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演奏技巧的分析

2024-05-02武如玉

音乐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轮指琵琶曲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老百姓撤离,与日伪军在狼牙山上展开对抗,最终在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作曲家呂绍恩以此背景为原型,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谱写出一首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作曲家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进行了热烈的讴歌,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这首曲子既有琵琶武曲的表达方式,又有西方的创作技法,整曲结构严谨,形象生动,对琵琶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技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琵琶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一、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简介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的作曲吕绍恩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1935年,吕绍恩出生于山东省青岛,他从小生活在充满音乐的大环境下,加入过合唱团,学过钢琴,又系统地学过很多乐器,对民乐充满兴趣,这些都支持着他的创作道路,为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吕绍恩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创作出了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乐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不仅仅是对五壮士爱国情怀的赞歌,更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保卫家园、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首曲目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斗场面,曲目的体裁为武曲风格。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根据狼牙山战斗改编而成,乐曲手法大胆,敢于创新,全曲用激动人心的旋律,激烈地展开表现战斗性的场景,讴歌了抗日英雄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曲目结构分析

(一)音乐表现手法

作者在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过程中,根据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运用大量的扫弦、拂弦、摇指、轮指、满轮、双弹等创作技法来充分体现琵琶武曲紧张激烈的特点。采用西洋大小调的调式调性特征并加上民族五声音阶在曲目中的使用,其中民族五声音阶的加入使得音乐更具有中国韵味。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中还大量使用了和弦,曲目的难度也由和弦的运用而增加,主要使用的是三和弦和七和弦。开头部分的三和弦与七和弦的使用,为乐曲营造出一种悲壮的色彩,引发听众的思考,并把听众带到故事的场景中,更能让听众感受到故事情绪的变化,为下面的故事陈述做铺垫。紧接着乐曲中出现的三和弦与七和弦是乐曲最开头创作形式的重复,进一步抒发强烈的情感并与后面的明朗欢快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中间部分的三和弦与七和弦的运用是为了描述鬼子进村的紧张场景,这一部分由单音开始,随着和弦的逐步增加,表现出鬼子临近时的紧张气氛。最后的三和弦与七和弦描述了烈士们英勇对抗后寡不敌众而毅然决然跳下悬崖的场景,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情感色彩。

《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作品采用多调式的写作手法,乐曲先用F大调进行中板稍慢的故事陈述,之后乐曲转入D大调明朗欢快的快板并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乐曲再转入E调节奏固定的快板,形象表现鬼子进村时的鬼祟与脚步临近时的紧张,随后乐曲转入G大调急板把曲目引入高潮,紧接着乐曲又转入F大调的慢板暗示故事的结局,最后乐曲转入D大调稍慢速的中板进行主题升华。

《狼牙山五壮士》首次在琵琶左手大拇指上做出有益探索,将琵琶左手的大拇指由抚琴这一常规功能转为在品上按弦弹奏,并且在左手的按弦上加入了大量的和弦与变化音,使用了复杂的和声及转位,更能表现人物丰满的形象特征。在节奏上,《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乐曲更偏向于散板,乐曲中大量运用附点节奏,这样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戏剧性。

(二)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结构分析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部极富叙事色彩和表现力的独奏曲,全曲共分五段以及起首部分和结尾部分。乐曲采用了西方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形式,将全曲分成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下面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具体的讲述。

第一部分即为呈示部,包含引子、第一段和第二段。引子由低音区的相把位进行扫拂、轮指演奏,低沉的音色发人深思、引人悲痛。在第一段中,乐曲由原先悲壮的F大调转为明朗的D大调突出对八路军的赞美以及对八路军英勇矫健身姿的描绘,将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与爱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引出中心主题与尾段形成呼应。到第二段乐曲突然转E大调,低音区的演奏给人一种阴森恐怖、危险将要来临的紧张感,附点、切分以及三连音的节奏型和音乐走向逐渐加强,把日伪军的步步逼近及其鬼祟狡诈的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与第一段的明朗宽广形成鲜明反差和对比。

第二部分为展开部分,即为乐曲的第三段。该段乐曲转到G大调且进入快板,用连续的扫拂以及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的运用,将乐曲一下拉入紧张的战斗状态,这一部分是整个乐段的核心部分,并且在这一部分中加入左手大指按和弦的演奏形式,其中不和谐和弦的运用将激烈的情感进一步冲击碰撞,展现出八路军浴血杀敌的场景。

第三部分为再现部分,即为乐曲的第四段、第五段、尾声段三个部分。第四段乐曲转回引子的F大调,用四弦缓慢的轮指贯穿全段,表现出对前线阵亡将士们的哀悼和悲痛之情,烘托出肃穆压抑的氛围,让人不禁流泪。第五段乐曲又转回D调,高音区的轮指诉说着老百姓的沉痛心情,中板稍慢的速度与中弦轮指的运用表现出人们对八路军战士的怀念与尊敬。尾声由扫轮拂手法贯穿前部分旋律,表现出悲壮、庄严雄伟的气势,全段运用了大量的和弦连接,这使得乐曲音色更加丰富,弹奏难度也上升。后部分将乐曲主题进一步升华与前面的乐段形成部分呼应。

三、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奏分析

乐曲引子部分(1-30小节):开头两小节强进入,三和弦与七和弦贯穿增加段落的表达效果使音域更加宽广,给人一种直击心灵的感觉。第3、4小节是一个弱渐强的处理,把乐曲的情绪推了上去,演奏时要与前两小节有一个呼吸口再进入。前四个小节都用扫拂轮的手法贯穿,要注意轮指和扫拂的力度要出来,把悲壮和愤慨的情绪贯穿全文,暗示乐曲主题,推动乐曲的发展。紧接着5-8小节,力度突然变弱,用轻缓的轮指慢慢诉说,并加上大幅度的揉弦,一种如泣如诉的情感迸发出来与前四小节形成鲜明对比。9-12小节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四弦与一弦形成鲜明对照,一唱一和缓缓交错如回声荡漾在耳边。13-20小节运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前面的和弦扫拂轮要有气势和力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弹奏要轻巧、短小,前后的演奏形成强大反差。21-30小节,开始的21小节轮指将一个旋律时值不断缩小,进行慢起渐快的处理,使乐曲富有动力性和推动感。

乐曲第一段(31-80小节):31-36小节运用模近与呼应的手法与前面形成呼应又为下面做铺垫。37-62小节,乐曲由前面的四拍子转到二拍子,强弱的规律以及附点、切分和三连音节奏型的运用使得旋律更加明朗欢快,情绪更加饱满热情,表现出八路军英勇善战、笔直挺拔的身姿。63-80小节又变成了四拍子,前十个段落先用扫弦强调音头又接着用轮指陈述主题,缓慢而有力量的轮指使乐曲更加宽广而具有感染力,这是老百姓对八路军英勇善战的赞美与歌颂。

乐曲第二段(81-109小节):开始在低音区四弦的滚奏给人一种压迫和危险即将临近的感觉,与上段百姓安居乐业情景形成强烈反差。附点和切分音符的使用使得节奏更加单一而机械,偏音的使用使乐曲听起来不和谐,表现出敌军的奸诈与狡猾。94-109小节中的跳音,在弹奏时要表现出来。104-109小节,乐曲使用了同一和弦的叠加,将乐曲音域得到扩展,由极弱到极强的旋律走向不断增加了乐曲的紧张感,为下面乐曲的展开作铺垫。

乐曲第三段(110-204小节):在乐曲开始运用二拍子强弱的节奏规律和附点、切分节奏型的混合,具有很强的动力感和推动性,随着扫弦速度的逐渐变快,情绪也更加激烈。演奏时要注意强调音头和重音,演奏的节奏要准确。在125小节中乐曲使用了左手大拇指按弦的创造性演奏方法。137-142小节,这几小节使用旋律音程的变形,低音区与中音区交替弹奏更有呼应的意味,使得节奏更加紧凑。151-154小节中的“拍”技法的演奏,大指重重地勾弦后立即松手,像断弦的声音让人肝肠寸断,表现出双方战斗的激烈场面。173-185小节多用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并运用变化重复结构,要弹奏得快速、均匀、利落。186-197小节运用了十六分音符模进上行的手法,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随之越来越紧张,把乐曲的情感推入高潮。198-204小节运用八度下行的手法,表现出五壮士英勇就义的悲壮场景。

乐曲第四段(205-212小节):这一段的情绪是极为哀痛的,用缓慢的轮指贯穿。四弦低把位的轮指更能表现人民群众的沉痛哀悼之情,段落中的多处渐强渐弱记号要求演奏者要将情感带入到故事背景中,以演奏出肝肠寸断的心情。

乐曲第五段(213-232小节):这一段为中板抒情性段落与上段相承接,一弦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具有歌唱性,加上泛音和大幅度揉弦的使用更能抒发饱满的怀念之情。中弦的滚奏加上三弦四弦的装饰音使画面更加庄重,抒发了抗战将士和百姓们对狼牙山五位英雄的深切缅怀与无限敬仰。此曲在弹奏中重在对情感的掌握,乐曲以语言表现为主,情感真挚细腻,旋律顺畅明朗。228-232小节的十六分音符速度越来越快,推动情感的抒发为下段作铺垫。

尾声(233-256小节):乐曲多用轮夹扫表现七和弦,一步步将旋律与情感推向高潮,强烈的扫拂表现了对英雄的颂歌与赞美。并运用滚指、扫轮等技法,演奏出乐曲的宽广豪迈与肃穆雄壮,表现了在狼牙山五壮士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英雄壮举。而在满轮的演奏中,更能显示出抗战士兵的英雄气魄和伟大精神,因而更具感染力。在强烈的扫拂中将整首曲子又推到了高潮,使得整首曲子在结尾得到升华。

结语

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是《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这些武曲体裁在近代作品中的运用。很多同学在学习该作品时,常常被其中大量和弦的转换与指法调整、演奏力度把握和情感处理等方面所困扰。笔者认为,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得和弦快速转换。因此,演奏者在平时练习基本功时要抽出大量时间去进行扫弦、轮指力度的专门训练,演奏时要在充分了解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将情感带入故事的发展情景中。

琵琶有着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法和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要结合作品的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技法,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意象与情感。琵琶的演奏技术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使之所表现的情感和内容更加生动丰满。而左手和右手两种演奏技巧的协调是表现作品内在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演奏者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并将不同的音乐感受与表达技巧融合于琵琶的艺术表达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出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参考文献

①张唯一:《赏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乐器》,2022年,第7期。

②肖安然:《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艺术风格赏析》,《当代音乐》,2019年,第3期。

③王欣洁:《回弦弹出壮士情——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北方音乐》,2017年,第8期。

④桑瑞:《解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黄河之声》,2010年,第8期。

作者简介

武如玉,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任丽姝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轮指琵琶曲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浅析琵琶演奏技法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琵琶轮指演奏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我是如何上好《狼牙山五壮士》这节课的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