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南阳艾生产技术规程
2024-05-02曹宗鹏杨立轩王清华徐笑锋
曹宗鹏 杨立轩 董 鹏 李 民 王清华 徐笑锋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8)
艾草(Artemisia argyi)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产区在我国中东部地区[1]。 其中以南阳为中心的华中地区所产之艾品质好、产量高、药性足而著称于世,“南阳艾”已成为我国公认的道地中药材品种[2]。 近年来,随着世界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南阳为中心的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集散地,艾产品从灸用、药用逐步扩展到食用、建材、家纺、日化等领域,野生艾收贮加工已满足不了标准化生产和市场的需求, 人工种植艾草开始兴起,并逐步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南阳规模化种植艾草已达30 万亩, 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艾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 艾产品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艾生产、加工基地[3-4]。 但是,在艾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些诸如产品质量差异大、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原料生产环节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 不同地域、 不同企业种生产出来的原料品质参差不齐。 为此, 本文作者针对南阳艾开展了多年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了优质南阳艾生产技术规程,为南阳艾标准化种植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
本研究从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采收及包装、贮存、运输等种植过程各环节制定出了如下规程。
1 选地与整地
1.1 选地
艾草适生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中性土壤为佳,肥沃、松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及黏壤土生长良好[5-7]。 为节约土地资源,建议在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选择山坡、丘陵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等地,或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植,以人工捋叶为主。 规模化种植则要选择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 集中连片的地块, 便于机械化管理与收获, 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艾田附近应无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水污染, 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59-2012 的规定。
1.2 整地
艾田选好后要进行深耕,最好在30 cm 以上,耕后耙细。 深耕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和保墒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耕层土下积淀的氮、磷、钾元素。同时,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当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除掉翌年50%以上的杂草。
1.3 开沟做畦(厢)
规模较大、地势不平的田块要开沟做畦(厢),主要作用是排水防涝。 一般8~10 m (视地块情况而定)开1 条沟,沟深20 cm 、上口宽30 cm 左右。 畦(厢)面要求中间高、两边低,高低差≤15 cm,以利于机械作业。
1.4 起垄
适宜土层较浅、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或降雨较少的地区采用,主要作用是旱时能浇水、淹时能排涝。一般垄宽75~80 cm,每垄种2 行艾,也可起成150 cm左右的大垄,每垄种植4 行艾,两垄间沟宽30 cm 左右、深20 cm 左右。
2 品种选择
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长势强、出绒率高、品质好、抗病虫,适用于多种艾制品加工的艾草品种,如南阳艾1 号、南阳艾2 号、南阳艾4 号等南阳艾系列品种, 其他优质专用品种的选择和种植一定要经过引进试种后再行推广。
3 种植技术
艾草种植一般有种子直播、 根茎种植和种苗栽植等3 种方式。 一般来说,种子直播应用较少,一是后代易出现分离, 品种纯度难以保证; 二是当年苗弱、苗期管理难度大、投工多;三是幼苗期长,当年几乎没有产量。 因此艾草种植常采用根茎种植和种苗栽植2 种方式,这2 种方式当年就能达到量产。 前者种植简便、 能用机械替代部分人工, 但纯度难以保证;后者纯度有可靠保证,能够一次全苗种植,减少去杂环节,但栽植时需要人工较多。
3.1 种子直播
每年11 月种子成熟时,在采种田收集长势长相一致的健壮艾株上的种子,晒干、揉搓、扬静后在干燥室内保存, 翌年4 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直播,每亩用种一般为1.0~1.5 kg。 种子直播一般行距25~30 cm、株距20~25 cm,每亩定苗1 万穴左右,每穴2~3 株。 在幼苗长至10~15 cm 时,按设计密度定苗,多余的艾苗可带根移栽别处。
3.2 根茎种植
根茎种植是规模化人工种植的常用方式,适栽时间长,每年10 月至翌年3 月艾草发芽前都可进行。
3.2.1 种苗准备 每年春季艾苗出土后, 要对繁殖田进行去杂,把本品种以外的其他杂株连根拔除。 待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即可挖出艾的地下匍匐茎,随即切成8~10 cm 小段,含土不超过15%,然后用多菌灵1 500 倍液喷雾进行消毒处理后备用。地下茎挖出后存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 d,注意保持湿度、随切随种。
3.2.2 技术要点 根茎种植一般行株距45 cm×20 cm,每亩7 000 穴以上,每穴2 株。 土壤地力较肥的地块宜稀植,按行株距45 cm×30 cm,每亩5 000 株穴左右, 土壤较瘠薄的地块宜密植, 行株距35 cm×20 cm,每亩1 万株左右,每穴2 株,种后应及时浇水造墒。
3.3 种苗栽植
艾草地下匍匐茎发达且萌芽能力强, 一株艾每年一般能从地下萌发出几株至几十株新苗, 可以连根挖出作为种苗使用。
每年4 月中旬以后, 在繁殖田幼苗高20~25 cm时,带根拔出艾苗(地下黄色根茎部分超过5cm 时要剪短),剪去上部5~10 cm 嫩茎,剩余部分按照设定的行、株距进行栽植。种植密度一般按行株距45 cm×20 cm,每亩7 000 穴以上。土壤地力较肥的地块宜稀植,按行株距45 cm×30 cm,每亩5 000 穴左右,土壤较瘠薄的地块宜密植, 行株距35 cm×20 cm, 每亩1 万穴左右。注意挖苗要选雨后或浇水后土壤湿润时进行,栽后2~3 d 若无有效降雨,要浇水保苗。
4 种植深度
种子直播深度一般为0.5 cm 左右,以不露种子为度。 在黏性较大的黄土地或黑土地上,种植深5~8 cm;沙土地或麻骨石地种植艾苗深度以8~10 cm 为宜。
5 机械种植
规模化种植可利用艾草起垄种植专用机械进行栽植,把起垄、施肥、开沟、摆苗(含茎段儿)、封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可有效节约人工成本。 也可采用半机械种植方式进行,拖拉机前面带犁开沟,然后人工顺沟撒根儿或摆苗,接着机械或人工进行封土,完成种植。
6 田间管理
6.1 施肥
6.1.1 施底肥 艾草属于浅根系植物, 地下匍匐茎大部分在15~20 cm 的土层中横向生长。 因此,底肥要在深耕后施入。 具体方法:深耕后先旋耙一遍,然后每亩均匀撒施腐熟的有机肥3~4 m3, 并施入尿素含量>25%的三元复合肥50 kg 左右。 没有施有机肥的,可在施入尿素含量25%以上的三元复合肥50 kg的同时,加施商品有机肥80~100 kg 作底肥。 或者直接选用商品有机无机复混肥50 kg 作底肥,其中有效元素含量指标: 氮磷钾含量>35%, 氨基酸类含量>15%,有机质含量>10%,腐殖酸含量>5%,不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6.1.2 追肥 施足底肥的艾田, 生长当年一般不需要进行追肥,但应在秋季最后一茬儿艾收获后,于两行艾中间每亩撒施有机肥2~3 t 或商品有机肥50 kg,撒后进行中耕或再次封垄。 第2 年开始,每年应在每茬儿艾苗高25~30 cm 时,沿2 行艾苗中间追施尿素5.0~7.5 kg/亩(提苗肥),追肥也可与中耕松土一起进行,先撒肥,后松土,松土深度10 cm。 旱天则在早晚进行叶面喷施,每15 kg 水加1 kg 尿素。
6.2 除草
6.2.1 人工除草 艾苗长出后,田间若有杂草,则在3 月下旬和4 月中旬各人工中耕除1 次,要求中耕均匀,深度≤10 cm,艾草根部杂草需人工拔除。 除掉的杂草,特别是带有草籽的杂草,应及时收集,带出地头堆沤,严禁草籽落入田间。
6.2.2 化学除草 艾田化学除草剂分封闭和杀青2 种类型,封闭型除草剂一般在秋季最后一茬儿艾收获后和春季艾苗出土前使用, 杀青型除草剂多在7-9 月进行。
(1)化学封闭除草:种子直播或种苗移栽田,于10 月中下旬整地做畦(厢)或起垄后,全田及时喷洒乙草胺或二甲戊灵等除草剂进行田间封闭, 每亩用量80~100 mL。 翌年春季气温>9℃时进行第2 次封闭,20 d 以后再行播种或栽苗,田间操作尽量少翻动土壤。 根茎种植田于覆土完成后即可全田喷洒乙草胺或二甲戊灵等除草剂,每亩用量80~100 mL。 翌年开春后,当日平均气温>9℃,艾根茎芽刚刚萌发而未出地面时(及时拨开地表观察),第2 次全田喷洒除草剂封闭,用法和用量与第1 次相同,土壤墒情好,效果更佳,切忌有空白遗漏。
(2)化学杀青除草:艾田杀青除草因适用品种少、技术不好掌握而不常用, 多在7-9 月雨季出现 “草荒”时使用,掌握在前茬艾收获后、下茬儿艾出苗前进行。 多用触杀型除草剂杀灭地上所有植物而不影响艾苗出土,其他时间一般不用。 除草剂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严禁不经技术指导乱用除草剂。 紧邻地块其他农田施用双子叶或菊科除草剂时, 严禁喷溅到艾草上。
6.3 排灌水
艾草喜湿怕淹,较耐干旱,一般不需要浇水,但要做好夏、秋季的排涝工作。 如出现干旱天气,苗高<40 cm 时可进行喷灌,≥40 cm 则应进行漫灌。 起垄种植的,可以顺沟浇水。 大雨后要进行清沟排水,以防积水造成渍害。
6.4 病虫害防治
艾草病虫害发生较轻,一般年份不需要防治。 发生较重年份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治手段, 如加强水肥管理、深翻晾晒、 起垄种植等田间管理措施, 综合利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的规定,并以不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
7 采收
一年中南阳艾的采收在一般分3 次进行。
7.1 采收标准
一般当艾苗长至80~100 cm 时即达到采收标准, 一般在5 月上旬采收第1 茬,7 月中旬采收第2 茬,这段时期是艾的最适生长期,茎秆直立且未萌发侧枝,未开花,挥发油含量最高,药用价值最佳。 9-10 月可采收第3 茬, 但产量和品质比前两茬明显下降,产量仅占全部产量的20%左右。
7.2 采收方式
7.2.1 叶片采收 劳动力丰富的地方, 可以割取地上带有叶片的茎枝,进行茎叶分离,把叶片摊晒在太阳下晒干或低温烘干后打包存放, 茎秆晒干后打粉另作他用。
7.2.2 全株采收 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大的地方,选择晴天进行人工或机械收割, 艾割倒后就地摊开晾晒3~4 d,待艾草含水量<15%时及时进行机械打捆,集中存放。
8 包装、贮存、运输
8.1 包装
艾叶或全棵艾晒干后要进行机械打包, 外层包装材料选用干净麻袋, 并用竹片定型、 铁丝打捆成包。 外包装上必须贴好标签,标签应包括产品名称、质量等级、规格、产地、净含量、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单位。
8.2 贮存
艾打包后,堆垛高度要<5 层,不应重压,防止叶片破碎,影响质量。 室内存放应当阴凉、干燥、避光,有排风设施,以防返潮、霉烂及挥发油走失。 贮藏时要按不同的间隔期测定含水量,如含水量超标,要及时翻垛、拆包重新晾干。 库房要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与养护,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
8.3 运输
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遇阴雨天应严防雨防潮。 运输时应严禁与可能污染其品质的货物混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