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媒体优势 助力科学教育传播

2024-05-06李竞楠苏诗尧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青少年

李竞楠 苏诗尧

(作者单位:1.吉利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

科学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发展个体及群体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1]。科学教育对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以科学教育回应科教兴国战略需求,体现了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服务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发展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创新举措[2]。但现实情况是,科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主流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科学教育传播效果,助推青少年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1 科学教育的历史演进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将科学素养作为其核心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很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19世纪早期,科学教育已逐渐进入美国中小学。对比美国,我国的科学教育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20年代,我国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50年代以后,我国更加重视科学教育,要求各级学校普遍设置科学课,积极推动科学活动。到20世纪末,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科学教育主要依托自然、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并通过大众传媒以及采取各类宣传、展教等方式,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强调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阵地。2000年以后,科学教育课程强调各学科知识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联系,之后受欧美国家“STEM教育”[Science(科学)、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是一种将这四大学科集合在一起的跨学科教育法]的影响,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方式得以推广。尤其是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使得科学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持续推进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包括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加强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并于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至2027年持续推进[3]。这些都体现出我国的科学教育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一致性,“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也表现出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

2 科学教育传播现状分析

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科学化的活动,是建设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并逐渐走向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4]。科学教育要发挥好其在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以及尽早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应有功能。与此同时,主流媒体也应积极发挥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优势,助力科学教育传播,加大对科学教育的宣传引导力度,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营造重视支持科学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这是科学教育传播的重要任务和媒体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限于对科学教育重要性、专业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科学教育也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2.1 传播方式单一

一是传播主体对科学教育传播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把做好科学教育传播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不少传播机构没有把科学教育传播作为传播重点和议题,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有关科学教育的内容在时事新闻、社会事件和民生话题等内容中的占比较小,且涉及科学教育方面的相关报道也多是侧重于科学发现、科学事件、科学突破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种宣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科学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但是,科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一般公众对这类新闻缺乏兴趣,或者望而生畏。

二是传播手段和渠道不够丰富。媒体融合时代,一方面,传统媒体已无法覆盖到所有的社会群体,以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便利快捷。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接收信息的习惯和获取知识的途径。比如,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而一些老年人可能更依赖传统的报纸和广播电视媒体。如果科学教育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没有对细分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就无法满足社会整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传播机构仍以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为主,单向向公众灌输硬内容,传播手段多以文字加少量图片为主,没有对专业术语、专业词汇、科学概念等做专业的传播和转化,一些科学教育方面的报道出现“最新的看不到,懂的人不看,看的人也不懂”等问题。

2.2 传播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足

一是较为重视学科知识,而忽视科学实践。在传播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媒体更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性。比如,媒体在报道关于科学教育方面的内容时,通常会以新闻报道、科普节目和科技文章等形式,将科学研究成果和基础知识呈现给受众,但缺少对科学实践过程的讲述。虽然这些内容取材广泛、系统全面,有助于受众了解科学知识,扩大受众的科学视野,但是这种重在传授知识的传播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知识不等于能力。虽然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单纯地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实践的锻炼,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缺少对科学实践的体验和探索。在科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和拓展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探寻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其次,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太能够引发受众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结果,缺少了对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的好奇心,学生也无法体验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二是报道视野有待拓展。比如,一些媒体在报道相关中小学教育话题时,会过度强调升学压力,贩卖学习焦虑,从而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导致学生过度比较,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常常聚焦于高分考生、名校录取等“成功”案例,强调学业成绩和排名,给青少年制造一定的学业压力,让其过度追求成绩和荣誉,忽视了自身兴趣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家长也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会担心如果孩子将精力分散到科学活动上,会影响学习成绩,却没有意识到科学教育对于发展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作用,因而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如学术成绩、升学率等指标固然重要,但是过于强调则会导致科学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满足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求,这就需要媒体积极传递健康有益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注重科学实践经验和创造性思维,开掘全新的话题空间,多报道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深度引导,引发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思考。

3 主流媒体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科学教育传播的策略

科学教育的传播需要做好策划、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需要主流媒体发挥其传播力优势,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3.1 强化科学教育的多元社会功能

首先,科学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价值与作用。媒体要在提升全民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积极作为,推动全媒体传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加大对科学教育的宣传引导力度。其相关报道应确保准确性与生动性。媒体在报道与科学相关的话题时,可以征求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教育专家的专业意见和解读,加强科学教育报道中的专家解读与权威性建设,让报道中的观点和信息得到专业支持,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报道方式上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吸引和满足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其次,媒体要持续推动科普教育的开展。例如,开设科普教育专栏,加强原创科普作品创作,分主题、分学段录制科普教育公开课,关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热点话题,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再次,媒体要主动设置议题,有意识地将科技热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真正捕捉到击中受众兴奋点的、有传播力的选题。加强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专业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知识的传播,提升科学教育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提高公众对科学教育的认知与信任度。

3.2 体现科学教育的价值引领力

其一,传播内容方面,可通过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选取与科学相关的话题,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教育话题的讨论和分享,学生将更容易关注科学教育,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媒体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哪些科学领域或话题感兴趣,据此选择相关的话题,如太空探索等,或者通过展示优秀科学教育实践案例,激发他们对科学教育的关注与参与。除了兴趣,关联实际生活也很重要。新闻报道可以体现科学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报道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科学话题,如健康与营养、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科学教育的兴趣与参与度,同时用更为生动、接地气的网络流行语,降低传播障碍,拉近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

其二,传播形式方面,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有利于促进科学教育的传播。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媒体可以采用更多样的形式,如纪录片、专题节目、在线视频等,展示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成果,提供更丰富、有趣的科学教育体验,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手段和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供交流的渠道,鼓励受众表达自己对该科学话题的见解和感想,方便其进行讨论与分享,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互动交流;设计在线互动活动,如科学教育问答与挑战、科学实验与观测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倡导全民参与科学活动,普及科学教育,加深青少年对科学教育的了解和兴趣。

3.3 借力科普机构提升传播力

国内外有许多知名科普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等,通过展览、讲座、科普活动、会议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它们也能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培养科技人才。科普机构本身有着独一无二的、丰富的科学资源,如科学读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设备、专业的科学实验仪器。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青少年能够感觉与科学的距离一下子变得很近。科普机构也是学习的绝佳场所,可以为青少年和公众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体验。例如,2022年浙江自然博物院专门先后举办了“博物馆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创新研讨会”和“博物馆教育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讨会”,讨论在“双减”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不仅注重馆内科学教育资源的整理和组织,也积极尝试“走出去”,与中小学校开展不同的合作项目[4]。浙江教育报、搜狐网、浙江文物网等各大媒体对该活动进行报道,浙江自然博物馆发布了相关公众号推文,截至2023年12月,共获得2.3万阅读量,不少家长也在评论区留言“可以从容吃个晚饭,再带孩子看展览,太有需求了”。

一些科普机构受线下场地、人数、时间、资金等限制,逐渐拓展了诸多线上资源,如在线图书馆、数字馆、虚拟实验室以及各大社交媒体账号等[5],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方便、快捷等优势,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科普机构通过新媒介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例如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有两大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主要提供预约服务;二是调动馆内专业资源,推送公告、活动预告、科学知识等。该公众号的推文内容文图并重,结合大数据、小游戏、H5、VR等技术,其科普文章兼具深度与广度,不仅注重科学性,还强调趣味性、便捷性、实用性、观赏性,风格轻松幽默,让人眼前一亮。

传统媒体可以依托自身的新媒体平台或账号,与科普机构多渠道多平台联动和广泛合作,拓展发布平台,打造传播矩阵,发挥其在专业化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以专业化生产流程,借力科普机构有效提升传播质量,扩大传播影响力。

3.4 构建科学教育虚拟社区,优化传播效能

媒体可以创建专属的科学教育虚拟社区,这个社区可以是一个在线平台,有专业的科学家、科学教师、中小学学生、科学爱好者以及专门负责运营和推广的传媒工作者。

首先,在这个虚拟平台,用户可以制作推出“科学教育公开课”“科学教育指导课”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丰富平台资源;可以共享有关科学教育的资讯、教案、课件等,互相交流科学知识,分享教学方法、创意、研究报告、科学小成果、实验结果,与其他人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彼此成长,推动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其次,需要在科学教育虚拟社区中引入专业人员,聚合专家力量,为用户提供专业指导,比如提供科学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分享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教育方法,除了回答学生在平台的提问,还可以指导学生小组的科学项目,提升学生小组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再次,科学教育虚拟社区作为信息传递和学习交流的平台,需要专业的传媒工作者运营与推广。一方面,专业的传媒工作者能够有效地策划和制作科学教育内容,确保其准确性、易懂性和权威性。例如,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众传递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专业的传媒工作者熟悉传播策略和技巧,能够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通过策划宣传活动、生产精品内容、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等方式,追求传播最大值,增加虚拟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虚拟社区的科学教育。此外,专业的传媒工作者还有助于加强虚拟社区的互动和社交性,与用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了解用户,从而提升用户的活跃度以及其对虚拟社区的忠诚度,为用户提供积极、优质的科学教育与学习氛围[6]。

4 结语

科学教育是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科学教育已触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科学界、教育界、媒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合力相助和共同努力。比如,国家要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连贯的一体化的科学教育体系;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政策,鼓励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推广;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科学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加强科学知识、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提供赞助支持;媒体应通过各种创新的方式和手段,助力科学教育的广泛有效传播,为青少年创造更好的科学教育环境,从而落实科学教育加法,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