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视域下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2024-05-02

学习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劳动马克思主义

袁 雷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调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从根本上看,人才培养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完成,而开展劳动教育是从事劳动实践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劳动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揭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才培养成长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遵循。

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劳动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和管用,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来检验;劳动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也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劳动教育主要是引导人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知道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作用,科学理解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克服阶级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产阶级教育时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显然,资产阶级教育从根本上是由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决定的,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为社会利益服务的真正人才。对此,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只有通过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劳动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可见,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整个世界,也包括人自身。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人才是劳动者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人群,要在实践中培养和检验,而开展劳动实践也是人才服务社会的根本手段。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然,人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培养造就的,必须适应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人们要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身所掌握的才能,不断培养锻炼自身的能力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实践。实践不仅可以使得人们头脑中的想法转变为现实,并且能够检验人们的思想是否正确,进而使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恩格斯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只有社会共同经营和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培养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人才。

劳动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保障作用。人才不是自动生成的,必须依靠教育,而好的教育必须依靠相应的环境。在劳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劳动环境,劳动环境也培养造就人,是人才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可见,环境在对人发挥影响的同时,人也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利用和改造环境,使环境为人所用,进而推动人自身的改变。从根本上看,人和劳动环境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人才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能改造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造就真正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人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环境。对此,恩格斯指出,“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政治家的最好的原料”。由于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因此,工人阶级的解放不仅需要律师,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等人才,而且能够创造出这些人才出来。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并结合中国实际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这次,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深刻揭示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性质,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彰显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劳动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可以起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作用,进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实践看作是人才培养造就的最根本的方式,还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看作是一门科学,强调有其内在规律性,并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看作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和使用人才成长的规律,必须通过劳动实践。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展开。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和创新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到了生产实践中不仅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且被实践证明过时了,无法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造成了“学而无用、用非所学”的情形。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和成长必须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存在“两张皮”现象。这里的实践不单是一般的实践,更是指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合力作用。

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保障作用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培养人才,首先必须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相应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才能有利于人才心无旁骛地从事创造性劳动。由于人才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本身就存在很多风险和挑战,为此,必须“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这也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规律。同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人才的养成必须依靠教育。为此,“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要充分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还强调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靠优美的环境留住人才,将“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创造环境和环境培养人才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其的坚持、创新和发展,深刻揭示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必由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全社会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使得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良好氛围,才能培养成千上万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此基础上,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各门课程之中,还要贯穿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中的合力作用。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创造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实践平台。人才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充分发掘出来。离开实践,我们就无法检验人们头脑中所学的知识和自身想法正确与否,进而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犯教条主义错误和经验主义错误。为此,必须创造条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针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实行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舞台,还要将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同时,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和实践导向,紧密围绕实践需求展开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只有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我们才能培养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

打造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人才本身视为软环境的关键要素,还将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看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全面论述了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制度机制方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在政策环境方面,要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就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供了制度机制和政策保障。在工作生活环境方面,针对许多青年人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重视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一定意义上也是人才的工作环境,因此,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尤其是广大乡村更要用宜居田园的优美环境留住人。

猜你喜欢

总书记劳动马克思主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