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绿色经济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4-05-07贾慧群宋国柱刘亭亭孙文松王新雅
贾慧群,宋国柱,刘亭亭,孙文松,王新雅
(1.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0;2.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辽阳 111000)
辽东绿色经济区是辽宁“一圈一带两区”规划中的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样板区[1]。辽东绿色经济区森林茂密、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属寒温带半湿润气候[2],其包括岫岩县等9 个县(市),耕地面积31.27 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林地面积259.86 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7.3%,森林覆盖率71.2%[3];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 mm,居全省第1 位,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的67%以上,良好生态环境为辽东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中药材已成为辽宁省特色产业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关药”产区。辽宁省现有野生及人工栽培植物160科、796 属、2 145 种,其中70%分布在东部山区[4]。全省共有各类中药材1 600 余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 200 余种[5]。辽东绿色经济区是辽宁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中药材产业不仅是辽东地区特色产业,也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辽东地区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0 年底,辽东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67万hm2,第一产业产值约50 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辽东绿色经济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辽东绿色经济区所辖林区中草药材料丰富,出产量占辽宁出产中药材的90%。经调查,辽东地区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岫岩、清原、新宾、抚顺、桓仁、本溪、凤城、宽甸和西丰等9 县,种植品种以辽宁省道地药材人参、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黄精、辽藁本、苍术、玉竹、白薇、白鲜等为主。其中,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清原龙胆、宽甸石柱参、桓仁辽五味均已申请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是辽宁省道地药材的重要代表[5]。此外,辽东山地、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6.9 万hm2,林下种植的药材主要有人参、辽细辛、淫羊藿、龙胆草、升麻等品种[6]。
目前,辽东地区共有各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50 余家,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78 家,主营业务收入82.3 亿元,利润5.2 亿元,过亿元企业5 家,过5 亿元企业1 家。本溪、丹东等医药产业基地的布局基本形成,本溪市中国药都建设初具规模。在中药材主产区,“企业+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生产模式已基本形成,订单式生产、企业定制药园等生产模式正逐渐成熟。
1.1 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初步成型
近年来,辽宁省加大了中药材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为主。辽东地区积极建设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针对濒危稀缺的中药材品种石柱参等人参品种建设种植基地,加强野生抚育,带动全省中药材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过渡。
1.2 道地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辽宁省积极推进道地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了一批道地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目前辽东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稳定,基本满足当地生产用种需求。
1.3 绿色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辽东地区建立“技术推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合作社”等多部门全产业参与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发放生产技术手册、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在全省重点推广了道地药材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药农生产管理水平。
1.4 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形成
2015—2020 年,组织完成《黄芩栽培技术规程》、《黄芪优质栽培技术规程》、《人参生产技术规程(修订)》、《辽五味绿色生产规程》、《龙胆草种子标准》、《细辛种子标准》6 项中药材生产地方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推动了辽宁省中药材生产标准化建设进程。
2 辽东地区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缺少政策与资金支持
与传统粮油作物相比,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更高、产业链条更长,但辽东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受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等政策影响,土地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属于功能禁止开发区域,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短期发展。另外,缺少政策与专项资金的引导与支持,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基地的排水、灌溉及水电路系统配套不完善,冷链配套不到位,生产、采收和初加工环节薄弱,影响产业快速发展。
2.2 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尽管辽东经济区绿色农业总体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绿色农业规模仍然偏小且生产基地较为分散,存在生产基地不集中、产量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中药材产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农户种植为主,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施用不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此外,大部分药材采收后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产品的市场附加值低,降低企业及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2.3 品牌效应和集聚区优势不突出
目前,“辽字号”道地药材虽然久负盛名,但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此外,辽东产业集聚区在种植、产地初加工、生产、流通等环节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整合,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优势尚未显现。辽东经济区缺少科学全面的全域产业规划,品牌化程度低,对消费者吸引弱,智慧营销意识不强。
2.4 中药材种子种苗缺乏监管
优良的药材种子种苗是保障中药材优质的基础,然而目前辽东地区中药材种子市场混乱,品种多乱杂,在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种子,既没有质量标准,也没有规范包装。此外,未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备案制度,种子种苗市场长期缺乏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管,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同时,由于种子种苗质量不稳定,部分药材生产中已出现品种退化、药效降低的现象。
3 辽东地区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3.1 扩大宣传,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
加大对辽东地区道地药材产业宣传力度,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良种基地、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冷链配套设备等,为辽东绿色经济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方面集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规模效应。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奖代补方式,对种质资源圃、良种选育及引进、质量监控技术体系、育苗基地、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加工企业等进行扶持。
3.2 加强标准化生产,建设道地药材绿色生产示范基地
稳步发展辽东特色优势品种人参、辽五味子、辽细辛、龙胆草等道地药材。在清原、新宾、桓仁、本溪、宽甸、凤城等地以道地药材为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中药材生产基地,例如建设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石柱参、人参等标准示范园,每个示范园建设面积13.3 hm2。通过中药材标准示范园建设,推进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稳步发展。
3.3 推广优良品种, 建设道地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加快培育一批道地中药材新品种,在岫岩、清原、新宾、抚顺、桓仁、本溪、凤城、宽甸和西丰等中药材重点产区建设优质种子种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加速推广优良品种,保障中药材生产用种安全。鼓励科研单位开展研究并制定辽东特色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为种子种苗市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3.4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建设道地中药材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中药材品牌培育,推进辽东地区中药材GAP 基地建设、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申请。鼓励利用各种展会、网络平台、电商平台等媒介宣传品牌产品,扩大“辽字号”道地药材知名度。同时,加强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管,推广应用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5 科学布局,推进中药材提质增效
组织专家对辽东道地药材的最适宜种植区域进行研判,科学规划布局,引导药农合理选择栽培品种,从源头上保证所产药材的道地性。充分利用辽东地区林地资源,积极推广道地药材林下生态生产技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技术、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抚育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成果。加强药农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3.6 强化监管,建设中药材生产安全管理体系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建立中药材品种登记备案制,强化监管和品种保护。建立中药材(及其种子种苗)种植、加工、销售标准体系。建立道地药材适用农药品种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中药材监测机构。构建覆盖中药材种植、采收、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