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探析
2024-05-07董济杰
董济杰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一、前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教学质量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话语体系建设创新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生成、传播和反馈等关键环节上,存在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不足、教学话语存在时空壁垒、评价反馈不够完善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环环相扣,教师要善于运用系统观念,从整体性出发,在遵循思政课教学育人规律基础上,不断创新话语体系的生成机制、传播机制和反馈机制,全链式推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改革。
二、创新教学话语体系的生成机制
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生成过程是教师在透彻把握教材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将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和学生知识体系转化的阶段。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作教材的“复读机”,教师需要在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上下大力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生成鲜活的话语体系,使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创新教学话语体系的生成机制要在遵循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语言向大众化语言转化,探索生成符合学生话语需求的教学话语体系。
(一)遵循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原则
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生成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是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话语体系的任务之一。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构建方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首先,新时代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生成过程中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底气。其次,在话语体系生成过程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故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声音,增强中国话语权的影响力。再次,在话语体系生成过程中要以世界眼光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敢于同西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在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上的丰富创新。要从学科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话语,不断借鉴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经验和智慧,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中吸收更多的话语精华。
(二)借鉴大众化的话语体系
深化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既要注重共性因素,又要关注课程的个性。思政课理论体系具有抽象的思辨性。借鉴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思辨的理论话语转换成大众化、生活化形象话语体系,在活用群众语言的过程中,讲活思政课。首先,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要贴近群众生活,说大白话。大白话接地气、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思政课教学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概念,用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来阐释深奥的理论,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从而让理论无障碍地走进学生心里,发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其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还要贴近社会现实,说实在话。理论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要切实关注当代社会现实,及时解答各种现实生活问题,展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旺盛生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指引力。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大众化转化中,通过大众化话语体系解释理论,关照社会现实,实现理论知识与大众生活相衔接,用接地气的教学话语来阐明高大上的道理,把有意义的理论讲得有意思。
(三)契合当代学生的话语需求和应用需求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甚为广泛,信息内容也纷繁复杂,但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造成认识上混乱。思政课话语生成要关注学生的话语需求和应用需求,契合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话语期望,引导学生把握现实主流,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首先,大学生有其特定的话语需求。由于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善于以宏大叙事方式对理论观点进行精准凝练,对学生而言,教材理论性的话语深奥难懂,容易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这与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要贴近大学生语言认知和思辨能力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发展阶段,挖掘和利用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表达方式,在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中寻找关键的平衡点。其次,学生还有理论应用的需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既注重引导学生自身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也注重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3]。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遇到了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思政课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解读学生问题、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来讲述理论知识,让理论鲜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理论知识。
三、丰富教学话语体系的传播机制
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传播机制是思政课教师通过一定的场域或者渠道把教学话语传递给受众。思政课教学长期存在教学时空壁垒、教学过程互动隔阂、课程之间育人堵塞等三大堵点问题,丰富教学话语体系的传播机制必须从课堂、实践、网络等三维出发,推进思政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等教学过程互动,构建起新时代思政课全时空教学、全过程互动、全课程育人的教学话语体系传播模式,不断打造立体化、多维度、多平台的传播场域和传播渠道,创新丰富多彩的思政课话语体系传播形式。
(一)创新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统课堂仍是思政课话语体系传播的主要现实场域。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潜心研究和有效组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是提升思政课传播效果的关键。首先,思政课教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传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熟悉教材知识体系,并能够将其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话语体系进行知识传播。其次,师生互动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形式。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被“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所取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乏互动交流,那么课堂的抬头率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4]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性研究,增进学生的理论领悟力。最后,偶尔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组织者。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抓住传统课堂这一主阵地,下苦功夫和大力气、潜心教学、匠心育人,不断加强话语体系创新传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构建“三维融合”的实践课堂
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品质就是实践。实践课堂要努力构建理论、实践、能力“三维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用生动鲜活的实际使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的认同”[5]。实践课堂连接着思政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互动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化和落实,也是将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化的重要一环,在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话语体系传播路径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将各类实践融入思政教学。“走出去”就是走出学校小课堂,参与社会大课堂,对接相关社会资源,打造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资源。通过社会调研、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满足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深化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认识,自觉自主地改造主观世界。思政课还可以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将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直接引入课堂,与学生开展对话,架起社会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为学生打开一扇社会的大门,开阔学生视野,深化对思政课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深化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随着5G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系统性数字化变革”[6],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壁垒,使得思政课教学话语传播手段的衍生速度加快。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搜集海量数据,对各类教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偏好和话语需求,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不断扩大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泛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部分高校先后制作和上线了一系列高质量思政课网络教学视频,全国各地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线上方式进行学习,了解最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7]。新媒体平台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场域和时间边界,虚拟场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思政课话语传播提供了教学大数据的支撑,扩展思政课话语体系传播的物理空间,使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分享和传播。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传播要深化好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扩大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落实教学话语体系的反馈机制
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反馈机制是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根据反馈内容,查找教学问题、调整教学话语、回应学生需求,以保证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能够真正地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思政课理论知识和价值体系。教师要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以思政课‘金课’标准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8],及时地进行教学话语反馈,积极做好整改工作,使课程内容能够被学生自然地理解、接受、内化为其自身素养。反馈机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包含前期、中期和后期反馈三大部分。
(一)前期针对教学话语进行课前预测和调整
前期反馈主要指课前反馈,思政课教师给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对自己教学话语进行前期预测和调整工作。良好的课前准备与前期反馈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石。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备课过程中,除了要深入研究教材话语,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还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认知特点和话语需求,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话语和学生话语之间的平衡点,预测学生理论接受能力和知识吸收可能程度。其次,教师要自觉夯实专业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切磋教学经验。“基于教育教学一线的经验积累是我国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政课教师代际传承最好的资产和资源”[9]。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多媒体网络课程、智慧学习平台,通过各类线上线下的教学培训活动,获取专家们在教学方面系统的指导,有助于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前期反馈还要高度重视观摩教学和集体备课会的作用。通过教学观摩和集体备课会,可以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就教学话语进行深入的切磋和交流,优秀同行对教学话语体系做出的评价和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最大化提升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中期善于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中期反馈主要指课堂反馈,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通过观色、察言、看行,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反应,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话语。首先,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如果学生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可以推断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教师的话语体系,符合学生话语需求。如果学生表情茫然或者毫无兴趣,则意味着学生不理解或者不喜欢教师话语表达方式,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话语,找到与学生话语理解相符合的平衡点。其次,通过设置互动提问环节对重点难点进行考查,根据学生发言来判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补充讲解。最后,通过联系社会现实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判断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和应用水平。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听课状态和知识理解出现问题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并且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而不是等到后期发现再修正。在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中,使思政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后期通过多种反馈形式了解教学效果
后期反馈是指课后反馈,教师对课后信息反馈的落实,影响着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后续提升,多种反馈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答疑、课下师生交流或者线上收集学生意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普遍反映的课堂难点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创新话语表达内容;对于话语内容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要重新打磨表达方式,做到教学内容更加简明易懂。其次,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分析能力,以检验教学效果。考核题目的设置要侧重对学生运用方法论的能力考核,促进教学体系向学生运用能力体系的转化。最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打分评价可以全面地考核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评价结果来分析教学效果,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教学差距,以预测后续可提升的空间。只有通过多种反馈机制收集教学意见,厘清反馈问题,抓好整改落实,才能为之后话语体系创新做好充足准备。反馈机制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这一过程还要“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10]。立体化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磨合和提升教学内容。
五、结语
在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在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抓牢思政课意识形态阵地,守住价值引领的初心,同时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生成机制、传播机制、反馈机制,通过生成新时代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丰富思政课话语传播形式、认真落实教学反馈信息,创新更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需求的话语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实现思政课教学螺旋式的上升,让思政课愈加亲切生动、情理交融、青春激扬、醇厚芬芳,真正能够服务学生所需、成长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