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与方法

2024-05-07李盛隆

中国新通信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李盛隆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注力度,同时也更加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高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特点,与互联网背景相结合,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与思路,构建起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首先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以及常见问题进行阐述,明确了“互联网+”视域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提出了“互联网+”视域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希望可以切实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特点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做好相关的心理建设工作,引导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下成长,沿着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既定目标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互联网+”;积极心理学视角;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心理学理论,它倡导关注人类自身积极品质和力量。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有能力拥有健康幸福和富有意义的生活,人类应该成为能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追求幸福、分享幸福的人。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很大压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互联网+技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在高职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压力增加和焦虑困扰。以往,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图书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但现在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泛且快捷的途径。然而,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的现象也带来了挑战。高职学生容易在海量信息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担心自己掌握的知识无法与时俱进,这种焦虑感和紧迫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其次,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新的社交压力和自我价值的困惑。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他们可以与同学、朋友和家人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然而,社交媒体中的虚假形象和标准化的美丽还原给高职学生带来了自卑和焦虑感。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外貌、才华和社交圈感到不满和不足,甚至会出现自我否定和自尊心受损的情况。 另外,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也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欺凌、谣言和不良信息的泛滥,使得高职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干扰。一些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追剧和网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此外,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感到困惑、无助和恐惧。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存在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校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正确地认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教学中,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足,导致无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中去。许多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这样一来,学校无法给予学生持续、全面的心理健康指导,也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专职机构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尽管一些学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咨询师岗位,但相关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升仍然滞后。在“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完善

当前,许多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层面,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大多是帮助学生辨别怎样为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等,并没有注重对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以及积极价值观的塑造,这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偏离,不利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需要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应对能力。

(三)与“互联网+”结合不紧密

互联网时代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在社交网络的影响下,学生也更容易受到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经常被社交平台上美好的虚幻世界所迷惑,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羡慕嫉妒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中的信息,增强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问题。同时,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三、“互联网+”视域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立体化教育格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心理辅导,必须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教师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另外,还需要整合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心理健康 APP和心理咨询平台,从而构成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专业的精神卫生教育平台,对精神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资源进行整合。这个平台应该具备心理知识,心理评价工具,心理咨询服务,网上课程,便于高职学生获得全面的心理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在线上通过微信、微博、 QQ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中心,让有需求的学生在线上进行咨询,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在线下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构建具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社会实践、心理主题班会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

此外,要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学习知识。在线下要建立一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实现学生全覆盖。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校园心理健康档案,以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热情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网络教学的形式,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搭建互动教学平台,使学员能够进行心理评估、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即时地回馈及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动力。引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采用了虚拟现实的方法来进行思维情景的仿真。虚拟现实技术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三)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育人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并没有被有效地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比较差,所以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同时,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并不是非常合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使得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积极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混合教育模式。将部分课程内容通过网上平台进行,并与线下实体教室的授课、讨论相结合,增强了课程的灵活与兴趣。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运用虚拟现实与游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仿真,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视域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由于学生所具有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教师要想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在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进行全面创新,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

(四)整合育人资源,达成协同效应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并对待心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与优秀品质进行挖掘,进而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积极整合育人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络平台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最后,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比如在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进而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形成互联网思维意识和方法,尝试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挖掘积极心理学的精髓与内涵,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情感交际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地引导和鼓励。教师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和提升,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为该课程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戴明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职二级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6):186-188.

[2]龙小倩.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293-296.

[3]吴靖芸.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广西教育,2023(15):155-158.

[4]侯靓.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路径[J].山西青年,2023(09):178-180.

[5]林杉,刘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2):105-108.

[6]仇冰洁,游晓功,党帅.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外医疗,2023,42(09):194-198.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