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2024-05-06张大伟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普受众

张大伟

(作者单位:甘肃科技馆)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科普传播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它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提高科普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以期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解析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创新发展。在前文提到的背景之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首先,深入理解新媒体的特点与其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其次,通过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实践案例,探讨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的策略。

1.3 研究意义

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新媒体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和价值。理论上,研究新媒体具有的特性,以及其如何影响科普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这有助于丰富科普传播领域的研究内容,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实践上,探讨和总结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的策略,从而为科普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提高科普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

2 新媒体与科普传播

2.1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形式为科普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交互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双向的,受众可以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即时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即时的,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第三,多样性。新媒体的信息呈现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新媒体为科普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使得科普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第四,个性化。新媒体能够根据受众的信息偏好、使用习惯和浏览信息特点,向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科普传播的效果。其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了解用户的科普需求,从而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科普内容[1]。

2.2 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

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具有许多优点,第一,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够迅速将科普内容传递给大量用户。第二,覆盖面广。新媒体平台覆盖了各种类型的用户,包括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等,能够确保科普内容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第三,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和点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进一步增强科普传播的效果。第四,形式多样。新媒体平台支持多种形式的科普内容传播,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提高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第五,精准推送。新媒体平台通常具有个性化推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相关的科普内容,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效果。第六,易于分享。新媒体平台上的科普内容通常易于分享到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或朋友圈,进一步扩大科普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2]。

3 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策略

3.1 制订科普传播计划

制订科普传播计划是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首要步骤。计划应该包括传播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时间上要根据目标受众和传播渠道,制订相应的科普计划。例如,每周发布几次科普短视频、发布几篇科普文章。还要定期对科普传播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统计短视频的播放量、点赞数等,同时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科普内容和传播策略。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持续优化科普内容和传播策略,提高科普传播效果和受众满意度。

3.2 制作优质科普内容

制作优质科普内容是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核心。在新媒体时代,制作优质科普内容被视为开展科普传播的关键要素。优质的科普内容不仅需要具备精确性和严谨性,更需要便于公众接受和理解的表述方式。此外,优质科普内容的制作还需基于深入的受众分析,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科普传播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在新媒体时代,科普内容创作不再是单向的,通过参与式的、协作式的科普内容创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并推动科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3.2.1 把握科普传播对象

在制作优质科普内容时,要把握好科普传播的对象。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对象,应选择适宜的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应注重科学实验、互动问答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针对老年人群体,应注重制作健康养生、保健防骗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针对科技工作者,应注重科技前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和学术进展。

3.2.2 注重科普传播内容质量

首先,要坚持科普内容科学性,保证准确无误、真实可靠,要有准确的数据、实验结果和参考文献等来支撑论点。要基于科学事实和可靠的研究成果,引用权威的来源和可靠的研究机构或专家的观点,避免引用未经验证的信息或不可靠的内容,不能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3]。应该客观地呈现科学事实和研究成果,不应该过度强调某个观点或立场,避免偏见和主观性。还应该综合多个研究结果和观点,以展现科学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要增强科普内容趣味性。趣味科普能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让科学知识更加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可以用以下方法提高科普内容的趣味性:第一,故事化科普内容。将科普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使受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同时让科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4]。第二,运用幽默语言和卡通形象等元素。运用幽默俏皮的语言和卡通形象等可以增强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受众更加轻松愉快地获取科学知识。在制作科普短视频等科普作品过程中,有效利用娱乐对科学传播的减阻作用,可以助推科普信息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新媒体时代的科普短视频分别在科学内容、科学呈现、科学趣味化等方面展现出了紧贴时事、多元科普、氛围轻松、调动情感等特点,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研究创作,完成更加贴合受众需求的科普作品[5]。第三,互动式体验。通过互动式体验,让受众参与到科普过程中来,提高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让科学知识更加易于被理解和掌握。第四,以生活化场景为背景。将科普内容与生活化场景相结合,让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兴趣,同时让科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便于受众理解和应用。第五,挖掘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受众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趣味性。

再次,科普内容要具有实用性。科普内容必须要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能帮助受众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相关从业者应突出科普内容实用性,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面对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要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让受众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价值,也可以提高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6]。科普内容应该简单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表述方式,以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2.3 丰富科普传播的形式

从业者应该采用多种形式传播优质科普内容。首先,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定期发布科普内容,内容可以包括科学知识、技术进展、科学家的故事等。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可以扩大受众面,增加科普内容输出频率,也有利于科普传播的增量提质。其次,可以开发科普游戏,将科学知识融入游戏设计中,游戏内容可包括互动式故事、解谜游戏、科学实验等。这种形式能够增强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感,让受众在游戏中学习,以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再次,利用动漫和动画的形式,把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还可以与知名科普博主和网红合作,依托他们的粉丝基础,扩大科普的影响力。同时,知名博主和网红的参与也可以提高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7]。

3.3 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

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是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的关键。目前,常见的科普传播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传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目标受众。从业人员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兴趣、职业等,以便选择适合他们的新媒体平台。例如,如果目标受众是年轻人,可以考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科普传播。第二,平台特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有不同的特点,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适合进行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适合进行科普内容的创意表达和趣味性的传播。第三,传播内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适合传播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科普文章适合在知乎、简书等平台上发布;科普视频则适合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上发布。

3.4 科普传播数据分析与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数字信息的获取越发方便,同时数据量和信息传输的方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8]。伴随着大数据技术向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渗透,科普工作可以从主体形式、资源分配、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科普知识传播等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创新。大数据技术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等特征,凭借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容量大、数据差异性智能分析及数据动态传播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当前科普工作的效率,增强科普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创新科普工作面向大众传播的导向思路,使科普工作在公众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更强,有利于促进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高科普知识信息的传播效率。因此,科普工作者应加快推进大数据技术与科普工作的融合[9]。

科普传播的数据来源包括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搜索引擎的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工具或平台提供的分析工具进行获取。在获取数据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Tableau等,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和关联分析等操作,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特点。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工作人员可以对科普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进行优化。例如,如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用户更喜欢视频形式的科普内容,工作人员可以强化技术支持,提高视频质量;如果数据显示用户更喜欢在晚上接收科普内容,工作人员可以调整发布时间,提高传播效果。在进行科普传播时,可以采用A/B测试的方法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以确定最佳的传播方案。例如,可以设计两个不同版本的科普文章,分别发布到不同的组群中,通过比较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指标,选择最佳的传播方案。在科普传播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数据并及时调整方案。例如,可以定期查看各新媒体平台的用户活跃度、阅读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发布策略和传播渠道[10]。

4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效的科普传播。新媒体的多样化形式和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得科普知识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传播,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为了提高科普传播效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科普内容和传播策略。同时,也要注意评估科普传播的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总之,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以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普受众
蜗牛看牙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