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2024-05-02张春珍
张春珍
(安阳学院,河南原阳 45350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报告既总结过去历史功绩,又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阐释了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党如何做到让人民幸福呢?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虽不尽相同,但仍有共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局,洞察人民生活需求,为实现人民幸福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人民的幸福与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幸福是需要靠党和人民团结协作、持续奋斗才能实现的。实现人民幸福就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奠定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是让人民安心的物质保障。经过长期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位。这一系列成就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文明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习近平“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精髓、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对人民的深切情怀。经济水平虽然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因素,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小康社会的建设由最初注重经济发展到如今更加关注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生态环境和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得到不断满足。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逐步递增,生活也越来越安心。为人民谋幸福需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使“民生三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可持续。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国精神,为建设现代文明、提升人民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3]社会主义文化不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借鉴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进民族凝聚力,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在积极状态的鼓舞下,自我肯定、自我激励,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调动起全部聪明才智为未来不懈奋斗。坚定的文化自信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是国家和民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人们精神上的自信是推动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内在因素决定外在因素,影响着行动的积极程度与努力程度。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方面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每个公民需要从内心深处提升对国家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撑。
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营造人民幸福的生态环境
人民幸福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好的生活环境能够让人民幸福舒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4]人民幸福除了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调动起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逐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注重生产的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助推生态环境的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中国环境的持续向好。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当协调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实现。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为人民幸福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健全平等自由的民主制度,筑牢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平等自由的民主制度为人民的幸福提供了政治保障,让人民安心、宽心。党的二十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区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我国的民主协商制度的不断巩固使得各个党派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人民群众拥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权利自由,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成为真正意义上国家的主人。民主制度的健全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助于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平等自由的民主制度是中国人民的追求,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也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政治前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主制度的完善、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幸福美好。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彰显出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开放的系统思维、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突出的时代精神,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拓展了中国梦的价值内涵,是新时代党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