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理路
2024-05-07程淑华
程淑华,任 俐
(齐齐哈尔大学 a.教师教育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系列重要论述。而培养不仅要依靠教育的作用,还需要依托优秀基因进行润物无声的涵养,进而形成积极正向价值观的引领。伟大建党精神处于精神谱系的第一位,极具精神风貌和强大生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滋养。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同时也是培育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精神之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堪当民族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伟大建党精神“因何、何以、如何”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这一逻辑理路极具现实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因何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向世界展现出更为主动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坚持以思想之旗领航向,为人间正道开新篇。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知、行、意、诚四个维度。从深层次、多角度的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念筑牢思想基础。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和根本遵循具有重大意义。从认知角度来讲,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定力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时刻面临着生死艰难考验,而支撑他们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到底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在和平年代,虽然生死考验减少,但生活中的考验无处不在。因此,大学生应筑牢理想之基,坚定思想之魂,补足精神之钙。身体力行地做一名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和信仰者。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其中马克思主义这几大特性之间的关系又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可能帮助无产阶级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好的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具有着实践性,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才能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则更加证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实践性;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着发展开放性这一特点,才能更进一步的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特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理,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获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就是坚守理想。[3]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一条主线。成功的实践必须同时符合“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相统一。无论我们面临着多少艰难险阻,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带领人民达成一个又一个卓越的目标。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魂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从实践角度来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实现的基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牢牢坚守的使命。并始终坚持着群众路线。所谓践行初心就是要明确我们何去何从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从古至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因为牢牢抓住了人民这条主线,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以说,没有什么比遗忘初心、脱离群众更为危险。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步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开创新发展格局引领了高质量发展,迈进了新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是日益接近质的飞越的量的积累的过程。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新时代的青少年,担当着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无论何时都应铭记初心,不负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的期望,不负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课题。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初心,坚定不移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吾辈之风华正茂,圆民族之复兴理想。
(三)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从意志角度来看,我国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基就是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品质。习近平曾经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4]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民族危难之时更是挺身而出。在内外夹击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愈挫愈勇的精神,救国于危难、拯民于水火。在血与泪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深刻阐述了“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真实意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中,更是敢于同“三股势力”、“两面人”作斗争。逐步形成了中国精神。奋斗,是这一精神中的密码。如今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求我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意志;如此,就没有任何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没有任何困难是无法跨越的;没有任何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中华民族继续向前发展。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从忠诚角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命脉所在就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远观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历史,取得了种种阶段性成果、获得了种种战略性胜利,所依赖的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十足赤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顺应着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十年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5]这足以说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重要性。我国在改革发展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汇聚最广大人民的凝聚力,就无法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信念,[6]传承百年梦,共启新征程。
二、伟大建党精神何以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有利于引导青少年走好新征程;以价值观为依托,有利于践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一)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可靠的建设者
习近平指出: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7]大学生的成才以及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将伟大建党精神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科学的看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个人角度来说,做到不断提高、升华个人价值从而为实现社会价值而努力。过去,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翻了压倒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中国;而如今,我们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仍有很强动力。我国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步入新征程、开创新未来则更要求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始终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对祖国和人民始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伟大建党精神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与青年密不可分,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气概的一代新人。[8]青年更应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不懈怠、不松劲、不停步、不动摇,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二)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担当时代使命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有利于锤炼大学生领头雁作用,勇担历史使命。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年,而党的未来和希望也在青年身上。在莫斯科大学会见留学生时,毛泽东同志曾将青年人比喻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并指出世界是你们的。“新时代环境下,青年群体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机遇,面对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理应奋勇当先、贡献价值。”[9]因此,高校大学生应当时刻铭记国家的前途、命运就是他们的奋斗使命,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应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取精神源泉。既要拥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壮志,又要坚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发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斗精神,更要站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人民立场。以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生逢盛世,不负人民,不负盛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三)有利于肃清社会不良风气,弘扬主流思想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建设,营造全社会新风尚;当代中国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伟大建党精神也是中国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内容来说,二者又存在着内在相关性。虽然二者的形成背景不同,但是二者形成的深厚底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上来看,自我牺牲精神、舍生忘死精神、不屈的拼搏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深深贯穿于鲜活的英雄人物和艰辛的革命历史之中。而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起着精神激励、信念感化、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是价值取向的主要对象,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建设,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勤学笃实、服务人民、兼具担当与使命的优秀人才。对于传播主流价值、肃清社会正气、强化社会文明新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当今国际环境复杂、情形多变,一些国家鼓吹“文化冲突论”,企图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和平演变。西方一些国家为巩固霸权地位,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整个世界都处于大变革之中,而这种变革反映到人民的思想观念中,势必会产生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10]如若一味的任由西方“别有用心”的价值观念侵蚀,那么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国家都会面临“瘫痪”局面。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新形势,面对整个世界复杂多样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新特点,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则更加需要正确的精神指引,将伟大建党精神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先进科学的精神武装自身,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树立底线思维,强化居安思危的意识,坚定科学向上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精神“之基”。不仅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更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始终坚信社会主义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先进的制度,使得和平演变在中国没有土壤可以生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不能丢弃。以此引导高校大学生时刻与人民站在同一战线,与人民一并拼搏,与祖国一并前进。
三、伟大建党精神如何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
2022年习近平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11]全国广大青年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青春热血融入时代洪流。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一)以深化思政理论课为落脚点,知伟大建党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任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角色。一直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理知理,行理践理。就必须要以深化思政理论课为落脚点,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知伟大建党精神。[12]思政理论课教材是辅助教学的关键载体,是伟大建党精神最正式、权威的阐述。因此,这就要求进行思政理论课教材改革,其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中枢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因此应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加进第三章的中国精神中,明确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蕴和意旨;伟大建党精神居于精神谱系之首,因此还应在该章中加入专栏包括建党精神、钉钉子精神、塞罕坝精神、西迁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以此厘清各类伟大精神之间的界限与辨析其之间的联系,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品格、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要将中国革命与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真正明白三个“来之不易”的重要论述。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再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中,贯穿伟大建党精神,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 “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源于马克思主义“行”、源于其优秀基因。
(二)以融合线上线下为结合点,弘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培育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情感依赖。首先,可以通过可视化、可听化手段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无形的资源展示出来,做到声行并茂、情景交融。注重内容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生活化、生动化。其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时代力量是从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中得以汲取,校内可以通过开展讲座,邀请党员中的先锋模范进行演讲。还可以通过开展“我身边的党员先锋”专栏,感悟这些身边楷模、体会平凡的感动。再次,组织校园红色文化,以校园为单位,开展红色文化“云观影”活动、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用好校园“小喇叭”开展你讲我听、你听我讲活动,增加学分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凝华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贯穿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游戏APP相结合,如:红色剧本杀、VR革命战役体验、红色题材手游等。为青春思政课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生力量。进而令红色文化“活”起来。形成“线上线下+”的交融模式。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覆盖率及日常生活中的铸造力。使青少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以落实社会实践为着力点,行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产生于百年峥嵘党史,其深邃内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13]任何一种精神只有通过践行才具有意义,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着认知层面的坚持真理和意志层面的英勇奋斗,但最终都是要归于实践层面的践行初心、牢记使命。引导高校大学生“心向党、跟党走”就必定要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知行合一的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内化精神追求,外化积极行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知、更为重要的是要知其缘由。一切认识最终都将归于实践,以此深化其内涵。当代青年要成长成才,必须要读书,必须要“行路”。从书本中学习,可以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超越经验性,而仅仅从书本中学习是不足的,仅从理论层面进行理解是不完善的。必须要从实践层面加以理解、运用。以此突破知识的教条性、避免“纸上谈兵”。[14]因此,首先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寒暑假期间多次开展“三下乡”活动,将当地的红色文化及红色资源与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注入新的力量。其次,针对00后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而言,学校应定期组织素质教育拓展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定期开展志愿、援助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在活动结束之后,还应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使学生自觉在今后的实践行动中将伟大建党精神上升为指导思想,进而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
(四)以加强制度保障为切入点,塑伟大建党精神
科学、系统的体制机制保障是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强有力壁垒。首先,要加强对红色基因的保护、利用、开发制度建设。对于红色基因应从“有形的”和“无形的”两方面进行理解。对于“有形的”文物、文化资源、物质资源的保护;“无形的”红色精神等也应进行传承与守望。对于蕴含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红色资源及党史历程等,需完善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使伟大建党精神得以铭记和传承,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育人价值,彰显其蓬勃活力。其次,应加强舆论传播和网络环境的引导机制,净化舆论生态环境。在融合媒体时代,伴随着信息的高速发达,随之带来也是各式各样信息的良莠不齐。因此,社会应完善网络环境引导机制。从学校角度来说,不仅应充当好“校园狙击手”的定位,进行校园网络信息保卫,营造良好的校园互联网环境。还应丰富传播内容、突出传播特色、改进传播方式、优化传播手段。[15]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切实融入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高校大学生自觉提升道德素养,砥砺顽强意志,培育担当意识,强化责任导向,塑造坚毅品格,厚植家国情怀。自觉从前辈手中接过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接力棒。肩负时代重任,不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