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修养教育的审视与思考

2024-05-07钟堂武陈乃峰温禹韩曦张东东王翔宇宋汉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人文医学

钟堂武 陈乃峰 温禹 韩曦 张东东 王翔宇 宋汉君

2018 年9 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1]与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分别指出,“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与“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即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这为在“大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才的人文修养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与新思路,亦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3-4],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以适应“新医科”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5-6]。目前仍有部分医学院校人文修养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弱化现象[7],因此,本研究基于“大思政”与“新医科”视域下,思考与探讨医学与人文修养的关系及历史演变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同时对我国医学人文修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新医科背景下医文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参考与补充。

1 医学与人文修养

医学是人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心理、精神、健康、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人口、计划生育、生态、环境等的科学,其“治病救人”的宗旨和目标决定了其作为“仁术”的价值诉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目的[8]。人文即人性的、人道的,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哲学、社会学、行为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都是其包罗的内容,受教于以上内容即为人文教育,其本质是对人性的教育,也是构成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并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9]。医学所指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认知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不能将人的病理变化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物理变化,也不能仅仅理解为生物学的自然进化,因此,针对21 世纪新的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与人文修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和自觉活动来增强人性,培养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人文精神[10],内化人文修养。

2 我国医学人文修养的历史演变

医德是中国医学人文修养发展史上的最早体现,可追溯远古时代,治病救人是医疗活动根本目的,伏羲、神农、黄帝成为当时具有高尚医德的典范人物[11-13]。夏商西周时期是医德规范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医学人道开始出现[14],产生了“保民”思想和“惠民”措施。春秋战国时,医学人文出现了“四德”“五过”“四失”的道德规范,关于医生个人修养、社会责任、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专门论述,一直成为后世医家所遵守和自我要求的准则[15]。秦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仁爱救人,不分贵贱”的人文思想[16]。魏晋隋唐时期,“大医精诚”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典范,倡导的是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17]。宋、金、元时期的医学人文除了继承前代的医德传统外,突出表现为关心人民疾苦、热心救治、不计名利、意无图报的道德风尚[18]。到明清时期医德规范更加外延,其中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的医家“五戒十要”于1978年被美国列入《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及《迈盟提斯祷文》等世界重要医德文献占有同等地位[7]。近代中国,医学人文修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由医德向近代医学伦理学发展,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思想界掀起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对医学人文界也产生了影响[19],逐渐形成医学人文社科与教育的相关研究,经历了由点到面,从单一学科到学科群的发展道路[20]。

3 医学教育中人文修养的弱化现象

3.1 教育理念需要重新审视与构建

医学具有多重教育属性,兼有学术、技术、伦理、道德等特点。这就要求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点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上,还要根植、培养、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立德树人视角去培养人,进而实现知行合一、仁术兼修。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更多强调医学人文的实践性或实用性,缺乏医学人文学科学理的建树,导致指导思想上突出政治信念、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而价值塑造中忽视人文精神。因此,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轻人文熏陶与价值塑造的现象,与其他专业相似,出现“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重书本,轻实践;重自然,轻人文;重教化,轻内化”的现象[21],这样导致培养的医学生在文化内涵、道德情操、心理状况、品格修养、艺术品位、沟通表达、创新意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或薄弱现象,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院校尚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定式中,极大影响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2 课程体系与教育方法薄弱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呈现相对单一局限现象,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均为必修课,医学史、医学伦理、美学、历史类等文史艺术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高考中的理科生,相较于文科类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医学生人文艺术等学科基础相对较为欠缺[22]。而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占比不足甚至稀少现象,并且现存的几门人文课程也仅是选修课程,或隶属于学团教育课程范畴。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修订方案中虽然提出要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但在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中,少见增设人文类课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仅从媒体、自主课外阅读、校内相关人文讲座或一些学术、教学研讨会中获得,人文教育育人体系不够完善。另外在教育方法上,人文教育需更遵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理念以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环境育人理念,这将对医学人文教育方法、路径提出新的要求,灌输式、说教式、应试式教育仍然是医学人文教育方法薄弱的原因所在。

3.3 人文教育师资缺乏

医学教师应为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并蓄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内涵与人文修养其里将投射治学育人其表,进而唤醒、点燃、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内心驱动力,在言传身教中陶冶学生心灵,厚植医者情怀。但就目前医学教师的人文底蕴现状而言,医学人文学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少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复合型人才,不少学校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是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或生物学等专业的教师,而这些教师在其曾经的学习与受教育阶段,因受相对于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更加薄弱化的影响,导致其人文知识储备及文化内涵欠缺,不能适时、适度地将适合的人文知识融入教学。除此之外,未有医学背景的文科教师或思政教师不能将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或思政合理化融合。因此,在“大思政”及“新医科”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建设一批专业与学科间相互融合、医学与人文兼具的师资队伍,依然是解决医学人文教育师资缺乏的关键。

4 医学人文修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4.1 教育理念的转变

更新理念、转变教育观与人才观是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修养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树立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生态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与科技人才。在教育观念上,应关注知识、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即价值的相通性,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尤其是要正确处理技与德、术与道、医学与人学的关系,认清人文精神在培养医学人才专业知识、科研素养、实践技能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此理念融入当代的医学教育的始末,坚持以人为本,宣扬仁心仁术。

4.2 课程体系的融合

鉴于课程教学依然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要科学合理配置人文课程在医学人才方案中的课程占比,构建医文并重、互融互促的医学课程体系。同时,将教材建设纳入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要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辅以人文教材与医学学术相融合,在强化相关学科交叉的同时,增设相关人文社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课程),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在融合过程中应加强领导并建立组织机构,设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指导与研究部门,为制定有效的方针与政策做出合理的指导、规划与部署。

4.3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重视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并重,并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医学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可从相关基础学科(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入手,尊重尸体、敬畏生命,达到误作知害[23],在课堂教学中介适时入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同时注重美学教育与自我修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临床教育教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结合案例教学法,树立良好的医患伦理观,重视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注重情商培养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艺术沟通能力,构建兼具共情与同理心的人文修养。

4.4 师资队伍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的师资队伍,除了要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需兼具优良的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尤其需要对人具有关爱和尊重的高尚情操。因此要提倡医学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推进建设以提高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并重的育人团队,并积极鼓励与提供人文素质提升的平台与机会,以达到医学人文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建立医学人文教育人才梯队,在对好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模式传承的同时也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革与探索,以形成日益完善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

4.5 人文基地的建设

物化人文环境,构建美好医学人文氛围。通过建立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如生命科学馆、校史馆、大体老师祭奠广场等),结合医学史、校史、大体老师感人事迹等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医学大家故事、大体老师的无私博爱故事等。利用人文环境组织形式多样的医学人文活动(入学誓言宣誓活动、讲述捐献遗体者的事迹、遗体捐赠祭奠仪式、课外人文竞赛活动等),为医学生认识自我、体验人生以及更深刻地领会医者仁心创造条件,通过人文环境氛围潜移默化熏陶,提高医学生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并将其作为医学生的医学学习经历中一种生命教育的起点,有效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个人自我修养。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加强人文修养,进而培养学生成为仁术兼修、知行合一的医学人才。我国医学人文历史悠久,继承与发扬传统医德典范与人文精神将为开展医学人文修养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及提供重要启示。在“大思政”与新医科时代背景下,通过教育理念转变、课程体系融合、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培养、人文基地建设等策略入手改革优化医学人文修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也是人文修养提升的着力点,将有利于实现人文修养培育与知识能力培养并驾齐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爱岗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医学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理念教育相融合,进而为培养兼具“高尚医德、精湛技术、使命担当、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大思政人文医学
人文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人文社科
医学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