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信仰的正向引领与实现路径

2024-05-07杨惠荣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实现路径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史料、民间传说等资料,以对闽台地区影响深远的三平祖师公为研究对象,对其信仰的起源、特征以及社会作用进行探析。通过探究主流意识形态对三平祖师公信仰的正向引领与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其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地域认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三平祖师公信仰;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15

三平祖师公,俗名杨义中,农历正月初六生于福唐(今福清市),祖籍陕西高陵,作为唐代的高僧,曾为三平当地人民造福,唐宣宗封他为“广济大师”,后被民间尊奉为“三平祖师公”。14岁时随父亲到宋州(今泉州),经过近二十年的游历学有所成,在宝历初年来到福建漳州推广佛教,在三平真院担任住持、弟子众多。三平祖师公圆寂后,逐渐成为闽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佛教神灵。

一、三平祖师公信仰的由来

(一)地理历史因素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食衣住及生产习俗、民间信仰深受温暖湿润气候和山海地形的影响。重叠的山脉,特别是武夷山和仙霞山,成为人们交流的天然屏障,而且与中原相距遥远。因此,在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下,中原民众较少进入这一地区,这对福建民间信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自然环境导致闽人对中原民间信仰的接受滞后,发展相对较晚,信仰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神和动物的崇拜上;其次,福建在明清之前是相对安定的地区,中原民众多次移居福建后,在安定的环境中相对稳定地保留了中原信仰的原型。[1]

由于福建境内山岭众多,瘴疠弥漫,毒蛇出没无常。这种恶劣神秘的自然环境对居住于此的人民来说有着不可知的恐惧感,很多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向巫觋求助,因此特别迷恋超人力的神鬼和巫术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南下入闽,受到闽越族巫觋文化的影响很深。明清时期,巫觋文化在江南盛行,而江南地区又以福建和广东信奉的人最多,只要一遇到瘟疫或疾病,家中妇女就会向巫觋邪神求助。由此,佛教逐渐走向世俗化,三平祖师公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

(二)品格因素

三平祖师公生前以普度众生为宗旨,广施善行、济世救人,为三平地区的民众办了许多好事。

首先,他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具及桑麻耕织知识传授给当地民众,并教会他们运用天文气象知识预测天气变化,适时指导播种和耕作,彻底改变原始的耕作方法,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三平山区的森林又深又潮湿,被一层瘴气笼罩着,在紧急情况下很难找到一个医生,此时分散在城乡之间的寺庙和宫殿便成为了人们缓解逆境和突发事件的场所。他精通岐黄之术,热心为民众治病,还传播了医术医方。

最后,他初进三平,除安置好带来的僧众外,又陆续收容逃难而来的僧众300多人。为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他带领僧众开垦荒地,自力更生解决僧众的粮食供应。他从人到神的转变完全由民众的需求所驱动,他们希望他崇高的美德和帮助有需要的人的行为能继续下去,甚至更有效地保佑他们。

(三)神话因素

三平寺中现存的《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简称《行录》)碑,记叙了三平祖师公卓锡三平,百丈神通、制服山鬼建三平寺的经过,这些充满神话色彩的记载绘声绘色、形象生动、令人惊奇。此外,三平地区还广泛流传着“智擒毛氏”“分镇初华”“恶溪驱鳄”“闭洞镇妖”等民间故事,将他塑造成为一位“降妖除魔”“祷者往辄应”的神灵。明清时期,他进一步被演化成佛教俗神,种种神话传说增强了其影响力、极大促其公信仰的传播。

(四)政治因素

唐宣宗李忱登基后,颁布诏书恢复禅教。三平祖师公主持开元寺,讲授佛经,并得到朝廷敕赐“广济大师”御匾一方。他慈悲为怀,救苦救难,在当时闽南地区已拥有一大批信徒,他们上至漳籍朝官、地方文武官员,下至黎民百姓。比如宋吏部尚书颜师鲁、颜颐仲祖孙二人,明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礼部侍郎林釺,明崇祯年间吏部侍郎陈天定,清乾隆《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吏部尚书蔡新,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黄梧及其曾孙黄仕简等,他们以虔诚奉祀广济大师为荣,或修寺、修碑,或修桥、造路,或增置寺田。可见,朝廷的官方认可以及地方绅士的倡导对三平祖师信仰的深化起着推动的作用。

(五)经济因素

唐宋时期,在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下,福建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因此佛教在福建的传播有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基础。经济的繁荣发展为造神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三平祖师公信仰便形成于这一时期。寺庙的建设是佛教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漳州地区在唐朝时期出现了15座以上的寺庙,庙宇的建造通常是在人们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有财力的出资兴建,没有财力的出力建造。从庙宇兴建的数量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福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三平祖师公信仰的主要特征

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三平祖师公信仰有区域性、功能性、娱乐性及辐射性等几方面特征。

(一)区域性

福建境内山岭众多、丘陵起伏,河流短促且多急流,不宜行船,使得交通困难、各地区相对闭塞孤立,这种地理环境使福建民间信仰形成小区域性的特点。[1]三平祖师公信徒以讲闽南语的闽南人为主,区域主要是平和及其邻近村落、市区。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统一台湾,大量福建漳、泉人渡海徙居台湾,他们为求保佑一路平安顺遂,会带着祖籍寺庙的圣符或神像;到台湾定居并形成村落后,先结草庵将家乡神灵加以供奉,随后又逐渐重修建成庙宇。随着开拓的进展,新的村落不断出现,并分去旧村落庙宇的香火而建庙加以供奉,故同一祖籍各村落的庙宇多供奉同一种神明。由此,三平祖师公信仰的区域性特征逐渐向台灣传播。

(二)功能性

三平祖师公的功能性不仅受到福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迎合当时本地村民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求。三平祖师公首要的职能是降妖除魔,寺中《碑铭》所提“鬼窟活计”神话显示出他佛法无边、灵力超强,得到众多信徒的崇拜。另外,三平祖师公还有有治病救人的职能,他生前整理的药方死后成为药签,许多信徒身心不适时皆会前往三平寺求取药签以求无病无痛。

(三)娱乐性

民间信仰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娱乐性,才能得到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且乐意参与。每到三平祖师公的诞辰日、出家日和圆寂日这三个日子,三平寺和分庙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漳州各地从三平寺分香的村落庙宇都会组织村民到三平寺“割香”,村民们举着旗子、抬着神像、挑着香担、敲锣打鼓、一路鞭炮不断到三平寺朝拜。为了获得三平祖师公的保佑,除了供奉祭品和拜拜外,还会请戏班在本村的戏台表演歌仔戏,同时也要将三平祖师公神像请到戏台前看戏,很是热闹。

(四)辐射性

元明清时期,福建人民移民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带去福建的民间信仰,三平祖师公信仰便随移民辐射到周边地区成为跨区域的神明,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间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或相融或并存。目前,三平祖师公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全球36个国家拥有一亿多的信徒,国内外分灵寺庙达380余座,仅台湾就有50多个分庙、信徒超过60万,每年都有许多分庙组织到平和三平寺进香祈福、人数高达两万多人次。

三、主流意识形态对三平祖师公信仰的正向引领实现路径

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的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平祖师公一生广济众生,其品格中包含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对人们起到了教育的正向功能。同时,三平祖师公信仰对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三平祖师公信仰的正向引领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

(一)加强理论阐释,传承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三平祖师公“广济慈恩、博爱利他、自立自强、胸怀天下”的精神,对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民间信仰代代相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三平寺內有两种签诗,分别是卜事签和药签,各有75首;签诗言简意赅、通俗明快、内涵深刻、哲理深奥,有的取材于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其中蕴含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制事有节、见利思义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使得求签者能从中反求诸己、心存善念、行而有道。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途径,加强理论阐释,引导人们关注这些积极因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推动三平祖师公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融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推动实践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人们出行旅游大都会前往当地有名的寺庙进行参观和祈福,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要通过引导信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信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等方式,积极推动三平祖师公信仰与现代社会实践的融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平景区管委会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开发具有三平祖师文化特色的旅游食品、工艺品、书籍画册等,不仅为海内外香客游客更好地了解三平祖师文化提供服务,而且也促进了三平当地经济的发展[3]。近年来,漳州深化文旅融合,打响“祖地”品牌,从2007年的三平祖师公文化旅游节到以“福‘见三平·福佑苍生”为主题的2022年三平祖师公文化民俗(非遗传承)活动的开展,三平寺每年接待朝圣旅客80多万人,有力推动闽台经济联合,这充分体现了三平祖师信仰对吸收台湾、香港、澳门、海外华侨的香客旅客们的重要作用。另外,供奉三平祖师公的分庙都要在三平祖师公诞辰日这一天进行“热闹”,于是形成了一些乡村庙会,来自不同村落摆卖不同商品的摊贩在市场上租摊卖货,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区域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三平祖师公在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信徒,在海内外有380多家分庙,仅在台湾就有50多家分庙。来自同一区域的人们由于供奉同一神灵而倍感亲切,三平祖师公庙自然而然成为广大老乡聚会、表达爱乡之情的据点,比如台湾每年都会举办漳台三平祖师公信仰习俗活动,体现两岸祖师文化信仰的同根性。同时,三平祖师公信仰也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的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两地扩大文化交流、密切民众往来,平和县多次举办三平祖师公文化民俗活动;各种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台湾同胞的家族认同意识和地域认同意识,激发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热情,成为团结人民、增进两岸友好和心灵沟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可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学校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两岸祖师文化信仰的同根性的宣传教育,向公众传递三平祖师公信仰的积极信息,引导人们关注其在加强区域认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宝璋.中华民俗与闽台民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

[2]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施伟青,徐汉,主编.闽南区域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院本课题(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项目名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WYDJ202204)

作者简介:杨惠荣(1993.2-),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实现路径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