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研究
2024-05-02陈玉伟
陈玉伟
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实验地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又是教师职业生命和业务素养的栖息地。随着启东市教育局倡导课堂高地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一线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减负提质群策群力,全面推进“三段·四模块”课堂教学和“启润课堂”范式的有效落实。因此,为了探讨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模式,笔者参与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高地建设”课题项目研究,目前初见成效。
一、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兴趣是求知者获取新知识的原动力。高中生只有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感悟其中优美的文字、独具匠心的构思和鲜明的主旨。因此,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边城》(选段,部编版教材,以下案例版本同)一文的教学目标:(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感悟其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2)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领悟小说主旨。(3)通过世外桃源般生活图景的鉴赏,感悟作者高超的创作素养,树立爱生活、爱社会、爱祖国的远大理想。笔者在执教这部小说时,通过预设如下三个板块,达成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第一板块以时间、地点为切入口,把握作品节选部分的大体内容;第二板块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围绕“边城的哪些地方最有吸引力”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品读,并感悟人情美、人性美、风物美的有机统一;第三板块以赏析翠翠的人物形象为载体,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与鉴赏水平,并从心灵深处感受小说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二、紧密结合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最近几年,在江苏省语文高考中,《红楼梦》出现频率较高。为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明确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全方位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和各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坚持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不仅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前后章节的关联性,而且从换位思考的角度了解主要人物性格的变化与发展历程。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交流总结《红楼梦》这部巨著的细节描写与诗词鉴赏时,先直接展示作品反复出现的关于“鸳鸯”的细节描述,然后要求学生讨论:“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还是一种偶然现象?”顿时,教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些学生认为“鸳鸯”不仅反映了爱情中的互敬互爱,也体现了一定的叛逆性,从而感知曹雪芹细节描写的独到之处。然后,针对部分学生面对比较难懂的诗词放弃阅读的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出现类似现象,以免不能真正完整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因此,学生既要关注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又要加强对相应诗词的阅读与理解,从而全方位把握作品的主旨和艺术特色,同步提升阅读鉴赏水平。
三、秉承以生为本原则,帮助学生感悟作品主旨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所在,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采取“注入式”教学方法,应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系统化的预设与合理点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未雨绸缪,精心备课,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适当取舍部分内容,才能让学生围绕重要的知识点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深层次揣摩作者的情感体验与创作意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鸿门宴》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节曲折的分析任务,笔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两部作品的主要片段,并通过回顾“项羽起兵”“项羽乌江自刎”等历史场景,深刻认识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情节布局的合理性与艺术性。
四、加强文言文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知识点归纳与延伸的角度入手,让他们在反复阅读中丰富词汇与积累佳句。2016年以来,“命题在课外,功夫在课内”是江苏省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要形式,映入学生眼帘的文言文试题虽然比较陌生,但考查的知识点源自学过的文本之中。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务必立足课本,以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为出发点,灵活选择典型性文言文材料,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保驾护航。
例如:当学生基本掌握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后,笔者引导他们延伸到《王冕僧寺夜读》一文的课外阅读中去,让他们在横向比较两篇文言文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两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水平,发展其创新思维与迁移能力。
五、充分发挥想象优势,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让求知者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具有三大优势:
(一)想象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力的原动力
文学作品属于语言的艺术,并不像雕塑、舞蹈、绘画和音乐等一样,以直接方式刺激欣赏者的感官,而是给予阅读者语言符号。高中生品鉴文献作品时,主要通过语言符号的阅读与分析完成学习任务。
(二)想象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想象的本质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与加工构建新形象的特殊性思维操作活动,相对于联想而言,想象活动方式具有立体化与多维化的特征,活动的空间是开放、无限的,活动的结果常常超越现实。
(三)想象是徘徊于文学殿堂的引路人
语文教学活动以文学语言为凭借,用文学形象感染学生,即拥有感染性与形象性的特点。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可见,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化的认字、解词、连句、分段过程,而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知识的星空之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途径,大力发挥想象的优势与作用:
1.点拨法:即点化与拨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出发,瞄准作品中的“不确定点”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想象过程中学有所获。
例如:笔者在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积极引导学生從情节入手,缜密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要求学生灵活把握各种人物的待人处事方式。该文的主要人物是金氏、郑屠,主要事件是护人、打人。无论是细节描写中金氏的怜悯,还是轮廓描述中郑屠的嫉妒,学生只有通过阅读与想象,才能感悟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与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2.影视法:影视是动态化的艺术再现,集音乐与雕塑、绘画与戏剧、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描写于一体,塑造了生动活泼的典型化艺术形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课前耐心细致地剪辑相应的影视画面,制作课件,以在课堂上营造声情并茂的情境,共同打造师生互动合作与质疑创新的平台。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人民纪念碑》中的“浮雕”画面时,就直接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其严密的空间顺序:一是全景画面:雄伟、庄严的英雄纪念碑;二是局部画面:汉白玉栏杆与纪念碑台阶;三是特写画面:“虎门销烟”“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四是定格画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作品的空间顺序,并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增强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六、结束语
作品阅读多渠道,因材施教道深奥,新课教学放光芒,高地建设效率高。但愿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与“双减”文件精神,系统化总结过去的经验或教训,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