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农业科研人才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2024-05-02戴永红熊秀红段正赢董斌科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戴永红 熊秀红 段正赢 董斌科 吴 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64)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农业科研人才支撑,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库,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实践者和“智囊”。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与创新[2]。 加强青年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农业科研人才成长的机遇

1.1 乡村振兴为青年农业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而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科研人才。 乡村振兴不仅包括种植与养殖,还包括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及乡村农旅融合等,涉及农业农村的诸多方面,领域宽、范围广,需要大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 建功立业的大舞台[3]。

1.2 乡村振兴为青年农业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才振兴, 农业科研人才成长需要有创新的“土壤”。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配套产业链上关联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市场主体已成为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创新的孵化器。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既能在熟悉的领域“生根”“发芽”“开花”,也能够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为系统深入地开展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1.3 乡村振兴为青年农业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宝贵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要的战略, 在实施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助农政策, 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乡村发展中,会催生大量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科技创新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伴随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成长,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 另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会加快科研成果在农业农村的推广应用, 为科研成果转化起到催化助推的关键作用。

2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青年农业科研人才的使命

对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来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个人成长机遇,更需要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有些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 农业科技必须自强自立,要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要在农业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种子“芯片”)、农机装备制造、信息化技术等“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4]。 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聚焦“国之大者”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是新一代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要完成这些使命,青年农业科研人员要在苦练兴农本领、 提升综合素质和厚植爱农情怀上下功夫。

2.1 服务乡村振兴要有过硬的科研与实践本领

农业科研单位担负着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 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大多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研究积累较为充分, 但对产业了解的较少,实践技能掌握相对欠缺。 进入农业科研单位工作后,面临着科研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科研环境的适应,不仅要在实验室做科研,还要更多地做田间试验和开展成果转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实践本领都是不可或缺的。

2.2 服务乡村振兴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青年农业科研人员从知识结构上看,不仅要专,而且要广。 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服务农业企业和农户,面临的技术需求往往不是单方面,而是多元化、综合性的。 不仅要熟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且对其他相关领域也要了解。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农业企业、农民沟通交流的能力。

2.3 服务乡村振兴要有炽热的“三农”情怀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三农”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工作环境艰苦,如果没有炽热的农业情怀,难以形成对农业科研的持久动力。 当前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奖励成果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有的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产不出的情况下感到迷茫, 甚至出现 “躺平”现象。 因此,青年农业科研人才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三农”情怀,明确作为一名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担当。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农业科研人才成长路径的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青年农业科研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但农业科研领域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人才成长也有其内在规律。 为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形势, 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3.1 深入基层, 聚焦产业瓶颈问题, 明确科研发展方向

农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做好农业科研的前提是了解农业农村的实际。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青年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功底, 能够撰写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不仅需要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做科研,更需要成果的落地。 农业科研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产业问题, 科研工作启动前需要找出本专业领域的产业问题有哪些, 哪些问题是瓶颈问题或紧迫问题,这些问题是“必答题”,需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才能找到。 科研方向选题不准,往往是因为对产业了解不深、对产业问题把握不够。 科研问题找准了,科研获得的成果也更容易实现产业化应用。

3.2 紧跟前沿, 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良好国际视野

乡村振兴不是闭门造车,也需要国际视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及农业农村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进入21 世纪,我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作为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了解和把握国际相关学科最新前沿至关重要, 如果对国外相关领域了解甚少,会使科研工作陷入盲目和被动。

3.3 找准优势, 不断寻求突破, 形成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目前农业科研分工越来越细, 科研上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需要找到和发挥自己学科专长,扬长补短,将专业特长发挥到极致。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要做专家,不做“杂家”,科研方向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个领域坚持深耕,久久为攻,才能做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

3.4 继往开来,多向专家学习,做好科研承上启下

农业科研周期很长,短则数年、十年,长则几十年,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一代接一代的“接力棒”式科研,难以获得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成果。 青年农业科研人员要明确自己肩上的使命与担当,努力向老专家学习,用好用足团队已有的科研资源,站在“巨人肩膀”上做科研,把好的科研团队和科研精神传承下去。

3.5 扎根基层,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科研成果的研发最终需要产业化应用,不仅要把成果写在纸上,更要把成果写在田间地头。 因此,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社联合,整合和发挥各方力量,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 同时,通过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技术需求,让科研工作“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实现 “产业问题提出—科研创新解决—新的产业问题提出—再次科研创新解决”的螺旋式科研升级。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青年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青年农业科研人才的成长, 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青年科研人才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着手,在“人才引育”的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

4.1 探索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人才振兴。 为避免青年农业科研人才流失, 农业科研单位要在人才待遇提升和人才个人成长上出台激励机制,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近年来,农业科研单位设立青年人才专项资助,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推动了农业科研事业的稳步发展。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1+3+9”人才发展体系,即出台一套培养办法(《关于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3 项人才称号(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9 项人才培养计划(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特聘研究员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出国访学计划、 博士后引才计划、 在职学历提升计划、新进博士资助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通过顶层设计,做到既有团队“领军人才”,又有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人才成长梯队,打通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通道。 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建立与青年科研人员成果与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 在待遇上激励青年优秀人才[6]。

4.2 培养科研团队传承机制

科研工作,贵在传承。 科研团队是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土壤”,要强化科研团队负责人作用,科研团队负责人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绘制青年农业科研人才成长路径图, 科研单位要把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作为团队负责人的重要考核指标。 另外,科研工作是“兵团作战”,强调分工与协作,要发挥科研团队负责人顶层设计作用, 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做到科研有分工、有协作、有传承。

4.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吸收、 借鉴一切先进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 农业科研单位应创造机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深造和短期学术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设立出国访学计划专项,每年资助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 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打通国际视野, 对于提升科研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4.4 形成“蹲点”服务基层机制

乡村振兴对青年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新进青年科研人员“蹲点”机制,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到基层锻炼,加深他们对“三农”的了解,把 “蹲点” 作为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第一堂必修课。 青年科研人员入职之后,应多到基层了解农情、民情,通过参加博士服务团、“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等形式,强化科研人员与基层的联系,为服务乡村振兴奠定基础[7]。

4.5 优化成果转化分配机制

尽管我国农业科研成就有目共睹, 但科研成果转化难、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要充分发挥利益调节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关注和重视成果转化,这样有利于科研成果更多地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鼓励青年农业科研人员为农业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开展“紧密型”院企对接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在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更多地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

4.6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英雄不问出处, 要 “不拘一格降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破“三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对农业科研人员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方面进行分类评价[8]。 对从事成果转化和服务产业的科研人员,单列一套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考核指标, 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让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学有所用,用其所长,促进了科研工作与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 让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研成果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