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2024-04-30鲍青青唐凡茗
鲍青青,唐凡茗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桂林,541006;2.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3.桂林旅游学院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6)
一、引言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
党建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是当前高校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旨在通过构建“党建+课程思政”协同培养模式,发现党建和课程思政之间的相互融合之处,充分发挥党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助推作用。[4]运用该模式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思政育人平台,以巩固高校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同时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高育人效果。因此,本文探讨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及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剖析桂林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过程,为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经验启示。
二、必要性
课程思政旨在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有机融合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性思政目的。[5]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高校探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能有效提高育人质量。[6]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跨界协同育人模式具有促进德育、增强教师德育意识和优化高校治理结构的价值,共同实现“三全育人”的作用,其本质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解决课程教学中德育“失位”现象。[7-8]
(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把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向。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9],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天然契合: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构建方向,为课程思政注入丰富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拓展党建工作的载体,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提高党建成效。这两者相互支持、相辅相成,能够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二)两者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课程思政强调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需要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各专业的育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与提炼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挖掘党建工作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声音和中国力量等诸多思政素材,并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语境和实践教学过程,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此外,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的主体,在保持党同高校师生密切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体。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利于形成育人新格局。
三、问题
(一)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力度不够
高校管理者、专任教师、辅导员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但由于各参与主体的工作性质与工作任务的不同,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对党建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各有不同,导致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力度不够。高校党政部门主抓学校的党建工作,但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设计与统一布局方面把控不足。专任教师是各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落实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问题。[10]加上各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各有千秋,不同学科和专业都有各自特色,导致价值引领课程建设的作用不够明显。
(二)“党建+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不充分
长期以来,高校的党建与专业建设有不同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相互融通的经验。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同时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1]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探索时间短,经验不足,部分教师还找不到党建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点,无法把握两者融合的度。[11]这就导致党建与专业建设的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四、实践探索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于2019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我校在强化党建引领一流本科专业教育的思路下,多年来探索“党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党建与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仅有酒店管理1个本科专业)获首批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2个教研室党支部获得广西高校样板支部。酒店管理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广西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及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
(一)“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探索
1.确立了职业“理想—道德—思维—能力”的思政教学目标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建设目标第五点“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者为目标,提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能力为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多个角度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2.提出了田野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育人的教学方法
习近平对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期望。[12]我校地处世界旅游名城桂林,桂林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发展旅游的城市,辖区内有世界地球村之称的阳朔、有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地的龙胜、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全州等,各类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田野党建与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为此,我校提出了通过田野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让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区域住宿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现状,总结住宿业及泛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一是教学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如表1所示,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要出现在课堂上,还要做好第一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的联动。我校聚焦第一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同时,依托青马班和酒店文化节等各平台,做好与第二课堂的联动,结合专业实际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在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实用美学和认知实习等课程中利用“酒管大讲堂”,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参加论坛讲座,丰富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另外,还需注重与企业协同育人,加强对定岗实习生的合作培养。
表1 教学过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二是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酒店运营管理课程群和酒店战略管理课程群,其中运营管理课程群包括酒店运营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和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战略管理课程群包括酒店收益管理、酒店品牌、酒店资产管理和酒店战略管理等课程。酒店运营管理课程群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例如,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围绕行业发展史、职业操守和行业精神等深挖育人资源,形成了“四个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等课程思政目标,挖掘二十多个思政元素,提出“树立严谨细致、遵纪守法、文化自信、生态平衡、双赢思维的职业道德观;树立宾客至上、不卑不亢、爱岗敬业、诚信待客的职业态度”。酒店战略管理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例如,酒店战略管理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中国国情、社会责任感、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元素融入课程,科学地考核企业战略课程,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总之,我校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实现了酒店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田野党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思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田野党建锤炼师资队伍,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田野党建提升学生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1.构建了“四立足、四实现、四突出”的党建工作机制
“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旨在促进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党建与业务融合融通。我校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业务工作抓党建,以促进“党建+业务”的双融通、双促进为工作目标,探索形成了“四立足、四实现、四突出”的党建工作机制: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初心使命,突出思想引领作用;立足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突出党的核心作用;立足应用型教育,实现师生全面发展,突出教育引导作用;立足团队品牌建设,实现地方旅游发展,突出示范带动作用。
2.丰富了“党建+”的工作形式
为打破传统党建单一学习的形式,我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为党建活动搭建新型的载体,真正发挥“党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党建带团建工作模式,即党建融入课程建设及党建促双创。
共青团干部是党的后备力量。我校提出的党建带团建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青马班等平台,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基础教研室党支部教师带领30余名青马班成员赴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旅游田野课堂调研活动。调研前,党支部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田野课堂调研的实践操作培训;调研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游客做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形成调研报告。在合作的田野课堂中,师生共同接受思想的洗礼,进一步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同时,开展“党建+课程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的案例。我校教研室党支部与阳朔民宿协会党支部、资源县瓜里乡金江村党支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党总支部和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竹壮寨村委会建立了合作协议,以服务桂林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通过田野党建的工作方式,深入各乡村民宿点开展乡村民宿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及社会服务等活动,让教师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用理论知识解决本土的实践问题。
此外,开展“党建+双创”服务,为“双创”教育提升影响力。我校每位教师党员都积极参与“双创”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精准辅导,重点在学生竞赛辅导、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服务。例如,与学生策划首届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模拟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带领学生前往三江和毛泽东故居开展红色田野课堂调研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党建+课程思政”组织保障机制的保障
我校酒店管理学院由党总支与院长带头,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教师党员的带动作用,搭建学习平台,加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构建“党建+课程思政”组织机构,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实施。
1.组织机构的设置
我校酒店管理学院形成了党组织、行政机构与教学机构三个部门共管“党建+课程思政”的格局。党支部下设3个教工党支部,行政机构下设学院办公室,教学机构下设3个教研室及1个教学管理科,明确了以党建促业务的发展思路。第二层级突出教研室党支部与教研室合二为一的组织结构,3个教工党支部依托酒店基础教研室、酒店运营管理教研室和酒店新业态教研室,明确将“党建+课程思政”作为重点的融合方向。另外,我校酒店管理学院推行双带头人制度,党支部书记同时担任教研室主任,是党建与业务的双带头人,有效促进了党建与业务的有效融合。
三部门共管格局、党支部与教研室合二为一的组织结构及双带头人制度加强了党群、教学与行政的联系,减少了由工作性质与工作任务引起的工作摩擦和冲突,为党建促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教师团队的建设
基于教研室党支部与教研室合二为一的工作结构,我校酒店管理学院教研室党支部成立了酒店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酒店运营管理课程思政团队及酒店新业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师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研团队。教研团队由各支部书记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集体备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商议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运用,观摩课堂教学,评议课程思政效果等,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同时,我校酒店管理学院注重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强国的知识竞赛及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还通过课程思政授课大赛、课程思政项目及课程的申报,锻炼和检验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水平。
五、结语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成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以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为例,重视结合专业与课程的特点,从“党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及组织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证明,“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高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学校各主体的紧密合作能更好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党建不仅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方向,而且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成为党建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创新党建形式。党政教共管的组织机构与有理论意识的教师团队为“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