开展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自身影响因素,在总结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目标,筛选出“工作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心态”“自我管理”“学历背景”“社会认同”等21个指标作为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因素[7、8],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慢就业影响因素评价指标Tab.1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根据表1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定量评价方法,即采用“影响非常大、影响大、一般、影响小、影响非常小”这五个类别作为评价标准对21个大学生慢就业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在相关教师、学生与高校招生就业部门的支持下,针对调研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223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
2 问卷信效度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样本的可用性,在SPSS 20.0软件的支持下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验证:
(1)
如表2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32,大于0.7,代表问卷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信度可满足后续统计分析需要。
表2 样本信度检验结果Tab.2 Results of sample reliability test
为了解获取的统计数据是否满足因子分析条件,对其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与Bartlett检验,即效度检验。
表3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96,大于0.7,统计数据满足开展因子分析的基本条件。Bartlett检验可反映数据间的相关性,其显著性为0.01,小于0.05,表示数据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3 效度检验结果Tab.3 Validity test results
3 影响因子提取
采用SPSS 20.0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降维因子分析。选择特征值大于1作为条件提取主成分,得到前5个因子成分。为进一步获得样本的统计数据,采用Kaiser标准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正交旋转,经9次迭代后收敛。
第一个因子包含5个指标:专业素质、实习经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涉及个人就业的基本素质,概括为就业能力。第二个因子包含4个指标:个人能力、就业意识、就业心态、就业信息,涉及就业的基本条件,概括为就业准备。第三个因子包含4指标:职业能力、职业选择、职业目标、职业心态,涉及就业的发展,概括为职业规划。第四个因子包含4个指标:就业行业、工作地区、上升空间、工作环境,概括为就业观念。第五个因子包含4个指标:竞争压力、学历背景、家庭期望、社会认同,概括为就业压力。导出统计分析结果,因子载荷代表每项二级指标对其公因子的影响程度,方差贡献率代表每个因子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度。从表4方差贡献率来看,因子1~5的方差贡献率依次递减。
表4 因子分析结果Tab.4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其慢就业的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依次为:①就业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专业素质、实习经验与沟通能力。②就业准备情况,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能力、就业意识与就业心态。③职业规划,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能力、职业选择、职业目标。④就业观念,主要影响因素为就业行业、工作地区、上升空间。⑤就业压力,主要影响因素为竞争压力、学历背景、家庭期望。
大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与就业情况的重要因素,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积极制订或调整相应政策,稳步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从产出导向视角出发,对改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应紧跟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素质。个人就业能力中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慢就业的首要影响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才综合能力为目标,积极调研行
业发展动态,紧跟各专业的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制定的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应紧跟就业市场变化规律,及时分析与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与心理,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可进一步构建与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素质与准入门槛,确保就业指导课程质量。高校还可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动,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实习基地布局,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其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
2)大学生应摆正就业心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与职业规划。应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包括专业技能、职业能力、面试技巧等。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积极研究就业市场,多渠道、多方式获取就业信息,端正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就业再择业,明确职业目标,避免消极慢就业,做好职业规划。
3)家庭压力也是大学生慢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多数家庭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其毕业就要找到“铁饭碗”,忽略了日益加剧的就业环境,给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应主动改变陈旧的择业观念,在指导子女择业的基础上尊重其个人选择,给予子女更多的精神和经济支持,协助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其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