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耦合:文旅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双螺旋模型的多案例分析
2024-04-30黄建红甘思源吕夏蒙
黄建红,甘思源,吕夏蒙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0 引言
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到2022 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已然成为时代主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1]提出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是两个极具关联性的系统,在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占据重要地位[2]。但是在文旅融合钥匙开启乡村发展的大门之际,乡村文化开发面临过度商业化、乡村空间失序化[3]、乡村自然生态破坏的争议不断,如今如何利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适宜匹配成为发展难题。乡村文旅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开发,保护与规划的平衡,激发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1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3 个方面:第一,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作用关系研究,主要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价值耦合[2]、政策耦合[3]、目标耦合[4]进行拓展研究;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有天然契合度,即乡村文化复兴与乡村文化振兴不谋而合,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与产业振兴目标耦合,乡村治理文化重塑与组织振兴相互耦合,乡村农耕文脉觉醒与生态振兴目标耦合。乡村文旅以各类资源融合为基础,通过产业聚合、联动、渗透、带动组织创新等方式,将外来资源和本土资源跨界融合,优化配置调整乡村供给侧结构,完善多方利益机制,形成和而不同的共赢发展。乡村振兴的价值是以乡村各个方面振兴实现城乡共赢局面,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扩大乡村民生保障,赓续乡村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精神激活乡土历史文化基因,配以加强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期呈现三农现代化。
第二,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是对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政策路径[3]、实践模式[4]等方面展开研究;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中,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力度,也从发展乡村旅游角度扩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对于改善乡村环境也有着积极作用。从政策出发为乡村文旅融合更好地提供保障,促进乡村文化价值的再生产[2]。自然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就离不开城镇化的政策背景,需要城乡资源的下沉,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资源互补,以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为基,发展多元产业为主,实现乡村振兴,形成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正循环。
第三,关于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影响研究,主要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5]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乡村是多功能的地域系统,是由自然地理位置、乡村文化风俗、资源基础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体系[6]。文旅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是从多方面展开的,乡村具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集聚深厚的文化内涵。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土文化基因,赓续乡村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表达中以乡村文化传承,经济腾飞,社会安定,生态优化等不同维度的变迁来呈现,并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变化适应以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愿景[7]。对于乡村发展来说,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了村落多元文化基因图谱和自然旅游资源体系,实现乡村特色文旅产品的培育,从而促使传统村落文化和旅游产业潜在价值得以释放和乡村新增价值的创造,进而推进乡村整个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乡村振兴[2]。
大量研究表明,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农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乡村文旅盲目发展的现象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形式化、低质化、同质化[6]。且在发展乡村文旅的同时势必会对乡村的社会关系[7]、乡村文化内涵异化[8]、乡村文化空间[9]乡村环境受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就会出现村庄开发商业化[10],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不当[11]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重新审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明确文旅融合发展内涵,避免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选择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科学统筹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因地制宜地制定文旅方案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协同递进:互动耦合关系的前提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两种发展战略,对于乡村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乡村文旅从资源、业态、市场、空间、生态等维度融合实现更具深度、广度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通过不断巩固各个维度优势叠加、形成乡村文旅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五大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实现五大振兴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对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两大发展战略虽在提出背景、发展重点、具体实施中存在差异,但是在农村发展场域中,两者之间在发展推行过程中表现出了协同促进、互动发展的双螺旋耦合关系。
2.1 文旅融合的“五行合一”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前提是文化具有旅游吸引力,将文化的“物”融入到旅游的“物”中,形成带有文化价值的旅游项目或是具有旅游体验感的文化产品。传统的乡村文化并不天然是旅游资源,但文化遗产天然具有吸引物属性[12]。文化赋予旅游资源内涵使得旅游资源与其它同类型资源区分开来,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显示度。当前乡村的文旅融合的确存在发展的困境,表现为文旅融合发展资源配置弱化、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瓶颈、文旅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等方面。这其中有资源分散性、乡村空间失序性[2]、农村人才流失等人口结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文旅发展过程中如何“融合”的问题,而破解文旅发展困境的关键是如何“融合”。
本文尝试从“五行共生”学演化文旅融合发展逻辑。资源融合是文旅融合的基础维度和显性特征,可观可感的自然风景、文化民俗无形中促进了各式各样的新型文旅业态萌芽,随着文旅业态丰富度的不断增加,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链格局,逐渐建立以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市场体系[12]。资源的集聚、新业态的涌现、市场的形成,这过程必然会吸引各项生产要素向文旅市场的汇聚,建设配套的基础服务,乡村空间的优化整治,让各类资源在新的市场机制下实现高质量重组与融合,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融合共生。文旅资源、文旅业态、文旅市场、文旅服务、文旅空间这五个维度相互交互、共生的结构形态,形成了文旅融合价值链的基本架构(图1)。
图1 文旅融合发展概念模型Figure 1 Conceptual mod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2.2 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五大振兴”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13](图2)。五大振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4]。
图2 乡村振兴发展结构Figure 2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ucture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从传统农业到多功能农业再到乡村产业全链条。农村现代化就是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打破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融合发展,夯实乡村发展的经济基石。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持,乡村如今面临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困局,只有引来人才“活水”才能“搅动”农村这潭“死水”,通过内培扎根农村的本土“小灵通”、“万事达”的新农民;外加引进一批专业青年和新农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厚植人才根基。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于文化振兴,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精神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延续乡村文明的根脉,才能保障乡村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永续。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在于生态宜居,坚持以低碳发展理念、两山理论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共建美丽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镖”,为三农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健全“五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2.3 “双螺旋”的双链共驱
双螺旋结构是由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的,用来描述DNA分子的结构[15]。绞链有二条,两条链相互平行呈“螺旋状”绕轴心以一个方向盘旋形成。在DNA双螺旋结构中,每一根螺旋线是一条主链,主链条之间通过碱基对相连接,每对两者中间的碱基处于各自自身平面上形成二元组合[16],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17],即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两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18]。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有政治—行政的双螺旋,在管理领域有德治—法治的双螺旋,这种良性相互促进的双螺旋结构的应用已经在不同学科中有所体现。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关系同样可以用双螺旋来表示,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共生一体的二元关系,其最典型特征是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分别是一条主链条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时影响彼此发展,同时又共为中轴不可分割,各自的碱基对链接相互绕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耦合的关系。
乡村现代化发展困境是实现传统单一农业向着多功能产业链发展,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正是催化剂。乡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然景观,这些资源正是驱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底色条件,随着乡村新型业态多元化发展增加乡村产业密度、丰富度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19],促使农村传统单一的农业向着多功能产业转型。与此同时,乡村文旅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文化活态与创新带来积极影响,无论是重塑乡村文化表现形象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助力乡村文化空间营造;还是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加速破解城乡壁垒,城乡要素流动使得乡村区域的发展主体更加多元化,乡村治理事务日趋复杂化驱动乡村治理体系立体化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将由单纯的村民自治变为党建引领政府协助,文旅企业、社会文化组织参与等协同治理模式。随着乡村文旅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以社会资本为纽带整合人才资源,建设一批批振兴乡村的专业人才队伍有效改善乡村“空心化”现状。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能直接促进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显化出乡村资源的增值和农民的增收[20]。
文旅融合的5 个维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不同程度提升,破解乡村现代化发展困境实现乡村五大振兴目标,反之乡村的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振兴也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在推动乡村发展过程中互为基础和动力的耦合关系呈现相互促进的影响。鉴于此,在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解基础上,将文旅融合发展的五个维度与乡村振兴五大发展目标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借鉴生物学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框架[21],通过碱基互补配对[22]解释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文旅融合端的“碱基”—“资源、业态、市场、服务、空间”融合和乡村振兴端的“碱基”—“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振兴之间相互牵引促进,从而推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呈现双向螺旋发展(图3)。
图3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模型Figure 3 Dual spiral coupling mod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3 案例分析:互动耦合的具体表现
乡村文旅融合在当前乡村社会经济转型中呈现发展热潮,即不同村庄依据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同时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愈发彰显,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因此,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基于“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模型,对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展开分析,尝试刻画我国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五条异质路径。案例主要来源于各省市区向文旅部提交的优秀典型案例集,资料主要来源于课题组2022 年1—12 月对相关案例所在地的实证调查和网络调研。本次研究案例选取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案例资料的全面性,所选案例均可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研获取丰富的政策文本、图片新闻等支持材料;二是精准性,案例呈现较为清晰和全面能够很好解释本文所阐释的核心内涵,并且能够与前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所适配;三是多样性,文本案例能够解释文旅融合5 个维度上的鲜明特点,在各个方面具有突出区分度;四是普适性,能够满足社会可推广性和社会示范性,且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基于上述案例选择准则,在对案例文本信息进行阅读整理和筛选,为了更好地抽象出“理想模式”,本文挑选文旅融合助力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案例之间的不同描绘5 种风格不同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理想类型。从而解读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背后的作用机理,形成更加完备的解释框架(表1)。
表1 文旅融合助力村振兴双螺旋耦合路径与特征Table 1 Dual spiral coupling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ssisting village revitalization
3.1 文化活化保护传承路径
乡村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历史文化。文旅融合就是知行合一的诗和远方。篁岭古村距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村庄用地面积仅有大概38 亩,周边为千亩梯田所环绕呈现“地无三尺平”的独特地貌,因地形限制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高低错落呈现半环形。由于村内用地十分稀少,一到了丰收季节,村民就用竹簟在屋顶晒架上晾晒农作物的传统习俗—春晒笋干、夏晒果蔬、秋晒作物、冬晒乡俗,一年四季延绵有序。徽派建筑与晒秋文化有机结合,建筑与竹簟的方圆对比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风情杰作,加之村内建筑文化、楹联文化、民俗文化等,造就了篁岭村乡村旅游的精华资源。然而,由于篁岭村交通不发达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在山下,再加上长年在汛期频发洪水导致山体滑坡等原因,村民在政府的鼓励下已经大规模地搬迁过两次。同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村中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内屋舍建筑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2008 年前这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一度濒临消亡。
“我们这原先是一个很山很山的山窝窝,啥都没有,房子呀、路呀都是破破烂烂的。后来政府在这边搞开发之后,我们就搬到山下去住了,这样也蛮好的,我们有事情做,也有钱赚。”(篁岭村的村民,HCAb-20220102)
2014 年文旅开发公司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以所有权归属政府、公司获得经营权的运营方式。“新村换旧村、新房换旧宅”产权置换的方法,收购整理荒废的特色民居院落,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将县域范围内各处无力保护与修缮的明清古建搬迁至篁岭村,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和传统手艺人的“精雕细作”修旧如旧、建新似旧,逐渐形成自然村落的古建筑群,开创古建筑异地搬迁修缮的“寄养模式”。显而易见,这种主要依靠当地资源禀赋,通过资本介入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空间的功能再造,盘活了乡村的闲置“不动产”,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保留物质基底的同时,也为游客重构了附着地方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使古老的农耕文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得以守望与传承。为了使篁岭村旅游功能区域更加舒适,当地政府对篁岭村的风貌景观环境空间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在保护和维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古村的民俗文化,突出“晒秋”这个文化符号,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达成环境友好度与资源循环体系。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古村特色项目建设中来,选择性地邀请部分在当地有手艺、有特长的非遗传承人和村民返迁村内,“希望能和天南海北的游客因景结缘、因文化结缘”(篁岭村景缘民宿老板,HMBa-20220102)从而营造出一个活态的、有生活气的、有文化深度的古村落,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之一。
3.2 特色开发文旅产业路径
乡村逐渐涌现出大批直播文旅、非遗文旅、研学文旅、智慧文旅、康养文旅等新型文旅业态,通过文旅融合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已经成为文旅行业的共同追求。乌石村是闭合性的深山型山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因为村里产业发展受限,村内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青壮年人群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乌石村逐渐发展成为“空心村”。从2018 年开始,村两委改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靠近伟人故居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乡村游、研学游等相关产业。探索“村+景”联动开发的新模式,擘绘红、绿、蓝、橙交织多彩的文旅新画卷致力打造中国文创第一村。乌石村围绕一湖九线路十八景点三十六坊的发展规划,从乌石峰河风光带开发水渠景点,建设田园亲水基地激活百塘产业,配套10 公里多彩乌石游览双环线路,串联村内风光景点。
“你们现在看好像没有什么惊艳的样子,但是你们要是看到几年前乌石村,你们就会感叹这里的变化,以前连进村的路都是那个土路,又窄又烂转角处接近90 度,车子根本不可能进来的。而且这里的空置房屋又特别老旧,我们公司第一时间考虑要怎么着手开发改造,使得村民能够持续地增加收入呢?(乌石村文旅规划公司负责人,WGFa-20220703)
以村内多处空置房舍为瞄准点,让老屋焕发新的商机。文旅公司通过调查走访选定村内农舍三十六栋,或租赁或与农户合作,开发扎染、湘绣、酿酒、茶坊、榨油、油纸伞制作等36 种传统手工技艺、农家工坊体验、手工创作等项目,通过村民的传统手艺和文化传承为基点,形成手工品制作、传统手艺展示、参与体验,销售购买于一体的文旅产业坊间,打造出“乡村三十六坊”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让散而小的扎染、木雕、酿酒劳作活动汇聚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活动体验产业,唤醒“沉睡”资源,变“闲”为“宝”吸引了学校研学、企业团建、政府培训前来体验乡村旅游,激活乌石村商业经济。用“长藤结瓜”方式把散点状的小作坊围绕农耕文化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形成“体量”产业平台,既展现一户一特色、一户一精神,增强农业多功能及提升特色服务体验感,也为外来企业、资金等进入村庄创造条件。乌石村也在积极推动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采取“党建+研学+旅游+农户”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亲子研学、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文旅产业链促进村民的就业兼业。让乌石村从外源性发展过渡到“造血式”内源性发展。
“我们了解到村内青年的返乡就业情况,今年又有几户青壮年留在家里开民宿、加入到36 坊的工作。以前村里真的穷,哪有什么像样子的产业呀,现在村里发展慢慢好起来了,有钱赚大家都很乐意留在村里发展。(乌石村的党支部书记,WCFa -20220703)。
3.3 IP市场延伸发展路径
网红经济最初都是依靠引爆一个“点”打造现象级IP实现快速引流,而现象级IP 到超级IP 的孵化就是实现爆点到文化沉淀。在乡村旅游功能已经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主题活动、系列故事、品牌形象或是它们的复合功效,以打造一个IP的方式凝结乡村文化内核形成文旅IP并扩展到乡村产业发展中,由此形成心生向往、主客共享的乡村文旅市场。过去,万龙乡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是一个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贫困村。自2008 年以来村委开始依托山景资源开展户外帐篷节,当时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普通性地方户外活动,大部分参与者是周遭的居民和常来的旅游客。
十五年来万龙乡紧紧围绕“云中草原、户外天堂”的核心IP 深耕,分类塑造了“帐篷节”“万亩草甸”“户外音乐节”等有品牌影响力的子IP,强化乡村文旅IP的辨识度。通过整合万龙乡现有的资源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宣传媒体矩阵,以多元化种草方式展开营销宣传,“以数为据”指导文旅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推动万龙乡户外IP爆发,逐步抢占户外露营市场,登上全国“户外天堂”的宝座。“在吸引游客上我们下足功夫,利用好自然生态上的优势推出文旅IP矩阵,有了风景才有“钱景”,才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万龙乡党支部书记GCBa -20220806),为了进一步培塑帐篷IP 魅力,当地政府力推进国际帐篷文化博览园项目为媒,吸引世界各大品牌帐篷生产、经营企业分片入驻,通过博览园的文化展示、露营体验、培训研学,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式相融合的文旅项目。有“钱景”的希望唤起了村民对建设美好家园美好愿景,村党支部借助“高山帐篷”“徒步露营”特色IP带来的经济效应带领全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帐篷节,户外天堂都是我们这里的名片,现在打开抖音搜“户外天堂”,全是我们这的视频。目前,已发展民宿65 家带动20 余户农户创业,户均增收5 万元,只有让更多的人晓得我们这个地方,才会有人来。我们的收入才会增加,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大家都不会外出打工了。(万龙乡槽下村村民,GCBa -20220806)。
万龙乡在帐篷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和夜游经济,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面升级,满足市场多元的需求变化,游客文旅消费升级。聚集了一批批的有着共同价值认同的人形成乡村发展的人才保障,举办契合户外运动有极具特色特色韵味的文艺演出、发挥“以节造势、以势聚客”效应不断擦亮“云中草原·户外天堂”品牌。目前武功山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成为文体旅游一体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市场壮大给乡民创业、兼业、就业的提供了工作岗位,市场发展和人才回流“同向发力”有效解决万龙乡人才匮乏、断层、流失等问题。文旅IP 延伸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万龙乡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农民收入双增收。
3.4 文旅服务效能提升路径
文旅消费是一种以特定资源、业态和空间作为基础的体验消费,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水平是影响旅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文旅服务上做好文章,近年来平江深入实施“旅游旺县”战略,通过“全产业”布局、“全行业”治理、“全方位”改进三大做法,促使治理体系立体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强化,推动文旅融合能级倍增,实现文旅服务高质量发展。全产业布局创新文旅产业内容,建立“春季来赏花、夏季来避暑、秋季来登高、冬季享农趣”四时节庆体系,重点打造了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民宿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文物参观、团建研学项目。发动成立了“湘鄂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盟体,通过联盟平台成功举办“村级春晚”、“红色文旅博览会分会场”等大型文旅宣传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三十万的游客前来体验游玩,创下了历年来最高纪录。
“2021 年,我县共接待游客1736.4 万人次,同比增长61.7%;旅游总收入161.8 亿元,同比增长61.2%……”(平江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工作人员,PXAc-20220305)。
全方位改进创新服务,在全省范围内创建了第一个文旅发展委员会,以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开创了“1 +6 +N”旅游综合协调机制的先河。通过县政府对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线上线下全面宣传营销,并将全县的旅游创建工作纳入到县内的绩效考核范畴严格管理。建立了文旅重点项目“一条龙”服务机制,实现“六个系统一个平台”一站式审批,文旅行政专人专窗口审批办理的服务效率提升。同时,携手当地高校合作成立平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学院,依托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平江县文旅从业人员素质;全行业治理创新机制,在平江县建立“智慧旅游监控平台+安全生产员+资源巡查员+行风监督员”的一平台三大员制度助力县旅游行政执法,同时在以县为中心成立旅游行政执法部门,形成县、乡、景区三级联动执法响应。
“政府部门,在搞好、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立足长远结合短期科学规划布局发展,同时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搞好服务工作。利用高铁、机场地做好硬实力宣传;利用抖音微信报纸等媒体做好软实力宣传。”(平江镇镇长,PXAb -20220305)以企业投资,政府奖补的激励机制,在盘石洲、加义镇三村村、长寿镇里七村建设三处旅游服务驿站,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休憩区等基础配套乡村旅游设施设备。通过多渠道招商融资20 多亿元投入本县文旅发展,县财政每年预算1 500 万元以上的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行全县环境“月月督查、奖优罚劣、末位亮相”制和旅游信用“红黑榜”制。以高质量服务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平江县成为全省“文旅融合服务”标杆。
3.5 休闲农业生态观光路径
东畔村祖祖辈辈信守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方式,种田是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村民意识到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日子只会越过越穷。2016 年以来,当地政府以高标准编制美丽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村内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对“山、水、田、林、路、居”进行了综合建设提升,大力发展兰花种植观赏产业,开发休闲观光游玩项目建设现代田园综合体,致力打造农家乐休闲娱乐、古村落修身养息的乡村观光旅游点,让村民享受“住在景区里 共富家门口”的乡村慢时光。“我们比较在意生态宜居环境的了,除了拆除了村内一百多个垃圾池,还给每家农户发放分类垃圾桶,还成立村内清洁小分队,会培训教村民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东畔村的村委会主任,DCBc-20221216)借助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投入200 万元用于村级绿化,把山区变为景区、田园变为公园、农房变为客房。
贺江是东畔村文旅发展的瞄准地,对贺江的生态改造成为东畔村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采取PPP 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实施基础设施、民宿改造、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了贺江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项目等工程打,将原本杂树丛生、河崖陡峭的贺江两岸,改造成“水上赏贺江+陆上品文化”为核心的游览风光带,积极推动非遗表演进景区活动,提高贺江碧道画廊景区文化氛围,形成“旅游+非遗”新业态。立足现有道路骨架,加快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村道、“三线”入地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7.8 公里,绘制文化墙100 平方米,改造院墙1000 平方米。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幼儿园、生态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平台,造林绿化,荒坡喷播花卉等实现了“公园建在乡村、乡村变成公园”,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的美丽乡村。
“环境越来越好,游客都在感叹现在的农村这么漂亮了,作为村上的一份子,我特别自豪。看着家乡的绿水青山成为大家共有的“绿色银行”(画廊的工作人员,DCBa -20221216)东畔村以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发展策略。积极培育花卉、茶叶、林下经济、特色养殖四大产业融合农耕文化,形成丰富业态的扩大文旅市场,将“产品变礼品”。自2016 年以来,东畔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 年的4 806 元增加到2020 年的17 559 元。东畔村立足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把领略青绿水青山、享受田园休闲旅游乐趣、感悟农耕文化魅力、体验当地特色美食等有机融合,坚持生态优先,以文明创建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实现了“生态美”与“乡村美”的有机统一。
4 互动耦合: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螺旋机理
根据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模型,结合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5 个案例以及背后的5 条理想路径,本文归纳出乡村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双螺旋耦合机制(图4)。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分别是双螺旋中的主链,通过两条主链之间的“碱基对”链接实现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而乡村振兴实现反馈会促使乡村文旅更广更深入地融合。
图4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分析框架Figure 4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dual helix coupling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4.1 文旅资源融合集聚效应激发文化振兴
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社会资本介入和数字技术加持下对乡村文旅资源的内涵加以挖掘整合,实现资源价值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乡村文旅资源开发激活了乡村文化基因实现对乡土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了乡村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与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通过市场流通渠道促进乡村资源的产业化输出与城镇资源的系统性输入[23],城市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整合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延续乡村文脉,完善乡村文化底蕴以实现传统农耕文化活化与创新传承。篁岭村凭借古建筑“寄养模式”以资源禀赋为核心全面激活乡村的文化基因,集中之前被“条块”分散的古建筑开发形成乡村旅游区域,同时赋予乡村旅游业篁岭村特有的晒秋文化内涵。重新建立资源输入输出的结构和渠道以实现文化与资源的精准对接,为乡土文化符号不断输出激发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平台。将资源集聚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实现乡村文化、自然资源到社会、经济资本的转变,最大程度上提升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出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4.2 文旅业态融合辐射效应实现产业振兴
原有乡村产业发展是单一粗放的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为乡村编制一张多样性、可行性的乡村产业发展结构网络。文旅融合发展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理念正契合了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价值定位。正如乌石村通过对乡村文旅产业结构布局,将一个个小作坊“串联”形成一个三十六坊的产业平台,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形象化、精致化的业态[24],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形成乡村产业集群。通过外引“资本入村”、“内生动力”兴村,立足乡村的区域优势创新发展适合当地特色农文旅产业,利用科技技术开启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赋能乡村文旅新型业态发展,这样通过多样载体、多方渠道、全方位推进乡村文旅业态产出为乡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注入新生动力。融合农文旅,联通产加销,实现了传统生产性农业向休闲性农业转型,乡村的生产、生活均有着重大转变;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多样化的需求驱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农耕时代到产业兴旺的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启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引擎。
4.3 文旅市场融合虹吸效应强化人才振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引才最重要就是搭建聚才的良好市场和平台。文旅市场融合发展过程中促进市场发展和人才回流的“同向发力”,通过“内培”一批熟捻乡村的“新农人”“土专家”、“外引”一批文旅行业的各类人才,实现乡村发展的内外人才聚集,进而逐步改善了乡村“空心化”现象。乡民对家乡发展的认同情感对当地的价值增值追求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户外天堂”IP名气逐渐壮大,乡民就会乘着IP的“东风”推动整个村发展形成了村景利益共同体的乡村文旅市场。不断扩大建设文旅IP激发乡村文旅市场发展凝聚村民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万龙乡人才队伍建设,为万龙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造就“家庭式”留才环境。这样通过内培人才“造血”外引人才“输血”汇流,激发村庄“活血”动力[25]。而且通过文旅市场促进IP产业链延伸发展,为更多优秀人才搭建发展的舞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4 文旅服务融合集成效应赋能组织振兴
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使得乡村发展主体更加多元化,推动其走向开放,同时乡村文旅发展产生的增量价值在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和村民组织中实现共享,这就将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随着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推动文旅消费实现乡村的社会经济多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创新发展。随着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建设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以满足旅客对文旅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当地村庄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便捷度、品质感、体验性。平江县的“三全”做法促使当地治理体系立体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强化。如果说文旅融合发展是一出好戏,那么文旅服务融合就是幕后助手,除了文旅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乡村基础公共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就是当地文旅服务建设具体表现。以文旅服务融合的集成效应让基层政府和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治理创新。
4.5 文旅空间融合配置效应推动生态振兴
文化的阐释角度是开放多元的,可通过空间叙事、场所叙事等方法得以呈现,也可以以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形式展示。文旅空间融合就是将旅游目的地变成了文化承载地,在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进行景观营造与乡村文旅产品设计开发,为游客提供文化展示、旅游服务。乡村文化是乡村的底色[26],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带有文化属性的旅游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产品或文化体验项目,旅游者自踏入这个领域,就会体验到文化带来的“隐形力量”。村庄就是带有文化属性的场域,文化符号借助乡村空间以及乡村生活场景实现价值的增值,乡村给旅游者展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同时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这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新理念。通过打造高品质的文旅项目和绿水青山的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文旅空间融合,通过合理规划和改善乡村空间布局以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形成互利共赢的乡村产业结构、多元开放的空间结构和扁平化的社会结构。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从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两个概念出发,在系统解读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从文旅融合的五大“碱基”—资源、业态、市场、服务、空间方向发力以点带面的动态释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旅资源融合赋能文化振兴,文旅业态融合实现产业振兴,文旅市场融合助推人才振兴,文旅服务融合激发组织振兴,文旅空间融合构建生态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牵引力和助推器,建立起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最终实现乡村的持续振兴。建构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的解释框架,拓展了乡村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的既有视角,同时基于对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螺旋耦合框架分析,以五种不同路径的典型案例为例,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分为“文化活化保护传承”“休闲农业生态观光”“IP 市场延伸发展”“文旅服务效能提升”“特色开发文旅产业”理想路径。这五种路径各有特点和针对性,一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引导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互为基础和动力的耦合关系使两者作用呈现相互促进,但是也需要警惕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需求失谐形成负效应,并不是每一个村落都能利用文旅“利剑”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作用方式去发展乡村文旅。目前,中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表面化、单一化、浮夸化问题严重,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旅融合发展应该尽量依照现有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空间构造去激活乡村文化符号。开展文旅项目推广乡村文旅游,杜绝乡村文旅项目的盲目上马开发,避免古建筑大拆大建以防止乡村文化传承失真、乡村农旅项目同质化、低质化,进一步耗散乡村建设发展权能。警惕以开发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为由头的社会资本下乡与民争利,损坏农户应有利益。对于乡村文旅项目发展应当常“回头看”,文旅融合发展绝不是“昙花一现”,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文旅融合的多维度价值,促进更多维度融合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以科技赋能、“数实融合”的视角积极引导和动员发展多元特色文旅融合路径,使得文旅有序融合发展有效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这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5.2 讨论
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的基础上,每个逻辑维度内部又具有相互嵌入性。在乡村振兴发展链条中,五大振兴的互相嵌入性表现在:“业以才兴,功以才成”产业振兴必然是需要人才的支撑,反过来讲,产业的兴旺会“引得凤归来”,产业发展人才回流使得村庄的活力得以释放,带动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事业的复兴带来“星星之火”,人才的振兴无疑就为乡村基层组织注入活力。反之亦然,以党建引领建设乡风文明,为乡民创造了“走出去”“回的来”乡村营商环境,不仅能留下村民,也为外来资本的引入搭建平台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才服务于农村。五大振兴的相互嵌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文旅融合链条中,五个碱基也互相具有功能嵌入性使得文旅融合发展产生的经济增值深深的嵌入到乡村的社会关系中,由于经济不是一个区隔其他人类行为的领域,在文旅经济资本嵌入乡村社会关系中就会受到乡村的宗教、文化、文明等社会关系的制约,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一系列乡村社会、空间、组织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文旅资源的多样化为文旅新业态的形成提供基础和增加发展的可能性,增加文旅业态的丰富度,就会为文旅市场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强乡村发展的韧性,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在面对村庄空间规划时,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就能促使村民自治能力和村庄治理效能提升。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双螺旋耦合使得两大链条中“碱基”相互嵌入性的结果就是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碱基”两两配对之间具有流动性和动态性,同时每对“碱基”与其相邻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随机的,且排列顺序有许多种。正是因为两大系统中流动性和动态的相互嵌入性,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具有动态性,形成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开放性互动结构关系。这种关系赋予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更多的灵活性和调整的空间,也就是说基层乡镇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自由选择不同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模式。这为探讨多元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路径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和逻辑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