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探讨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5-07李卫东兰小铃
李卫东,兰小铃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一、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进一步思考优化策略,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202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 2 学分,专科1 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这意味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作为一门独立的公共必修课进行设置,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即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
当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必要性[1]和意义[2]、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内涵和特点[3]、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体系、机制[4]等方面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进行论证。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已有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教学角度、单门课程进行分析,从课程角度、课程体系方面提出有效解决办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的比较少。开展的实践探索多是一般性和短期性的,思想性强、规范性、长期持续且覆盖全体学生的很少。鉴于此,本文拟在原有研究成果以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30分”实践教学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课程的角度出发,反思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其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和管理。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院校也尝试探索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者从近几年对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践教学尚未形成课程
目前,教育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有着明确要求,但对其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无规范化要求。不少学校严格遵守赋予实践教学1个学分的规定,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但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施细则和评价方法,更没有形成从上而下的统一调动和协调管理,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随意性、主观性较大,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要求相脱节的现象,甚至还出现实践教学多头无序、互相冲突的情况,实践育人效果不明显。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依托授课内容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主题辩论、观看红色电影、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或者暑期组织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形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显得陈旧枯燥,没有新意。这样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自主化、多元化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等内容。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是以课堂实践教学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加教师设计的辩论、演讲、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课堂情景活动来体验思政理论知识。这种模式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真实环境,无法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未必达到理想效果。
(四)实践教学覆盖面不广,持续性不够
由于经费有限、场地容纳量不足、安全问题等原因,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能参加,难以做到全员参与。另外,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某一学期,或是利用寒暑假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是短期、临时性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明显不足,这与全过程育人的要求不相符合,实践育人成效显然不够扎实。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与实践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众多高职院校一样,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实践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自2018年以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重点,依托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特色品牌 “思政30分”,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构建出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直面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回应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必要举措。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依据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具有其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这意味着,人的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的教育,更需要实践的升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认知观包括实践观与生活观,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6]对于新时代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化改革的深层理由和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
早在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7]在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再到2021年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都明确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 2 学分,专科1 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不难看出,国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把它建设成为一门课程,一门更具现实性、综合性、实效性的立德树人的课程。
3.现实依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也应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升。但实际情况是,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不少高校在认识觉悟、氛围营造、师资建设、机制保障、人财物投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如前所述,有的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化建设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改革加以克服,以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改革的现实依据。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总体设计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加以建设,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足之处的重要尝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依托“思政30分”构建了实践课程体系。
1.构建实践教学课程
学校在整合优化4门思政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时政要闻”“红歌传唱”“经典诵读”等三门子课程。这些课程被安排在“思政30分”时间进行,每学期20周,一周一文。“思政30分”是指学校面向所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对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第3、4节安排有教学任务的班级,由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安排表在相关教室(实训室)组织开展30分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也就是上第5节课。
2.明确课程性质与定性
“思政30分”系列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必修课程,是学院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主要课程,也是与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课程。每个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具体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上实行固定与灵活有机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相统一。
3.明晰课程建设目标
“思政30分”系列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内容系统、组织规范、时间连续、运行统一、实施可行、学生参与广泛、制度建设长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常态化、规范化和可持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知,在认知中提升理论感悟,从而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确定课程内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优化4门思政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以4门思政课主课为依托,以“思政30分”为载体,以学校党性教育中心、VR体验室及众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抓手开展实践教学,具体内容见表1。
而每门实践课程也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块内容。以“思政30分经典诵读”课程为例。内容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经典诗词文章以及在群众当中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为主。数量按每学期20 周,实现“一周一文”(分 5 个学期安排课程,每学期的课程内容不同)。以2023年秋季学期的课程为例,根据理论教学主题和课程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按照“学思践悟”的原则整合提炼出凸显主题现实性和时代感的4个教学模块,分别为诵读明理、诵读增信、诵读崇德和诵读力行,确保实践教学层层递进、螺旋向上,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具体实施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构建了系列思政课实践课程,还积极开展课程实施,探索形成了“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理论+实践”“思政+专业”的独特教学运行模式,有效确保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1.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融合,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翻转课堂模式
要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需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学校将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场所、时长的限制,探索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翻转教学模式,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线上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根据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特点,借助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各种线上活动,引导学生线上进行探究式与自主性学习。线下面授教学中,侧重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与挖掘,协助学生巩固内化所学知识;学生在线下则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如自主拍摄学习视频作为考核作品上交超星学习平台、参加红歌传唱、经典诵读比赛等。这种线上自主学习、面授深度讨论、线下进行实践的混合式教学,大大促进师生及生生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实现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学互动广泛深入,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课前、课中、课后贯通融合,统筹实践教学课程“一盘棋”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传授过程,高效的课堂要求把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一体考虑,形成“三环一体”的整体联动。从过程论视角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巩固3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学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很好地将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统筹实施,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一体化构建。具体来说,在教学实施前,实行“教师备+学生备”制度,教师精心备课,学生提前预习,确保教师和学生都“有备而来”。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学”“思”结合,以“经典诵读”课程为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经典文学作品所塑造出来的人格力量,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追求个体生命精神和人格完满的人文需求,并把这种追求作为指导自己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在教学实施后,注重“践”“悟”并举,引导学生自觉将经典思想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经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思、践、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将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融合,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其理论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对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同样不可或缺。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思政30分”系列课程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二者的有机融合中发挥实践教学育人作用,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理论讲授中,紧扣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找准教学着力点,把时政要闻、经典歌曲、经典诗词的背景、内涵以及蕴藏的文化、精神等介绍清楚,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与方法正确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正面思考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高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期待,组织开展如微电影拍摄、话剧表演、走访红歌诞生地、探寻伟人足迹、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通过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体会、践行经典,自觉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1>2”的育人效果[9]。
4.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实现精准育人效果
思政课强调在思想上塑造人,专业课强调在实践中锻造人,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既是题中之义,也是天作之合。学校聚焦高水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遵循思政课改革方向,逐步探索形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教育”的育人模式。该模式既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也强调课程思政的功能性。专门开设专业教育课程,每个专业结合专业情况、专业特点、职业要求和发展前景等内容准备教学文件,用于“思政30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为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优势,以“思政+专业”为抓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专业相关案例,深挖案例背后蕴藏的专业情怀和职业素养,拉近思政与专业之间的距离,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职业认同。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涉农办学特色与优势,在专业课教学里开展“思政30分”,将“思政30分”的场所拓展至学校的果园、茶园、茶厂等实训场所,将正确德育观贯穿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知农、懂农、爱农的意识。通过“思政+专业”全方位融合,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互通互融、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告别思政课、专业课“两张皮”现象,实现精准育人。
四、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建议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思政30分”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在校学生,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效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覆盖面不广、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显著。2019年以来,“思政30分”的评教率逐年上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满意度、教师教学效果和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满意度整体较高,98%的学生整体上比较认可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提供的各种思政课资源、服务和支持。说明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在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仍存在诸如课程内容与授课形式难以满足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需求,授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各部分如何相互配合、支持、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等问题,阻碍着教学过程的实施、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效果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
(一)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的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在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挖鲜活的课程内容,增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要直面高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回应学生关切,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变得可爱可亲,真正具有针对性、可读性、亲和力和实效性。深入挖掘地方性教学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校史资源(如思茗文化)等,增加诸如历史事件介绍、英雄人物故事讲解、学院发展历史沿革介绍、参观党性体验馆及校史馆等内容,形成丰富多样又与时俱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库。将当下最新理论发展成果与治国理政生动实践,如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问题、先进人物、典型事件等时代性资源融入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综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全体师生的工作,教师作为其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数量、质量以及教学能力对于实践教学能否实施、实施质量的好坏起着直接而关键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才能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效。首先,要加大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把握“专职队伍”,突出全员参与,形成庞大主体力量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格局。其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组织教师开展有关研讨交流活动、举办教师思政实践教学大赛,组织开展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等,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知识运用等能力。最后,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备课,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策划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的教学形式。要探清摸懂实践教学规律与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敏感点、关注点,杜绝千篇一律的实践教学,减少实践教学的同质化输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学校党委、教务处牵头,建立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和课程开发小组,并厘清各部门工作职责;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和配合,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其次,健全保障体系,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确保师资有保障;协调做好课程实施场地的修建和安排,确保场所有保障;将实践教学课程实施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资金有保障。最后,不断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学院和各二级机构要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实施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并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二级机构的绩效考核中,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率;完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职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本人年终考核等级评定、评优评奖等挂钩,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立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实践规律,制定包括全方位考核、全过程考核和全员考核在内的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五、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引领作用。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必须以立德树人任务为核心,深化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但为更好地巩固建设成果,助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需更加注意坚持以内容为王,丰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实践教学需求,并注意完善教学考核方法,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确保实践教学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