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06孙宇陈云杉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西藏

孙宇 陈云杉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西藏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过去几十年为国家和西藏培养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目前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课程思政研究也逐步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视角,但针对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方面还鲜有涉及。“社会保障学”课程主要讲授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制度实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成果紧密相连,蕴含着比一般专业课程更为生动、丰富的思政资源。例如,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人民至上的国家治理优势,都能在其中得到体现。“社会保障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指在讲授社会保障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价值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助推高校以德育人目标的实现。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价值既有着一般“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价值的共性,又有着立足西藏实际的自身的特殊性,其思政价值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的生动实践,服务于西藏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具有基于特殊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民族团结功能。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思政育人资源,需得到充分提炼,并有效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才能焕发出巨大的思政育人功效。[1]

一、“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

课程思政元素是指能与该学科完美融合的思政基本价值,即是在教授社会保障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2]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也与每一位公民的工作及生活息息相关。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蕴含特殊的思政价值,可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梳理思政元素,并紧合时政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切入思政元素。本文依据西藏高校思政育人的根本要求与“社会保障学”的课程特征,对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的思政元素进行全面挖掘与有效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首先要基于思政视角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社会保障学”课程中涉及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社保思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政策制度及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潜移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育人过程始终,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领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不是对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化”或“去知识化”,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把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运用多样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具体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问题

本文通过开展西藏T大学“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认知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西藏T大学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的108 名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针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育人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收回的10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知不足,缺乏课程思政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3]首先,缺乏思政教育意识,过于强调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定程度上重授业,而忽略“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应承担的育人任务,简单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无关,未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保障学”教学大纲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偏重掌握理论专业知识,而无法真正理解社会保障体系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意义。其次,缺乏对西藏自治区区情的深入系统了解,不能准确把握西藏教育其特殊性,认为“社会保障学”课程只需发挥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而忽略基于西藏特殊文化和政治背景下更要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民族团结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根据调研问卷显示,学习“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不高,问卷结果表示不了解课堂育人的主要渠道的占比58.33%,表示不曾了解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内容的占比57.41%,表示不知道思政育人教学方式的占比同样超过了50%。

(二)课程思政教师育人能力欠缺

部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不能准确把握专业知识和开展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方法。即使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无力在课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政教育,不能深入把握“社会保障学”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未将社会保障思政元素以恰当准确的切入点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缺乏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政素养。根据调研问卷显示,学生认为社会保障学授课教师将思政知识专业课堂教学中经常融入讲授的仅占36.11%,偶尔融入讲授的占41.67%,较少融入讲授的占18.52%,从未讲授的占3.7%。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手段生硬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度不够,教学方式仍较为单一,多为“教师主动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生动的案例和社会实践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政意识,对思政内容更好融入教学目标产生一定阻碍。同时,西藏高校区内生源比例较高,其教育基础大多较为薄弱,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及理解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是需要重点落脚在学生理解内化的基础上,这就更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根据调研问卷显示,高达63.89%的学生认为思政知识并未在社会保障学课堂中合理融入。

(四)课程思政高校环境支持不足

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更好发挥需要高校营造“大思政”的浓厚宣传氛围和提供有效经费支持,西藏高校在“大思政”宣传工作上还有待加强,部分院校对“社会保障学”此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重视程度不足,针对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宣讲课程思政渠道及平台不够充分与深入。[4]同时针对“社会保障学”此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经费不足情况,目前西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经费多通过以项目经费形式支持,经费支持渠道相对单一,无法形成聚力效应。根据调研问卷显示,听课学生中表示不了解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占比达到58.33%。

三、“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价值的发挥作用以及对上课学生价值引领的育人成效。[5]对此本文通过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创新开展课堂教学方式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效路径。

(一)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一是院校两级注重专业课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会保障学”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区情认知,通过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政学习、理论研讨和党课教育等活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开展必要性的认识,树立“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深刻践行西藏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核心育人思想重要性,深入推进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提高授课质量的紧迫感、使命感。[6]二是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专业课授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加强“社会保障学”教师的思想理论系统性与针对性训练,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政治理论原著原文,紧密联系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思考联系,从而全面学习领会丰富思政教育原理,做到信仰者讲信仰。

(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一是由高校教务处与人事处结合教师继续教育提升计划,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专题宣讲培训,使授课教师掌握开好课程思政课、上好课程思政所需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本领,针对性地推动思政课教学思路、模式、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与教学比赛,在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树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样板工程”用于推广学习。二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找寻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掌握挖掘与融入思政的能力。“社会保障学”授课教师要积极练好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功,挖掘提炼“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元素并科学融入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学的课程思政价值,在社会保障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价值共鸣,达到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效果,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7]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一是转变“社会保障学”授课教师教学目标,应从单一传授专业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研究教学等多种方式,结合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开展实践体验式教学,创新与实践融合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多维度强化“社会保障学”的课程思政功能,真正把课程思政育人功效落到实处。二是要将毕业生就业实际需求与尊重学生接受规律相结合。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开展引导式教学,将“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与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紧密关系说清楚讲明白,切实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环境

一是加大高校对专业课程思政的经费支持,为“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实践开展提供坚实基础。经费可用于支持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涉及社保管理与业务经办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以志愿服务者身份前往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与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工作,将所学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关心民生的高尚情操及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使其做到学以致用和知信行合一。二是建立课程思政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强化授课教师思政理念,提高思政育人成效。

结语

西藏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脚在课程思政。[8]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践行“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样也落脚在课程思政建设。但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课程“去知识化”,而是对专业课内容以思政视角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以达到润物无声。如何开展好课程思政是每个学科、专业和课程都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对推进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社会保障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培育新时代高质量社保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西藏高校与内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设置与课程目标定位上存在差异,但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使命、改革全方位思政育人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是社会保障学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基本遵循。高校教学不应囿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教育责任和教师使命,有机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用好课程思政育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