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海州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4-05-02王曼芮吴鹏冲许红艳
刘 蓓 王曼芮 吴鹏冲 朱 成 许红艳
(1.连云港市海州区农业农村局 江苏连云港 222023;2.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连云港222241)
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更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要探索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进农业投入品的减量。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不仅能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是推进农药减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连云港市海州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的防治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措施,以农药减量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广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通过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建设,逐渐转变传统“见虫打药、见病喷药”的观念,提升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同时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了生态环境。
1 示范区建设情况
自2017 年以来,以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为抓手,因地制宜的示范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绿色防控与食品安全“双赢”。 截至2022 年,共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5 个,覆盖水稻、桃、葡萄、丝瓜、白菜、茶叶等作物,核心面积901.97 hm2。 加强示范区与园艺标准园、“两品一标”生产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融合,示范主体优选标准化生产程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获得绿色食品称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的共同推动绿色防控的新局面。
2 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快速的防控病虫害, 有效遏制因病虫发生对产量的影响, 但也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1]。 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是减少农药使用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主要是运用物理、化学、生态防治技术及科学安全用药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的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一种集成技术。 在防治过程中,做到科学、安全、精准用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
在水稻上示范应用药剂拌种、杀虫灯、性诱剂诱杀、种植显花植物、科学用药、统防统治等防治措施;在桃树上示范应用清洁田园、杀虫灯、色板、悬挂性迷向丝、科学用药等防治措施;在蔬菜上示范应用覆盖银灰色地膜、杀虫灯、色板、防虫网、性诱剂、科学用药等防治措施;在葡萄上示范应用避雨栽培、杀虫灯、色板、套袋、科学用药等防治措施;在茶叶上示范应用杀虫灯、色板、科学用药等防治措施。 通过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形成了适合本区域的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 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以“种子处理+健身栽培+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科学用药+统防统治”;果蔬绿色防控示范区以“清园控害+综合诱杀+生化调控+科学用药[3]”;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区以“清洁茶园+综合诱杀+生化调控+科学用药”的技术模式。 采取项目支持+主体投入的方式,截止到2022 年,海州区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在53%以上。 同时强化绿色防控与品牌创建相结合, 果蔬绿色防控示范区全部建在获得绿色食品称号的园区, 水稻示范区首选获得绿色食品称号或者正在创建绿色食品的主体。 通过示范引导,让更多的主体参与绿色防控, 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由主体主动参与。
3 取得的成效
3.1 农药使用量下降
近几年,通过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调整农药使用结构、提高绿色防控覆盖率、增加高效植保机械、提升统防统治率等多项措施,全力实施农药减量技术, 化学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效显著。 据统计,海州区农药使用量由2015 年的1 202 t 降至2022 年的905.44 t, 降幅为24.67%。利用部省级资金采购农药发放给农户用于病虫害防控,主要采购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井冈霉素、戊唑·福美双、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甲氧·茚虫威、井冈·噻肤酰胺、甲维·苏云金杆菌、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比例达89.46%。
3.2 农产品品质提升
品牌建设与绿色防控相融合, 培育了一系列绿色防控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截止目前,海州区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 (稻麦) 生产基地2 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9 个,获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55 个, 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66.18%。 主要农作物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3.3 农业生态环境改观
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是农药减量、 生态环境改观。 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不仅降低了化学农药产生的威胁[4],同时建成了畜禽粪污、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 截止到2022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率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以上,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4 病虫害防控方式转变
通过使用杀虫灯、色板(黄板、蓝板、友好型色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产品,引导农民由见虫治虫转变为治虫不见虫;通过种子处理,引导农民由不治病害逐步转变为预防为主; 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出现,引导农民由病虫害自防转变为专业组织防治;随着无人机、高效植保机械的应用,引导农民由传统防治转变为高效防治。
4 存在的问题
4.1 农户认识欠缺
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 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弱群体,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弱,且观念陈旧。 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经验,不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选择药剂和开展适期防治, 且从众现象严重。 二是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掌握不佳,无法应用绿色防控措施进行病虫害预防和防控。
4.2 投入成本过高
绿色防控是一项综合防治技术, 需要投入较高的物资成本, 相对于全程使用化学农药成本明显提高。 一是杀虫灯、性诱剂、病虫监测设备等防控产品的应用、保养与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前期投入较高,大多数种植户难以承受。 二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高额的土地流转费用和产品优质不优价,导致种植户不愿投入。 目前,推动绿色防控工作全部依靠项目扶持, 主要通过政府采购绿色防控产品免费发放给示范区主体用于病虫害防控, 使用效果得到了认同,但农户很少主动开展绿色防控,购买和使用绿色防控产品的积极性偏低。
4.3 技术力量薄弱
绿色防控技术涉及学科多、作物种类多、技术要求多。 目前,基层农技队伍处于专业技术人员少、知识老化、任务重等状态,他们的技术水平与绿色防控技术要求脱节,致使技术指导能力不强,制约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4.4 绿色防控技术使用不当
相对于普通的化学防治措施, 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要求相对较高, 如果不掌握技术就难以发挥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甚至在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色板诱杀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色板需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调整距离作物的高度才能发挥更好的诱虫效果,但在实际使用中,为了节省劳力,农户直接将色板悬挂高度固定, 而不适时调节色板高度,从而影响色板的诱杀效果。 另外,色板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色板诱满害虫后便被丢弃,无形中增加了成本,阻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二是杀虫灯是要根据不同季节的诱虫量及时清理,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及时清理残虫影响了使用效果。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宣传与示范引导
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媒体平台, 广泛开展绿色防控、科学用药的宣传和普及推广力度,使绿色防控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建设示范区,展示绿色防控技术在防治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宣传、 培训和示范,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经营主体,自主选择适用的绿色防控措施如防草布、色板、生物农药等,从而带动全区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的开展。
5.2 加强植保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植保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基层植保实用人才队伍, 县区级植保机构原则上每亩作物配备不少于1 名植保专业人员, 逐步建立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5]。 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参与度,探索开展病虫测报调查、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购买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种植户和服务组织三方共赢机制,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到位、服务组织盈利和农民增收的统一。
5.3 优化集成技术体系
技术优化和集成的核心力量是科研院所的支持[6]。 充分利用江苏省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和产业体系优势,结合海州区作物布局及优势产业,探索各类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 同时在接受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园区示范,形成因地制宜、经济、操作简便的技术模式,便于在实际中应用。
5.4 组建专业化的绿色防控团队
绿色防控不同于一般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控操作简单[6],见虫治虫、见病治病,而绿色防控往往涉及多学科,需要多专业的知识支撑,必须加快培育全学科植保人员。 通过专业化的绿色防控团队的系统指导,可以很好地掌握技术,并结合主体需求开展多方式的病虫害防控,形成“政府部门+防治组织+农户”[2]的绿色防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