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威尔艺术歌曲《亚洲》的演唱要点与音乐分析

2024-05-02覃思颖

音乐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拉威尔音乐分析艺术歌曲

〔摘 要〕本文以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艺术歌曲《亚洲》为例,从音乐与演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歌词的分析,笔者认为,该歌曲具有较强的叙事性特点,同时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体现了浓郁的东方音乐风格,尤其是阿拉伯与中国音乐元素的运用是该曲的一大特征。由于演唱者个人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该曲的演唱也因此存在着多种演唱方式和处理手法。在对该曲演唱要点的把握上,本文从笔者的艺术实践出发,着重论述了在演唱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方面,即歌词内容与主人公形象、乐段音乐特征以及如何把握演唱情感。

〔关键词〕拉威尔;艺术歌曲;《亚洲》;演唱要点;音乐分析

艺术歌曲是兴起并发展于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初期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注重对人文价值的探索和生命情怀的传达,在表现形式以及题材内容上十分丰富,有着较强的自由性特征。就表现形式而言,常见的艺术歌曲有人声与钢琴、人声与乐队、人声与室内乐等;在题材方面,因音乐形象和艺术内涵的差异,可分为叙事性艺术歌曲、抒情性艺术歌曲、戏剧性艺术歌曲等不同类型。

无论表现形式或题材内容,都脱离不了艺术歌剧所具有的深刻意蕴这一关键内核。除了在音乐创作方面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外,艺术歌曲在演唱方面需要演唱者具备深厚的音乐分析能力和驾驭各种声乐技术的能力,以此才能够使歌曲得以完美诠释。所以演唱者是否具备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首艺术歌曲是否能够成为经典的传唱曲目。

本文以拉威尔的艺术歌曲《亚洲》为例,结合笔者的演唱实践与思考,从音乐分析与演唱要点两个方面对此曲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艺术歌曲《亚洲》的创作背景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在众多的音乐史学著作中,将其与德彪西并列,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之所以归属于印象派,其根本原因在于拉威尔在音乐创作中运用了不同于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技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追求新颖的音乐语言、探索巧妙个性的艺术构思和运用多元化的音响表现手段,这种音乐风格的特征在他早期的音乐创作中就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艺术歌曲《亚洲》。

《亚洲》是拉威尔声乐套曲《舍赫拉查德》(完成于1903年)中的第一首歌曲。此部套曲共由三首歌曲构成,除了《亚洲》,其他两首分别为《魔笛》《陌生的人》。在对拉威尔的音乐创作进行回顾时,很多学者认为此部套曲是拉威尔音乐风格的转折之作,体现出其从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的嬗变。与同时期的法国乃至欧洲作曲家不同的是,拉威尔在此部作品中开始探索异国情调音乐的创作手法。在19世纪中后期欧洲作曲家的创作活动中,已经开始出现了“向东方探索”的创作倾向。虽然拉威尔早年接受的是古典-浪漫音乐教育,但是对于不断开拓作曲事业的他而言,神秘的东方文化对其创作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也成为拉威尔作为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原因。早在1898年,拉威尔就着手创作一部具有东方色彩的舞剧音乐《舍赫拉查德》,由于创作较为缓慢,只完成了《序曲》部分,并在1899年上演之后便没有了下文。但拉威尔在看到了诗人特里斯坦·克林索创作的同名诗篇《舍赫拉查德》后再次激起创作欲望,于是以此作为歌词,创作了声乐套曲《舍赫拉查德》。

舍赫拉查德是苏丹国王沙赫里亚尔的一位王妃。沙赫里亚尔是一位出名的暴君,由于他对女性存在严重的偏见,决定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舍赫拉查德为了能够不被暴君处死,于是每天为其讲一个故事,讲到关键或离奇之处便停止,留下悬念待到明日再讲,以便吸引国王继续听下去,这也免去了遭受杀戮的危险,最终受到感化的国王回心转意,消除了对女性的芥蒂。在阿拉伯,人们将舍赫拉查德讲述的故事整理成《天方夜谭》(又被译为《一千零一夜》),随之成为古代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經典作品。在音乐领域中,以舍赫拉查德命名的作品主要有俄国作曲家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同名管弦乐以及拉威尔的同名声乐套曲。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管弦乐版本以《天方夜谭》中的故事作为表现内容,而拉威尔的声乐套曲版本则是将“舍赫拉查德”作为一种东方文化的符号或者东方音乐的风格,表达出作曲家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向往。

歌曲《亚洲》讲述的是一位来自欧洲旅行者的东方梦幻之旅,有着较强的叙事性特点。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以时空进行铺陈,采用了叙事手法描述了旅行者“出发前”“游历亚洲”“回忆旅行”的过程,同时在不同的情节背景中又表达出了旅行者不同的内心感受。在声乐套曲的三首歌曲中,《亚洲》的篇幅最大,共136个小节,其他两首歌曲的篇幅较小,分别为33小节和35小节。由于《亚洲》在音乐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上相对丰富和多样,所以此曲经常作为独立曲目而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和表演实践中。

二、艺术歌曲《亚洲》的音乐分析

歌曲《亚洲》整体上由七个乐段构成,分别为前奏(1-2)小节、A(3-30)小节、B(31-63)小节、C(64-77)小节、D(78-95)小节、E(96-107)小节、F(108-136)小节。

前奏由钢琴担纲,较为自由的慢板,4/4拍, be小调。音乐开始处建立在由五度、八度、四度音程所构成的琶音和弦上,紧接着双手震音织体以反向模进下行的形式勾勒出一幅充满幻想性的画面。从双手高、低两个声部横向的音高布局看,主要是在二度级进的旋律中发展,具有阿拉伯地区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回忆感。

A乐段坚守了be小调的调性,开始为小三度、增二度、纯四度的上行发展,歌词为“亚洲、亚洲、亚洲”,呼唤式的音调表现出了旅行者对亚洲之行的向往和激动的心情。此时钢琴伴奏保留了前奏部分的织体特点,为呼唤式音调提供了和声背景。从第7小节开始,主题性乐句开始呈现,从旋律的特点看,弱起节奏、带有休止的三连音型以及附点音型的综合运用成为推动旋律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两种“场景”:分别是旅行者对东方古老故事的回忆以及对东方世界的向往。而从音乐的进行看,主要是通过稳健的速度和具有宣叙调特征的曲调诉说着心中的愿望,由于在这一部分中并没有融入戏剧性对比的情感元素,所以在旋法和音高布局上主要是以二度级进、三度小跳进为主,尤其运用了较多的同音反复来增强叙事感。

B乐段建立在色彩明朗的D大调上,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乐句为(31-37)小节,该乐句速度较为缓慢,宽广悠长且具有起伏性特点的旋律充满了幻想性,描绘了旅行者心中所想象的东方神秘岛屿,因为在旅行者的心中,东方世界的神秘感是这次旅行的动力,也表达了旅行者的一种期待。在音乐与歌词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作曲家对歌词内容和意境体会得十分深刻,因为这一乐句旋律线条所呈现出的起伏性特点契合了航船在海上的状态,也象征性地表现出了此时此刻旅行者激动的心情,因为他将要到达第一个目的地。第二乐句(38-54)小节,此乐句建立在小快板上,由慢到快的速度转变很好地衬托了旅行者迫切到达目的地的心情。这一乐句表现了旅行者幻想着到达大马士革和波斯城后的场景。为了配合歌词的内容和意境,作曲家在这一乐句中运用了较多的阿拉伯地区民间音乐元素,在D大调基础上又融入可多利亚调式音阶,为双重调式音阶色彩。在钢琴声部的创作上,作曲家运用了较多的织体形式,如柱式和弦与八度双音组合、对比复调与中声部双音组合、模仿复调与持续音组合等,意图通过丰富的伴奏织体烘托、完善和补充声乐旋律,充分发挥了钢琴伴奏的功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主奏的任务,体现出了作曲家所独有的乐队结构思维。第三乐句(55-63)小节,速度回归到慢板上,这一乐句虽然建立在以D音为中心的调性上,但是在音乐陈述的过程中却具有多调性综合的意义,特别是变化音的频繁运用,使音乐在不同的调性中游离,或以柔和的色彩表达出伤感的情绪,或以明朗的色彩充满了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C乐段是一个具有连接部性质的乐段,建立在中等速度上,核心调性为#C大调。虽然此部分只有一个乐句,但是在整首歌曲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一乐句中表达了旅行者想要去探索东方文化的愿望。从75小节开始,声乐旋律开始在高音区发展,在力度上也呈现出渐强的趋势,在钢琴声部中,则是以八度音程反复跳进、八度震音、低音柱式和弦构成了具有强烈情绪化特征的织体,在歌词“中国”所对应的旋律上,随着调性的转换,为之后进入新的乐段进行了铺垫。

D乐段建立在C大调上,小快板,着重表现了旅行者对中国的向往。此部分由两个长乐句构成,第一乐句(78-85)小节,运用中国民族五声性音阶构成基本的旋律材料,刻画了官员、公主、文人墨客三种音乐形象,从中可以看出,词作者不仅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十分熟悉,同时在音乐材料的运用方面,也能够看出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把握得较为准确。第二乐句(86-95)小节,建立在慢板速度上,这一乐句将中国人物形象转移到了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上,通过想象或者幻想表达了旅行者对中国美丽景致的向往。该乐句的最后三个小节,声乐旋律的节奏开始变得紧凑起来,镶嵌在连续十六分音符上的旋律此起彼伏,表现出旅行者观赏景致之后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

E乐段是歌曲中最富人文情怀的部分,该乐段是建立在中板上的B大调,由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乐句构成。在这一乐句中表达了旅行者对旧时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之心。从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看,此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无数革命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过程中被晚清政府的顽固势力所镇压,在这一乐段中,通过旅行者的口吻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惋惜。其中歌词“我愿了解为爱或恨献身的人”,表达了旅行者的同情心,从这一句歌词所对应的音乐表现要素看,人声部分基于ff的力度,旋律呈现出级进环绕和下行发展的特征,如同一首充满沉郁情绪的挽歌。

F乐段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108-121)小节,此部分没有歌词,由钢琴独奏,表现了旅行者完成亚洲之行之后坐船回到欧洲的情景。左手声部建立在由分解和弦琶音构成的织体上,右手部分则是由柱式和弦连接构成的和声性旋律。在双手两种织体的配合下,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船舶在海上航行的状态。从音乐表现的角度看,此部分最大的特征就是第二部分(122-136)小节,单乐句结构,慢板速度,较为自由的3/4拍,歌词表现了旅行者从亚洲归来之后向人们讲述经历的场景,此乐段的旋律在音高布局上与A乐段音乐材料保持了高度的统一,以二度、三度、四度的上行构成基本的旋律线条,整体的音乐情绪较为平和,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好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向孩童们讲述着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故事。

三、艺术歌曲《亚洲》的演唱要点

在对一首歌曲进行演唱处理时一般会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按照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真实地再现作品,二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演唱者的个性化处理。演唱者的生活经历、艺术追求、个性思考不同,因而在诠释歌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笔者通过对《亚洲》的演唱实践,认为在此首歌曲的演唱处理上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准确理解歌词的内容以及主人公形象。就歌曲而言,歌词给予了作曲家艺术想象和运用创作技术的空间,而对于演唱者来说,诠释歌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分析歌词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形象特点。从此首歌曲的内容看,可以概括为一名旅行者的自述,虽然在歌词中详细地记录了旅行者的“所见所闻”,然而实际上整个歌词中所描绘的情节均是旅行者的想象和幻想。但是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把歌词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旅行者对亚洲的向往。其次,从主人公形象的角度看,歌词中的主人公无疑是一名旅行者,有过旅行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你确定去旅行时,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必然是心中所期待的地方,因此,在演唱时,应注重表现出旅行者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持有一种期待感的心理与态度去塑造人物形象,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真实感。

二是要把握每一个乐段的音乐特征。此曲是一个多乐段组合的歌曲,每一个乐段由于在表现内容和情感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所运用的音乐要素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声乐演唱技术的运用上,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乐谱上的标记进行诠释,也需要通过个性的思考融入演唱者的理解。以A乐段的演唱为例,此部分虽然在乐谱上标记为慢板,但是在实际的演唱中却需要采用弹性化的速度进行表现,在演唱“我愿乘坐那大型帆船出海远航”一句时,此时的速度可以处理得稍微快一些,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旅行者希望能够快一些到达目的地的愿望;在“今夜帆船将漂泊在那神奇又孤独的海港”一句的表现上,位于22小节中的两处附点八分音符可以说运用得十分巧妙,演唱时应以渐慢的速度表现出旅行者略带紧张又忐忑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如何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到位,应从歌词内容的角度思考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合理地进行演唱。

三是深度体会演唱时的情感。我们常说,声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一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实际上就体现在如何能够将蕴含在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此首歌曲的叙事性和情节性特征决定了在演唱过程中应体会歌词与音樂共同构筑出的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演唱者的情感。由于歌曲中的每一个乐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场景,又以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既是演唱情感的依据,也是演唱者需要高度关注的方面。在演唱每一个乐段时,应注重思考这一乐段处于何种背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从而确定应运用何种情感表现出来。

结语

拉威尔艺术歌曲《亚洲》的独特之处体现在音乐风格对歌词内容的贴合,由于歌词为旅行者“亚洲之行”的记录,在歌词中出现了很多亚洲的地名,也表现了很多富于异国情调的场景,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需要从音乐元素运用和风格表现的角度展开思考。由于该歌曲在内容表现方面较为丰富,既有旅行者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也有蕴含在歌词之中的客观场景的呈现,所以在演唱过程中,应通过演唱技术手段真实地再现歌曲内容,也需要具备个性化演唱的能力。

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并非单纯地掌握演唱技术就能诠释好一首歌曲,而是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才能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演唱者所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欧吉询:《拉威尔乐队歌曲〈亚西亚〉结构特色分析》,《齐鲁艺苑》,2017年,第12期。

②范丽甍:《印象主义音乐与象征主义文学之关联》,《艺术百家》,2014年,第7期。

③岳睿:《探析拉威尔声乐作品的创作及演唱——以早期创作的〈五首希腊民歌〉为例》,《艺术研究》,2014年,第11期。

④周宝全:《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及其美学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7期。

⑤郑中:《拉威尔创作的泛印象主义风格》,《黄钟》,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覃思颖,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美声与歌剧演唱。

责任编辑:任丽姝

猜你喜欢

拉威尔音乐分析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