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文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思考
2024-05-04鲁素芬郑从奇
鲁素芬,徐 洋,郑从奇
(山东省水文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近年来,山东水文结合主责主业,着力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扩充服务领域,防洪安全监测体系、区域用水总量监测体系、地下水监测体系、城乡供水监测体系、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水文监测站网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全省已有各类站点1.1 万处。山东水文高度重视并加强了水生态监测,开展了水质、地下水和水土保持监测等,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及时的监测信息,使水文更加精准服务于水生态文明建设。
1 山东水文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1 为保障水安全提供服务支撑
近年来,山东省汛情旱情较为复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涝急转尤为明显。山东水文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御强台,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扎实做好准备,积极开展演练,准确及时监测,科学预报预警,充分发挥了“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为防汛抗旱御台决策指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1.2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服务支撑
1)水资源调查评价。实施了3 次全省水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工作,摸清了山东省水资源家底。连续编制了27 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和2016—2020 年5 年山东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了山东省河湖湿地水生态状况综合分析评价等4 个专题研究,为解决水资源评价中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支撑。
2)用水总量监测。2011 年在全国首先开展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工作,强化了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界水量监测。陆续开展了平水年用水总量核算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各地市取用水量实际状况。2020 年完成了全省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工作,目前全省入库名录5.63 万个,名录库建设和用水统计调查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3)地下水监测与分析。2015 年以来,承担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参与了超采区综合整治项目,在地下水水源地、浅层水超采区、深层水开采区、海咸水入侵区、黄河侧渗区及跨行政区界等重点地区增加建设了大量的地下水监测站点,实现了超采区加密监测、海咸水入侵区和黄河侧渗区分层监测,地下水监测工作不断加强。自1987 年起,开始编制地下水监测信息,2020 年起编制地下水超采区动态信息。
4)地下水超采治理。先后完成了《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山东省海(咸)水入侵普查》《山东省地面沉降区和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山东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等多项工作,参与了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评估、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效果评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山东省委组织部高质量发展考核等工作,为地下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水资源管理考核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5)水量调度。先后开展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大沽河5 条河流26 处控制(监测)断面水文监测工作,每月编制一期《山东省重点河流水资源调度监测信息月报》通过省水利厅印发。月报涵盖了全省雨情信息、重要断面水量监测信息、重要水库(闸坝)监测信息等内容,形象展示了每月流量变化过程,为评估当月水量调度效果、判研下月水量调度形势、优化调整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提供依据。
1.3 为修复水生态提供服务支撑
1)水质监测。省级重点水质站覆盖山东省骨干河流湖泊水库,其中水库型水质站78 个、湖泊型水质站16 个、河流型水质站217 个,监测信息基本反映山东省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全年监测12 次,省中心和分中心可检测参数共135 项,范围涉及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和污废水。
2)水生态监测。选取黄河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区域等6 个典型水域共15 个水生态监测断面,进行水生态监测。目前,济南中心已对5 个国家级湿地、10 个省级湿地、13 个湖库、33 条河流进行水生态调查取样,取得909 个点位的水生生物样品3 100 余个。东营、枣庄、临沂和威海中心也积极拓展水质监测服务领域。
3)生态流量监测。先后开展沂河等5 条河流13 处水文监测断面生态流量(水量)监测工作,每旬收集整理日平均流量及水位数据,实时关注各监测断面流量变化,配合省水利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开展水量调度。
1.4 为治理水环境提供服务支撑
1)河湖长制暗访核查。充分发挥基层管理服务体制优势,2022 年完成15 条省级、78 条市级、12 条县级河流的河长制省级暗访核查工作,及时上报“四乱”现象,扩大水文服务范围,为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2)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对补水河段水量、水质等要素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2022年布设水质监测站15 处、流量监测站19 处、地下水水位监测站83 处,共监测各类数据2 900余条,向有关部门发送信息简报89 期,为补水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数据支撑。
3)水土保持监测。山东省水文中心履行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职责,主要承担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网运行管理、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工作,协助省水利厅开展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工作。全省共有水土保持监测站点31 处,其中坡面径流观测场18 处、小流域控制站9 处、、小流域综合观测站3 处、风蚀观测场1 处。已积累10 年的观测资料,为率定水土流失因子和水土保持效益定额提供数据支撑。
2 存在问题
2.1 监测站点数量不足
报汛站点方面,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报汛段次较少,应急监测协调难度大,机动性不足,汛情紧急等特殊情况下不能满足要求。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点方面,省级重要河湖及支流的水质监测站布设数量不够,超过2/3 的国家基本水文站未实现水量和水质同步监测。地下水监测站点方面,尚未针对水生态保护布设地下水监测站网,超采区监测井密度偏低,不能满足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的需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方面,全省现有的17 个坡面观测场没有设置小流域控制站。
2.2 部分项目监测能力欠缺
水质水生态方面,山东省现有的监测项目主要针对常规的水文水质监测指标,根据水生态监测要求,对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底栖动物开展监测,大部分市欠缺监测能力。用水统计调查方面,山东省农业用水点多、面广、量大,水文部门作为用水统计调查技术支撑单位,开展了农业用水典型监督性监测工作,但多年来投入严重不足,具体工作难以深化、细化。水资源调查评价方面,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增加了8 个省级重点流域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但这与当前以流域为单元水资源管理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
2.3 监测手段亟待提升
目前开展水量、生态流量监测断面多为依托现有水文站或水位站进行,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除个别市建成自动监测系统外,省级地下水监测站仍以人工观测为主,监测、传输手段落后,监测资料不稳定。部分站点多年未进行建设改造,部分设施设备故障频发,影响监测质量,且目前小流量监测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
2.4 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水文人才队伍技术能力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服务领域,目前水文水资源专业的人数最多,多从事水文常规监测任务,缺乏水生态监测、水土保持等专业人才。
3 建议对策
3.1 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现有水文、水质、地下水、水土保持等监测站网,优化整合现有站网监测功能。增加水情报汛站点,增设省级重要河湖及支流、部分区(县)以上城市重要供水水源地、跨流域调水、重要水利工程等水质监测断面,国家基本水文站进行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将水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纳入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健全水生态监测站网。
根据水生态监测工作需要,新建或改建现有实验室,建设专用水生生物实验室,开展水生态监测。加大仪器设备投入,配备自动化程度高的仪器设备。
3.2 引进专业人才,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是开展水生态监测的基础。水生态监测工作对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极高,现场调查、样品鉴定、数据处理均需要经过长期培训。建议全省水文部门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水生态监测、分析评价方面的教育培训,并引进水生态监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和提高水生态监测技术力量和监测能力,逐步提高水生生物监测指标的覆盖度。
3.3 理顺经费保障,加大业务经费投入
经费保障是监测能力建设和监测工作实施的必要条件。水生态监测人才教育培训、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监测站网的布设、水生态监测工作的开展、仪器设备的运行等都需要长期、足够、稳定的经费投入。水生态监测经费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明确省级及地方政府水生态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水生态监测工作省级和(或)市级财政预算专项投入机制,确保建设、运行所需资金稳定投入。
3.4 推动理论创新,探索水文服务新思路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项单一研究的工作,水文部门要充分结合水文、水量、水质监测优势,统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深入开展水文—水量—水质—水生态的一体化研究调查,以流域水循环为基础,建立一体化、智能化综合监测分析评价体系,力争将相关联水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更加科学的评价分析标准[2]。按照“水质、水量与水生态”多要素修复+流域“管理”的河流治理理念,把握其水文水动力变化规律和水污染规律,对水质、水量、水生态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红黄蓝”预警指标体系,针对水质、水量、水生态指标提出分项指标阈值,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精准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