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莱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以2022年生姜产业为例
2024-05-06史立君王仁山孙吉庆王建斌姜铄松
史立君 王仁山 孙吉庆 王建斌 姜铄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全面激活农村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方位工作部署。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村人才问题。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整合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 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1]。 其中,农广校作为全国性专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力军。 莱州市农广校是莱州市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单位,自2016 年开展培育工作以来,已培育高素质农民2 171 位,对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 莱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
莱州市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采用“需求调研+集中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跟踪服务”的培育模式。
1.1 培训需求调研阶段
2022 年, 莱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主要面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小微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技术、管理、服务方面的骨干人员。线上线下发布农民培训需求调研问卷,其中网络答卷1 105 份,现场答卷120 份,调研内容涉及年龄、文化程度、经营领域、从业组织形式、受训意愿、希望的受训形式、脱产培训时间、务农意愿、规划发展方向等27 个问题,通过科学设置调研问卷,同步开展网络调研与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调研结果, 并进行个别电话回访,3个阶段有效衔接,在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协助下,充分了解了不同镇街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后续安排培训计划、制定政策方案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通过汇总分析,将年度培训产业设为苹果、樱桃、生姜、粮食4 个产业项目。 本文以生姜产业为例,简要介绍培育模式特色,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1.2 集中技能培训阶段
集中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生姜栽培管理技能水平。前期调研结果显示:56.8%的农民选择脱产时间为3~5 天,26.3%的农民选择为1~3 天,16.9%的农民选择5 天以上。 根据调研结果,将集中技能培训时间设定为5 天。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课程安排涉及生姜栽培管理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绿色生产技术、生姜病虫害管理技术、农药与激素安全使用、创业创新案例分析等方面。 实际培训过程中,根据成人学习规律, 采用田间课堂、实训操作、参观学习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学员参训积极性。 师资选择方面,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徐坤教授、刘爱新教授,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李承永研究员,为学员进行集中授课。集中学习结束后,组织安排结业考试,计入学员学分。参观考察分别安排在莱州市君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莱州市田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维松农业机械合作社。 莱州市君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姜深加工产业,产品包括姜酒、姜茶、酵素等,有效延伸生姜产业链,丰富生姜产品。 莱州市田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莱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样板社,主要从事小米生产,及小米、小米加工品的销售。通过对该合作社的参观学习,旨在拓宽学员发展思路, 启发有条件的学员、村庄,尝试以合作社为发展模式。 维松农业机械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生产及销售工作,其在大姜开沟、收获机械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 参观考察结束后, 每位学员提交考察报告,并计入学员学分。
1.3 经营管理培训
经营管理培训分4 期组织,每期培训5 天,课程安排包括课堂学习和结业考试两个环节,旨在拓宽农民思路,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根据现阶段农产品经营管理特点,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时海燕教授、章丘农广校校长李克合、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闫顺杰等进行授课,课程涉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民手机应用实务、家庭农场规划设计、家庭农场运营与管理、家庭农场规划模拟训练等。结业考试安排在每期培训的最后1 天,结合培训内容采用闭卷考试模式。
1.4 跟踪服务
跟踪服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线上主要包括课程推送、实时问题答疑、政策实时宣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 云上智农APP、微信群等,根据不同作物生长特点,在不同生育期进行教学课程实时推送。此外利用微信平台组建生姜学员班微信群,在实际生产栽培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员间可随时进行交流。针对学员们的共同问题,专家可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制定解决方案供学员参考。此外,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调研等方式,进一步解决受训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检验培训效果, 总结培训经验,提升培育质量,为后续开展培育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2 存在问题
2022 年, 莱州市农广校采取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学员普遍反映, 通过培训学到了新知识,更新了管理理念。同时在组织培训过程中, 笔者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部分学员因各种原因缺课现象;培训时间与农时冲突现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等。 后续工作中,应不断完善培育模式,丰富培训内容,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
3 对策建议
3.1 严把学员遴选关卡, 丰富培训内容
针对部分学员缺课现象,主要因为部分学员培训需求较低,或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针对此类情况,后续进行学员遴选过程中,应进一步做好学员的需求调研,将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学员纳入培训范围。 此外,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培训导向,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3.2 逐步扩大培训覆盖面
从产业和学员两个方面,不断加大培育工作的覆盖面。产业方面,根据莱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逐年更新培训产业项目。学员方面,做到点面结合,在严控重复率的基础上,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专项名额,按照地域特点、致贫原因、当地产业情况建立精准档案,制定针对性的培育方案, 助力精准扶贫,争取将贫困户培育为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
3.3 探索提升优秀学员的带动效应
为最大限度扩大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影响力,构建以高素质农民为中心的村级农技服务圈,搭建 “专家+高素质农民技术指导员+辐射带动户” 的技术服务网。 此外,为了保障高素质农民技术指导员技术和理念的先进性,将不定期地对技术指导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3.4 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鼓励支持各镇街的田间学校、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开设农技培训班[2]。 构建以农广校培训为主体,各镇街多点自主培训为补充的新型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农闲和农忙时的夜校时间,有效减少大型培训与农忙的冲突, 不断提升农村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
3.5 充分树立先进典型
为增强农民学农务农信心,在组织培训工作期间或后续跟踪服务过程中, 增加对优秀高素质农民典型事例的宣讲工作[3]。近年来,通过今日莱州、农民科技培训期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渠道, 推广报道田家党支部书记杨春华、莱州好人姜娜、莱州小龙专业合作社王景波等多名优秀学员的创业事迹, 为农民树立标杆榜样,增强农民从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