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效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4-05-02冯咏芳王银均姜如存
冯咏芳 王银均 姜如存
(东台市东台镇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东台 22420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利用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大豆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1],可以在耕地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且多收一茬豆的栽培目标, 具有重要且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近2 年来东台市按照江苏省统一部署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实践, 并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推广任务, 现对生产中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期望对同类地区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1 推广应用现状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盐城市最南端, 北纬32°33′~32°57′、东经120°07′~120°53′,处于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
全市农业生产田总面积203 万亩, 常年种植玉米2 万亩,产量500 kg/亩,种植大豆19.8 万亩,产量175 kg/亩。 2022 年在对传统的大豆玉米间套模式进行创新提高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3 万亩,2023 年达5.98 万亩。全市建成了2 个万亩片生产区、4 个千亩片示范带、10 个百亩片攻关方。种植模式有“2+2”(即2 行玉米+2 行大豆)的小农户精耕细作型、“2+4”(即2 行玉米+4 行大豆)的高光效利用型及规模种植大户“4+4”(即4 行玉米+4 行大豆)的高机械化作业型。 生产上主要以“2+4”种植模式为主。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播种机具不匹配,玉米种植密度严重偏低
以采用“2+4”模式种植的10 块田为例,由于播种机具改造调试不合理,部分田块出苗不够整齐且有缺苗断垄现象。 组合偏大,玉米平均行距2.02 m、平均株距0.24 m 左右、平均密度1 376 株/亩;大豆平均行距0.97 m、平均株距0.086 m、平均密度7 396 株/亩。对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要求, 大豆已基本达到纯作密度的70%, 但玉米与纯作4 000 株/亩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导致产量不理想。
2.2 除草效果不佳,与作物争光争肥
部分田块由于出苗不整齐、缺苗严重,前期苗前封闭除草效果不佳,苗期又没能抓住最佳防除适期,杂草发生时期相对较长,需要多次除草,导致田间杂草滋生严重,影响大豆玉米正常生长。
2.3 追肥方式不当,造成大豆生长失调
玉米生育中后期, 由于生长茂盛, 植株高大,给追肥带来困难, 部分农户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选择在雨前直接(叶面)撒施尿素, 造成串肥, 导致大豆旺长, 使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 贪青不结荚果。
2.4 不利的气候因素,导致产量水平不稳
夏季大豆玉米生产会遭受6 月的梅雨、7-8 月的高温、旱涝交潜及台风,甚至后期的低温等不利的气候因素,造成大豆玉米田间渍害、高温杀雄、后期倒伏等问题, 增加大豆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危险并影响灌浆结实,调查10 块田实产发现,玉米平均亩产只有260~300 kg、大豆平均亩产130~140 kg,整体产量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发展策略
3.1 精选优良品种,提高播种质量
3.1.1 品种选择 玉米选用株型紧凑、熟期适中、耐密抗倒、适宜机收的稳产高产品种。 建议选用当地推广的禧玉115、苏玉42、黄金粮MY73、嘉禧100、蠡玉31 等耐高温、抗锈病的品种。
大豆品种选用耐荫、抗倒、耐密、熟期适宜、宜机收、高产的品种。 推荐选用安豆203、郓豆1 号、嘉豆2 号、菏豆33、华豆36、皖豆15、徐豆18、南农39 等在本地种植耐高温、耐干旱、结实性好等表现突出的品种[2]。
3.1.2 种子处理 首先筛查带菌种子, 可利用人工或色选机剔除病粒、虫粒、瘪粒和杂质,并进行播前晒种, 提高健康种子的纯度。 其次是选用种衣剂拌种。 药剂选择:选用针对卵菌与真菌两类致病菌的复配悬浮种衣剂,防治卵菌(疫霉根腐病、猝倒病等)宜选用含有精甲霜灵等有效成分的农药制剂;防治真菌(镰孢根腐病、立枯病等)宜选用含有咯菌腈等有效成分的农药制剂;兼防地下害虫和苗期虫害,宜添加噻虫嗪等有效成分。 注意大豆种衣剂应选择兼防卵菌与真菌的复配药剂,无需额外加水稀释直接拌种。
3.1.3 大田准备 秋播秋栽前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组合要求设计好麦(油)畈面宽度,高标准开好田间一套沟, 为下茬复合种植时机械在田间行走引导方向;麦(油)收后坚持深翻整地,可破除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同时疏通好“三沟”,实现沟系畅通、能灌能排。
3.1.4 适期播种 现以大面积推广的“2+4”(2 行玉米带+4 行大豆带)带状间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麦收后夏玉米、夏大豆掌握适期同播,播种时间为6 月15-25 日,要优先选用复合种植专用一体化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要求。 播前严格按照扩间增光、 缩株保密的要求调试播种档位、 播深和施肥量,玉米行距40 cm、穴距10~12 cm,每穴播1 粒,大豆行距30 cm、穴距9~10 cm,每穴播1~2 粒,使密度玉米在4 000 株/亩以上、大豆在8 000 株/亩;大豆玉米间距为70 cm,增加低位大豆的光照量。 玉米播深4~5 cm、 大豆3~4 cm。 按照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原则上玉米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5 kg、 大豆全生育期亩施纯氮3 kg。 玉米基肥选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 同时亩施硫酸锌1 kg; 大豆基肥选用低氮型配方肥, 同时每亩加施10~15 kg 过磷酸钙。 种肥间距10~15 cm。 实现玉米小株距密植和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相同。
3.2 田间管理
3.2.1 机械化学除草 实施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定向茎叶处理为辅的杂草防除策略。 优先选用大豆、玉米能同时喷施的除草剂。 播种后2 d 内选择晴天无风时段进行苗前封闭除草, 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封闭除草;单、双子叶杂草混合为害的田块,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 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 在苗期封闭除草效果不佳时, 可在玉米3~5 叶期、 大豆3~5 复叶期、杂草2~5 叶期进行茎叶处理。 玉米带可选用噻吩磺隆+灭草松等定向喷雾; 大豆带可选用精喹禾灵+灭草松等定向喷雾。 除草作业采用分带式喷杆喷雾机,玉米和大豆带间设置隔离装置,防止药液漂移造成药害。
3.2.2 水肥一体管控 针对大豆、 玉米作物的需肥特点,做到保证玉米的需氮量,减少大豆的施氮量,减少田间串肥造成大豆的肥害, 同时考虑到玉米生长中后期对水分需求量高、生长茂盛密度大、追肥困难等问题,推荐在玉米行间铺设滴灌软管,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施肥,可适当凋减化肥用量20%~30%,促进肥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好穗肥(以氮肥为主,占全生育期比例在40%~60%为宜)。
3.2.3 科学防治病虫害 玉米病害主要有茎腐病、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褐斑病等;玉米虫害主要有蚜虫、玉米蓟马、地老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黏虫、玉米螟等。 大豆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斑病、锈病、叶斑病、病毒病等;大豆虫害主要有蚜虫、食心虫、玉米螟、豆荚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叶螨等[3]。
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原则,根据病虫预测或发生情况, 针对发生时期一致且玉米大豆的共有病虫害可采用广谱生防菌剂、 农用抗生素、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结合农药增效剂,对多种病虫害进行统一防治, 达到一次施药兼防多种病虫害的目标。 针对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黏虫、蚜虫、叶螨等害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乙螨唑等杀虫杀螨剂在低龄幼虫期或幼螨期喷雾防治;针对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南方锈病、大豆锈病、叶斑病等病害,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喷雾防治。
3.2.4 适时精准化控 对旺长田块, 掌握玉米在拔节期(7~9 片展开叶)、大豆在分枝期和初花期,叶面喷施专用玉米大豆化控剂(玉米可施用康普6 号,大豆可施用施豆宝),以增加茎粗,缩短节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倒伏能力,构建健康高产群体。
3.2.5 综合施策防灾 对高温、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可提前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氨基酸等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提高植株抵御高温热害的能力;及时清沟理墒,疏通沟系,做到能灌能排, 在遭遇暴雨时要能及时排尽田间积水; 对于大风、台风过后,玉米在生长前、中期倒伏的可让其自行直立,后期倒伏要视严重程度,采取必要的人工扶理。 尽量减轻因玉米倒伏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3.3 适时采收
根据大豆玉米生育进程, 当大豆茎秆变成褐色、 叶片全部脱落、 叶柄基本脱尽、 豆荚和豆粒呈现品种固有颜色、 籽粒归圆、 摇动豆荚有响声时,应立即抢晴天选择专用收获机进行收获, 要防止雨水致使大豆变质和霉烂; 玉米则在植株茎叶变黄或蜡熟期, 果穗苞叶枯白、 籽粒变硬、 乳线消失、 黑层出现时收获。
4 结语
遵照减量、协同、高效与环保的要求[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效栽培技术,实施“七分种、三分管”,要提高大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播种质量的高低是关键。 播前一定要精选品种并做好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 播种时要优先选用复合种植专用一体化播种施肥机, 以提高播种出苗质量。 除草剂的选择,要优先选用可同时应用在大豆玉米上的除草剂,掌握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茎叶处理为辅的原则,杂草防除要治早、治小。 田间管理措施应进行“套餐式”作业, 大豆玉米病虫害防治要尽可能与喷施叶面肥及化控相结合,实施一喷多防,一喷多促。 同时采取水肥一体化,以简化田间作业次数,节省用工成本,达到节本增效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