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哲学研究二十年:进路与趋势
2024-05-07庄友刚
庄友刚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度展开,城市哲学研究日益成为当代城市理论发展中的热点话题。相较于西方理论界而言,中国的城市哲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相应的学科体系已经初见端倪。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相应的总结,明晰时代的需要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澄明中国城市哲学发展的进路和趋势。这不仅是当代城市哲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构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需要。本文拟在这方面谈谈浅见,同时期待学界更深入的总结、归纳以及对于城市哲学未来发展趋势更深层的见解。
一、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兴起及主要历程
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兴起是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与此同时,理论自身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兴起,也是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把握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进展状况,首先要对城市哲学研究兴起的根源和条件有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梳理城市哲学发展进路进而探析城市哲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论前提。关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兴起的原因,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首先,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规模迅速推进需要哲学的反思,促生了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有两大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巨大。中国地域广,人口多,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规模巨大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显著特征。二是发展迅速。中国城市化进程推进极为迅速,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世界在一二百年时间里完成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同时也内蕴着众多的矛盾、挑战和问题,对此仅仅作城市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是不够的,还需要哲学世界观层面的反思。换言之,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兴起是当代城市化发展实践的要求,同时当代城市化发展实践也为城市哲学研究奠定了历史基础。
其次,城市哲学研究的兴起是城市科学和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发展的迅速推进也促进了城市科学和城市理论的发展与繁荣。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科学体系中不仅形成了诸如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学、城市建筑学等各门技术学科,而且形成了城市经济学、城市政治学、城市管理学等各门社会科学,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人文反思为指向的诸如城市文化学、城市美学等城市理论的研究。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以及研究的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科学家族还在日益扩张和丰富。城市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既为城市哲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又迫切呼唤城市哲学。城市的建构和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的进程更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同时还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城市的建构不仅需要科学的支持还需要哲学的检视。随着城市科学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已经超出了城市科学的边界范围,需要哲学的反思和回应。同时,城市科学和城市理论的自身发展本身也需要哲学世界观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城市哲学研究的兴起是城市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最后,反思和审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是中国城市哲学研究迅速兴起的直接现实原因。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却是长期缺失的。很长一个时期内,指导我们城市化进程的思想,要么是新自由主义,要么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恰恰缺少属于我们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我们的头脑成了国外思想的跑马场。这就需要我们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探索我们自己的城市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我国的城市化提供深层的思想指导。第二,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资本逻辑大行其道,严重偏离了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宗旨。这不仅需要城市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指导下的矫正。城市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研究因此成为中国语境下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第三,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是影响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缺少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在同世界的对话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因此,构建中国自己的城市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急迫的时代课题。这不仅是中国城市哲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动因,也是城市哲学研究亟待完成的一个任务。
自新中国成立后到20 世纪末,我国关于城市和城市空间的研究主要在规划学、设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具体科学的层面展开,较少出现对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哲学层面的反思。在哲学研究中,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零星出现一些关于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但大都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展开的,很少把空间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进行哲学研究。进入21 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展开,随着城市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和暴露,城市和城市空间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成为哲学反思的直接对象,城市哲学研究开始兴起。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研究的起步阶段。进入21 世纪后,随着城市问题的加剧和呈现,城市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开始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哲学层面上被自觉地加以反思和审视。城市空间不再单纯是规划学、管理学等具体学科的关注对象,同时也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尤其是城市空间正义问题成为哲学反思的聚焦点。由此开启了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自觉进程。这种自觉的研究进程也在学理层面上体现出来,在哲学研究中,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空间成为重新审视原有研究路数、重构理论构架、探寻新出场路径的新维度和新切入点。西方理论界首先开启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空间转向成为热点理论话题。就此而言,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最初起步有两大基本进路:一是从现实出发,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严峻的、急迫的重大现实问题给予哲学的审视和反思①代表性的文章参见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城市发展研究》2006 年第5 期,第1-4 页。;二是从理论的自身演进逻辑出发,强调社会研究的空间维度,从空间维度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这两大进路是城市哲学研究的基本进路,这也使得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一开始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两大进路本应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和支撑的,但是在研究的起步阶段,现实起点的研究路径在进行理论反思时没有理论谱系的支撑,缺乏系统化的理论追问,哲学的反思通常表现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灵感堆积,而逻辑起点的研究路径,在理论谱系的系统把握上较为完整,但是对现实的关照度不足,似乎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理论的推进不能很好地映照现实问题。
第二,研究的展开阶段。在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以城市哲学博士点的建立为标志①2012 年苏州大学哲学学科率先在全国建立城市哲学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我国城市哲学研究走向学科化、体系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城市哲学研究突破了以往的那种单纯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式(这些问题经常是各自孤立、缺少内在联系的),具有了自觉的学科方法论意识,开始了自觉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城市哲学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体系化。其次,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和调整。理论逻辑的演进与现实状况更加契合,不再是远离尘世喧嚣的纯粹抽象的天国世界,对现实实践的指导作用显著呈现。与此同时,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摆脱了过去那种零散、碎片的特征而更加深刻、系统,现实反思的结果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观点而是呈现为系统化的方法论体系。最后,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挖局和梳理。这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的挖掘、梳理,也包括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思想的挖掘、梳理和评论。在这一进程中,对于那些在性质上并不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但在当代城市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著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译介和评析。
第三,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城市哲学研究的推进也促进了相应学术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哲学研究会②2021 年9 月,经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会议讨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会投票通过,成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发展,以此为标志,我国城市哲学研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研究学会的成立对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一方面,学会成立本身说明了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相应的社会影响,同时这一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以研究会为组织基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科的关注,城市哲学日益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趋势。城市哲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哲学问题意识的全面化趋势,城市哲学关注的问题日益多样化,研究的问题域不断扩展,又表现为涉及论域的全面化趋势,城市哲学与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交叉不断增强,城市哲学与政治哲学、法哲学、管理哲学等部门哲学的融合度不断深化。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关注和进行城市哲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加入城市哲学研究的行列中来,城市哲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日益丰富,学界、出版界和新闻界对城市哲学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越来越高。城市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进路和学术成就
中国城市哲学的研究进展既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各个阶段的任务、矛盾密切相关,又与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状况和理论逻辑的演进特点共同造就了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具体理论进路。综合本世纪以来的理论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来把握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进路:
首先,以空间生产的理论阐释与理论批判为主线的城市哲学理论的体系化建构。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理论界对社会理论研究中过多偏重历史维度而在空间维度上却似有若无的现象展开了普遍的反思与批判。进入21 世纪后,这一现象被中国学界所捕捉,称之为社会研究的“空间转向”①胡大平:《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空间化》,《江海学刊》2007 年第2 期,第32 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展开了空间维度的社会研究。第一,空间和空间生产范畴得到了深度的重思,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化。空间不再被认为是纯粹客观的、静止的,而是具有了社会的、历史的意义。空间认识论成为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论。第二,在此基础上,原有的社会理论被重思和重构,社会理论研究的论域大大拓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更为丰富,对历史的诠释更加全面和深刻。第三,空间生产理论不单纯是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诠释,更重视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批判。空间生产的深层理路指向对现代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我国学界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空间生产理论,使空间生产理论更加丰富、完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反思现实的社会现象,为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问题、矛盾与困境探索出路。空间生产是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空间生产理论城市哲学的一个基础理论。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实际进程来看,正是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城市哲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完善。
其次,以国外城市哲学和城市理论的专题研究为对象的城市哲学思想的谱系化丰富。由于西方世界发展的领先性,西方理论界的诸多研究也具有相应的先进性。在“空间转向”的研究成为热点话题之后,对国外城市哲学和城市理论全面的挖掘、梳理并进行相应的专题研究成为国内城市哲学研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这一研究状况还在进行中。或者以某一学术人物为对象,或者以某一思想、理论为对象,或者以某一著作为对象,在详细译介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借鉴其中的合理方面来审视现实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这一研究进路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方面使得城市哲学研究的论域不断拓展,理论内容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对城市哲学研究的理论谱系把握得更为清楚,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城市哲学研究的思想史脉络更加明晰,结果就是城市哲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完善。这其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在我国最初开展城市哲学研究的学者中,大多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相关的专业背景,因此在进行国外城市哲学和城市理论的专题研究中,经常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对相关思想、理论和人物进行挖掘和梳理的。这本无可厚非,从我国理论研究的实际需要而言甚至是必须的,而且这种理论梳理并未机械地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而是充分拓展到了马克思主义派别之外的城市理论家及其思想。这里我们想指出的是一种不自觉的不合理倾向,即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家指认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把其城市理论不自觉地当做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来对待。尤其是当代西方左派的一些学者,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是需要具体甄别的,不能简单地就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否则势必造成思想的混乱。
再次,以研究的多视域推进为基本路径的城市哲学方法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哲学研究全面展开,城市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视域推进的特点和趋势。一方面,城市哲学研究打破了传统哲学二级学科的界限,是多(二级)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城市哲学研究涉及城市经济、城市政治、城市法治、城市治理、城市文化等等众多的理论视域,并且随着城市哲学研究的进展,这种理论视域还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着。城市情感、城市传播、城市休闲、城市际等研究视域方兴未艾。研究视域的拓展,不仅使城市哲学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体系日益丰富,也使得城市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更加完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城市政治、城市法治、城市治理等视域的研究推进,并不是停留于政治学、法学或是管理学等具体科学的层面得出结论就完结了,而是进一步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形成的是政治哲学、法哲学、管理哲学层次的理论观念。这种关于城市的政治哲学或法哲学观念,同时也就是城市哲学的理论观念。因此,城市哲学研究的多视域推进不同于关于城市的多学科研究,但二者关联密切,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前者为后者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为重点论域的价值论导向。在我国,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特殊的指导思想地位,再加上如前文所提到的,我国最初展开城市哲学研究的学者大多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背景,在城市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和城市理论研究被突出了出来,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讨论,成为我国城市哲学研究中最具显示度的理论构成部分。一定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的进展程度代表了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高度。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着重集中于三大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系统挖掘与梳理,并呈现其当代意义。这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市思想的梳理也包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梳理。其中,后一种梳理与第二种研究进路即国外城市哲学和城市理论的专题研究是重合的,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市思想的挖掘梳理中,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挖掘梳理得较为充分,对其他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的挖掘梳理尚不够充分完整,还在研究的进程中。第二,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城市和空间问题的论述,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系统梳理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呈现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理论形态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与此同时,还需要系统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以便能够为当代城市化实践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第三,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对当代城市发展实践展开批判性的检视和分析,阐明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沿着这样的研究进路,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哲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关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已经获得的学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
第一,基本确立了城市哲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体系。城市哲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指向、学科性质、方法论要求等得到了深度的澄明。城市哲学研究,就是要在深刻阐明城市历史本质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历史发展进行世界观层面的反思,在洞穿城市历史形成、演进历程和未来趋势的宏观视野中审视和反思当代城市发展状况,把握并回答重大时代问题。因此,除了关于阐明城市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特征等一般理论之外,城市历史本质理论、现代城市批判理论和当代城市发展理论构成了城市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这其中,现代城市批判理论是研究更为集中、理论成果相对更多的理论论域。对城市的历史形成、历史发展以及历史趋势的澄明构成了城市历史本质理论的基本构架。对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资本逻辑的历史性批判是现代城市批判理论的根本理路。探索规范、引导资本运动的现实道路推动城市的当代发展,并为最终超越资本逻辑创造、积累条件,构成了当代城市发展理论的中心内容。
第二,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建构。如前文所述,在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具有突出的地位,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也首先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建构。学术体系包括知识、理论、方法等构成要素,是把学术研究论域、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进而形成的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在知识论上表现为,以城市发展实践为基础、以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为内容、深刻呈现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在价值论上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审视和矫正当代城市发展实践中的偏差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是消灭城乡对立,最终实现个性自由,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方法论上表现为,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为方法论基础,在深层思路上展开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
第三,国外城市理论尤其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译介和深化研究。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路就是国外城市理论和城市思想的译介、评析和借鉴。在此情形下,威廉·里斯、霍华德、芒福德等国外一大批有影响的关于城市研究的人物、著作、理论及相关思想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学界对这些思想和理论进行相应的挖掘和梳理,并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实践揭示其当代价值和当代意义。在这一进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一直是国内城市哲学界关注的重点,不仅人物、思想及其理论谱系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梳理,思想理论得到了体系化的呈现,而且这些理论正在得到结合当代实际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理论的当代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呈现。比如国内学界对列斐伏尔的系统关注和深化探讨①到2023 年底,南京大学哲学系已经连续召开了四届列斐伏尔学术思想研讨会。。由此也使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研究的学术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第四,城市哲学研究队伍日益扩大并建立起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学术队伍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支撑,而学术组织的确立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动力。就此而言,一支人数不断增长的稳定的研究队伍的确立,以及影响不断扩大的规范有序的学术团体的形成,也是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成就。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城市哲学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为代表,诸多学术杂志开辟了城市和空间哲学研究专栏,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人加入城市哲学研究的行列中来,我国城市哲学研究梯队迅速扩展。近年来,以城市和空间问题及其相关思想和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显著增加。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城市哲学研究分会的成立,是我国城市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大事件,这不仅意味着城市哲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城市哲学研究有了更好的研究环境、推进条件和交流平台,研究前景更加广阔。
三、城市哲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进一步发展的路向和趋势
城市哲学研究正欣欣向荣地展开,取得了众多发展成果。但是正如其他所有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一样,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要解决的任务远多于所取得的成绩。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城市化的实践日新月异。城市化的创新实践既给城市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也造就了城市哲学研究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城市哲学研究不能回避而必须面对的重大的时代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概括、总结和反思,也昭示了城市哲学研究的理论走势和出路。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实而言,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首先予以关注,这也是城市哲学研究面临的理论挑战:
首先,人民城市观的理论建构。如前文所述,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中资本逻辑占据了完全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众多的现实矛盾和冲突,城市化的实践严重偏离了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宗旨。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建构,用以指导当代城市发展,矫正实践中的偏差和失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人民城市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形态,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就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观。在当前的城市哲学研究中,人民城市观的理念已经确立并且达成了共识,但是人民城市观的理论形态尚未建立起来,人民城市观的理论基础尚未得到系统的深层阐明。构建人民城市观的理论任务已经提出并且在理论界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材料搜集和梳理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构架。无论是从实践发展的需要而言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理论演进的逻辑而言,建构完整的人民城市观的理论体系是当代城市哲学研究亟待完成的重大理论任务之一,是城市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
其次,对当代城市发展的新问题、新特征、新趋势进行总结、概括并展开新的哲学阐释。这既是现实的挑战也是理论的挑战。第一,当代城市发展实践孕育并昭示了众多的新问题、新领域、新任务,对这些新问题和新论域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也是当代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要求。比如城市人文经济、城市风险社会、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逻辑等等论题,都是当前城市哲学研究必然面对的重大的基本问题。第二,城市资本逻辑或者说城市异化出现了新现象。资本城市化和城市资本化(或者表述为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是现代社会进程中一个基本的现象和发展趋势。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城市资本化的趋势有了新的表现。在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度等发展现象的加持下,城市异化进一步加剧,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统治进一步增强。当代城市哲学研究中,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第三,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造就的城市哲学研究论域的拓展。随着空间维度的社会研究的展开,性别、阶级、社群等等传统论题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度的关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城市研究的话题域进一步拓展,城市传播、城市情感、城市涂层等等新的话题域不断形成。这些都成为当代城市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由此也引发了诸如城市革命等更为深层的理论挑战和研究话题。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对于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来说,我们不仅要建构并完善城市哲学的理论体系,更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结合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实践,建构与中国实际相契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城市哲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既要具有科学性,符合学术性的要求,又要服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的是中国的价值取向和抉择。这就是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这方面我国理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尚未确立,尤其是在同世界的对话中,缺少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独创性的声音还不够响亮。建构我们自己的城市哲学话语体系,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
问题本身通常也暗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城市哲学研究所遭遇的挑战和问题,同时也昭示了理论本身的可能发展趋势。当然,问题与趋势之间并不一定呈现为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对发展趋势的澄明离不开对问题本身的深刻把握。关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发展路向和趋势,这里我们谈几个方面供进一步研究参考,同时期待更为深刻的讨论。
第一,建构并完善21 世纪的城市哲学理论新形态。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任务。前面已经指出,我国城市哲学研究一开始就不是局限于单纯问题导向,而是同时注重理论逻辑的考察和理论谱系的把握。由此也会造成一个结果,即较快地完成学术体系的建构。一方面,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学术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展现了城市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架。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还必然要求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实践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理论展现也就是我国21世纪城市哲学的理论形态。无论是用人民城市观矫正城市化实践中的偏差,还是深入展开对当代城市发展新异化现象背后资本逻辑的批判,理论结果都是城市哲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新理论形态的建构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理论新形态的建构和完善是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
第二,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研究城市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当代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研究问题、应对挑战是城市哲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进路。对中国城市哲学研究而言,一方面要关注城市发展的新现象,归纳和概括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分析其中的矛盾,阐明其时代性和历史性。也就是说,要深刻洞穿这些挑战、矛盾和问题的历史本质。另一方面在反思和阐释这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时必须时刻关照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城市哲学研究是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双重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的城市哲学研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哲学研究。这与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实际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坚持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和马克思主义性质,必然把一些问题突出出来,比如人民城市观的建构,比如对城市发展中资本逻辑的深层批判,这些都构成了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基本发展路向。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哲学研究要面向中国的实际,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一状况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城市问题研究从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城市研究中凸显出来,需要予以专题化的讨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城市发展,不仅要研究当下城市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现实思路,更要研究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和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既有现代化道路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指向的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城市建构,既有与以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城市建构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于以往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地方。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城市的建构和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新要求,这种新要求对于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又有怎样的影响,这构成了当前我国城市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推进路向。
关于城市哲学研究进一步推进的思路,绝不止于上述几点。强调这几个进路,一方面是因为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城市哲学研究时,这几个方面的趋势和路向是不可忽视的实际状况和现实要求,是首先需要关注的理论路径;另一方面是期望通过这样的概括、分析,为探索、拓展其他理论路径提供启示和方法论借鉴。相信学界必然会创新研究路径,不断形成新的研究论域。如此,城市哲学研究必将走向一个更加积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