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转型之路
——以河南广电系列节目为例
2024-05-06任夏苹
任夏苹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电视节目在文化领域的垂直深耕[1],传统文化是其内核精髓,运用新媒介加以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节目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抓住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在娱乐电视节目被头部地方广电媒体垄断,多数二线地方广电媒体发展缓慢的现实情况下,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部分广电媒体借势媒体融合的转型之路。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文化类节目集中爆发,央视和地方台都推出了多种形式和主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经历了2018年、2019年的持续发展后,2020年有缩减之势,但2021年以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再度走进大众视野,其中河南广电系列节目连续多次“出圈”,引起热议。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一经播出,在微博网友的持续转发之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更是在短时间内霸屏抖音、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视频平台。之后,河南广电相继在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推出了一系列节目,其热度持续至今仍然不减。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也积极布局,为文化类节目注入了一波又一波的新鲜血液。
河南广电的“出圈”并非偶然,2020年河南广电成立了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运作模式[2],机制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内容创作手法和呈现形式的创新。
1 立足文化内核,共塑文化价值
1.1 精准定位,推进文化数字化
河南广电长期以来以打造文化类节目为主,1994年推出的《梨园春》,颇受关注;随后推出了《华豫之门》等文化类节目,可谓是开启了文化类节目1.0时代。2013年,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举办了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节目《汉字英雄》,首开文化综艺节目的台网联动季播模式,节目开播后收视率节节高升,曾跻身全国前四,台网联动的播出模式开创了文化类节目的2.0时代。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网络上引起反响,随后,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广受好评,节目片段在短视频平台频繁“出圈”。借势互联网平台,河南广电形成了全方位的节目传播生态,打造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成功推动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转型,“文化+”模式使文化类节目进入3.0时代。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河南广电长期以来将文化作为节目基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先后做到了台网联动和全媒体电视直播。文化立台、文化强台的发展策略使河南广电摆脱了竞争激烈的娱乐节目市场,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吸引了大量受众,在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中建构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1.2 尊重历史,实现文化破壁
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历史的呈现。无论是《唐宫夜宴》还是《洛神水赋》,节目内容都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主体,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故事,顺应了“新国潮”的发展趋势。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网络平台上的热度离不开年轻群体的造势和传播,长久以来青年亚文化的代表多是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等,但不可否认年轻群体在推动传统文化“出圈”,引起“汉服热”“国潮风”的文化潮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成功“出圈”正是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一场融合之旅。
2 技术赋能,创新呈现形式
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指出“媒体融合”是党中央对媒体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智慧广电”是广播电视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采取的具体战术。河南广电的文化类节目则是“文化+技术”的典型产物,其首个“出圈”作品《唐宫夜宴》利用了5G、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技术,实现了舞台场景之间的快速切换,从画卷到博物馆再到大唐宫殿,演员们似乎置身其中,与舞台背景融为一体,使观众产生了逼真的沉浸式现场感;《龙门金刚》采用了“实景拍摄+3D建模”的方式,技术辅助内容呈现。以传统文化为节目内核,借助技术手段创新呈现形式,不仅传递了节目的文化价值,虚拟技术与现实空间的交融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跨时空传播。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把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和现代科技融合起来,充分运用了音乐、动漫、游戏等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运用漫画、特效、剧情等呈现形式,创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呈现方式。
总而言之,媒体融合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化思维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新视角;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为电视节目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推动了智慧广电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为文化类电视节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3 注重互动,满足受众需求
3.1 跨平台传播,打破传受边界
文化类电视节目2.0时代的台网联合是电视节目早期的一种跨平台传播形式,现阶段跨平台传播也是一种多平台传播,多平台已经不限于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在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平台”是文化类节目3.0时代的传播特点,河南广电与B站合作,台网同步直播,获得了较多的关注。B站是我国年轻群体高度聚集的视频平台和社区[3],河南广电与B站的结合是相互补充、强强联合,河南广电利用B站的年轻用户群体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B站利用河南广电的文化内容作品制造话题,吸引了更多受众,实现了受众的跨平台融合。同时,河南广电借助B站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B站弹幕的即时评论和实时互动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直播时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实时弹幕跨越空间相互沟通[4];而节目组通过弹幕与受众互动,实现了从接收者到参与者的受众身份转变。
社交媒体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圈”提供了平台。电视节目的“出圈”是指走出传统电视圈,走向社交媒体圈,也是走出电视媒体的舒适圈,走向短视频平台[5]。在社交媒体中,受众可以参与文化节目的创作和传播,受众在社交平台上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创作和传播的现象被称为“参与式文化”[6]。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为受众的再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受众对文化类节目元素的再创作,增强了节目效果,延长了节目效应。受众的这种参与式行为,即对节目内容的二次创作实现了从受众到创作者的身份转换。受众在参与内容生产创作的过程中,既是接收者,也是创作者。在节目播出之后,由用户参与生成的衍生文化现象延长了节目内容周期,提高了节目内容的话题度,社交媒体用户不再是单纯的受众,他们能够在创作、传播、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创造流量和话题。对于传统广电来说,社交媒体传播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更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3.2 跨屏传播,适应受众需求
短视频的出现加剧了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只要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能获得流量。碎片化时代的受众已经不满足大屏传播,竖屏、小屏逐渐超越大屏,跨屏传播成为媒介新生态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质是传受关系的一次重构[7]。电视节目摆脱大屏传播,走向“大、中、小”多屏传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河南广电大屏和小屏组合传播,节目播出之前,在多个平台发布预热视频,将节目内容剪辑为短视频并发布在不同平台,发布幕后花絮等内容进行剧透,同时小屏预热造势,大小屏同步直播。跨屏传播是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一种内容传播形式,娱乐化、碎片化、个性化是跨屏传播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消解了电视节目的权威背书和固定程序化,使得电视节目更具活力。
4 打造IP形象,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4.1 打造人物形象,进行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叙事是新闻报道、纪录片创作、电影制作常用的一种叙事语言,通常被看作是以情节为加工单元,对现实话题进行诠释的一种策略。故事化叙事的重点是对故事发展过程进行记述,人物是故事的主体,人物、环境、情节共同构成故事的内核,故事化叙事是盘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一种创作手法。“文化+叙事”是河南广电在内容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是利用故事化叙事手法将传统节日和节目内容相连的一种方法。《唐宫夜宴》节目“出圈”后,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联合微博热点、微博美学等发起了“唐宫夜宴手绘大赛”互动话题,并邀请插画师创作唐朝少女形象,话题阅读量高达5 832万,以陶俑形象为主的卡通人物“唐小妹”成为这一节目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形象,以唐小妹为主题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也延续了节目的活力,让“唐宫夜宴”唐朝少女逐渐有了品牌的雏形。
《清明奇妙游》晚会中,唐朝少女“唐小妹”穿梭在不同场景,陆续打卡了隋唐洛阳城、清明上河园、郑州大剧院、登封观星台等现实文化地标;《端午奇妙游》从4位“唐小妹”的视角出发,展现了4条时空平行交错的故事线,采取“网综+网剧”的形式串联起7个节目。“奇妙游”系列节目以“唐小妹”为主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晚会节目内容,晚会结束后故事仍在继续,节目留下的悬念既给观众提供了遐想的空间,也为下一次的节目作了铺垫。这种叙事风格初具跨媒介叙事的特征。不同于跨平台叙事,跨媒介叙事不仅是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每个媒介呈现的故事内容也不同,受众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创作丰富了故事内容,而这些不同的内容则拼凑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
4.2 IP变现,文化产业化
唐宫夜宴微博官方账号以“唐小妹”为叙事主体,发布日常动态内容,参与河南广电相关内容的宣发。除此之外,《唐宫夜宴》和相宜本草、雀巢等品牌联名,《洛神水赋》与vivo合作等,将节目名称和人物形象作为IP,与品牌的商业合作实现了流量变现。由节目带起的“文创热”也推动了文化产业化发展,如河南博物院淘宝店铺发售了“唐宫夜宴版仕女乐队”手办;郑州歌舞剧院联合河南华冠文化、雷鹿文创在支付宝上发布了《唐宫夜宴》舞蹈IP数字藏品;河南唐宫文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自文创数字藏品平台联合发布了“唐小妹端午七趣”相关数字藏品,这些都是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质性举措。数字化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价值,是传统文化与数字融合的一次探索,充满时代气息的数字化创作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的篇章[8]。
除此之外,河南广电的系列节目更是推动了中原地区的旅游发展,为河南文旅带来了话题热度。节目播出之后,“郑州发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博”“河南博物院”等微博账号联合“河南考古”“大河文博”等,打造了“这里是河南”的微博矩阵,借热点推介中原文化,展现中原魅力。河南多地旅游景点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掀起了穿汉服、打卡地标的热潮。相关数据显示,以文化旅游产品“出圈”的河南郑州首次入围近年黄金周热门前十目的地[9]。
5 结语
河南广电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文化盛宴,是“文化+技术”的成功尝试。河南广电搭乘技术快车,与社交网络平台合作,形成了传统广电的“文化+”模式。河南广电通过深耕文化内涵、加强技术创新,打造出了集文化、时尚、技术、数字于一体的视听盛宴。人们将对文化的记忆寄托在节目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心绪转换,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自信。河南广电在节目创新中以高话题度、多次“出圈”的作品消解了受众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刻板印象,重塑了地方广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