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意蕴阐释
2024-04-30王壹
王壹
[摘 要] 系統思维能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性工作方法,并赋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要求。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质扩容创设了崭新空间,能够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静态平衡走向动态发展,引领日常思政教育由相互割裂走向协同推进,将日常思政教育由局部运作推向整体优化。高校须运用系统思维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部署,推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切实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系统思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2-0094-06
一、系统思维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底蕴
系统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和理论思维,源于辩证唯物主义指明的世界普遍联系性和发展无限性的规律,这要求我们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整个世界是一幅万事万物普遍联系、彼此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卷。只有在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结构与层次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而为解决问题找到最优办法。
(一)系统思维提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的工作方法
大学时期作为一个人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对其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站稳政治立场,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有道德的新时代青年。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四种: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心理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系统观念是指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把客观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各部分之间彼此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在动态中掌握各要素之间、要素和系统、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进而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方法。”[1]126坚持系统观念的核心在于树立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运用系统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具体过程。善用系统思维,要求统筹协调,必须“善于把握事物的层次结构性和内在关联性,在动态平衡中统筹各方、协调配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系统思维的实践论意义在于,要用整体性的视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要着重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离开了系统观念的指导就难以在教育工作中真正有效解决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与其他思维方法相比较而言,系统思维有其独特之处,在于“系统思维更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协同性、动态性等多种特性”[3]。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把握系统思维特性,才能对教育活动产生新的认识,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最优化。
(二)系统思维给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实践要求
1.加强前瞻性思考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系统的前瞻性思考的目的在于科学地把握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运动变化结果,在系统中各个要素具有绝对的变动性和演化性,因此,必须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看清系统演化的未来趋势,把握主动、赢得先机。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活动,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进行高效、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前,高校应完善在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如创新学生党建管理方式、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提供师资培训和支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必要的资源支持和人才引导。必须挖掘和细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需求,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点,教育者积极、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平日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调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教育者应主动学习新的时代文化知识,使作为教育主体的双方始终保持同频共振,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案。在娱乐性的活动中,聚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实现垂直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2.树立大局观意识,注重全局性谋划。首先,树立大局观意识。习近平曾引用陈澹然《迁都建藩议》中的一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4]297进行全局性谋划,正是源于系统的层次和边界都相对稳定这一本质性规定,要把系统放在纵横交错的交叉点来进行客观、全面分析,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主动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系统观念的运用绝不能仅仅限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宏观层面,而要着眼于具体的实际工作。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寄托,只有赢得青年,才能把握未来。高校应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脚点,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5]其次,做好全局性规划,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响应国家政策、要切合社会发展需要,更要结合国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善于追踪国内外热点问题,依托校园活动以及辅导员谈话等途径,正确引领大学生树立全局性意识,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做好战略性布局,谋求教育的整体性推进。进行战略性布局是在科学把握系统各要素结合及组合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各种组成要素进行战略性布局来优化升级其内部结构,要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把系统观念贯穿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与各领域,既是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系统观的现实要求。
第一,全员参与形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高校应推动全体教职工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育人工作机制以及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完善,加强教育者业务能力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育队伍,为满足学生需求做好充分的师资准备,同时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好学生心理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在学生文体活动设计以及学生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与教育引导。另外,父母亲友和社会力量也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成员,加强家风与社会风气建设,使大学生处于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环境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格局,凝聚各方合力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迸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全程关注形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闭环。全面深刻总结以往思政教育工作经验,重新调整教育内容与教学活动流程,结合学生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聚焦校园文体活动、学生社团、学生会建设、学生党建团建等内容,融入课堂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形成教育清单,画出教育过程“路线图”,进一步明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做什么”,使教育规范精准到位,教育活动创新出彩,让教育活动从教育设计、教学实行到教育反馈形成小闭环。关注学生年龄心理变化,针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对其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精准识别、动态追踪、实时预警加有效干预,形成贯穿学生成长阶段的大闭环。
第三,全方位渗透满足学生全面自由发展需求。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学科之间是相互连通的,更在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人之间都是相互贯通的。使教育全方位渗透,除了使学科之间相互贯通、教学全体之间相互融合,更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分群体、分层次地制订有效的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进一步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在“五育并举”中满足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网络与线下教育场所的开辟,共同筑牢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系统思维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向度
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具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而静止是物质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性的。在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运动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系统思维运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充分体现在动态发展、系统协调和整体推进三个向度。
(一)运用系统思维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静态平衡走向动态发展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接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具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从静态走向动态。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途径,更是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授课式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以稳固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平衡,更需要根据教育环境的不同、教育内容的日常变化,对日常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相应改变。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判断付诸实践,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认同感。
(二)运用系统思维引领日常思政教育由相互割裂走向协同推进
在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在发展和运行中展现出的协调与合作,谓之协同。协同使各个要素得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产生拉动效应,推动系统的前进与发展。系统中要素的协同性越强,系统要素的作用就越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明确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通过强化教育活动育人力度、推动活动型课堂建设、促进教育活动资源创造性转化,协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教育方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一步。然而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调,仅将目光聚焦于理论的灌输,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理论疏导有所忽视。同时,在日常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中,诸如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缺少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足够的理论支撑。从而导致教育活动育人效果有限,突出表现为活动庸俗化、活动方式娱乐化、活动内容同质化等现实状况。因此,必须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論课学习深度融合,协同一体化地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方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在注重课堂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实践直接经验的获取。同时,学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所产生的突出问题,通过辩论赛、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理论课的教学课堂中进行深入讨论和讲解。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性,拓展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作为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判断自觉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三)运用系统思维将日常思政教育由局部运作走向整体优化
整体优化是针对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不一、有时候未形成合力的弊端提出的教育策略,运用系统思维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符合大学生发展的自身利益关切需要。“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整体思政教育要求,基于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实际,以班集体、宿舍、年级工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7]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质扩容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摒弃局部思想,从整体上考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横向上来看,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以正确的思想导向规范各类社团活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营造积极向上、勤奋乐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从纵向上来看,首先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头羊地位,推动“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建构,创新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建设与活动内容形式。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需要严格把关,精准考核。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绩效考核。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准、专业化、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队伍。最后,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提升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积极利用社会各界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合力,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校园局部运作走向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整体优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三、系统思维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径
现代教学法“倾向于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和各种要素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8]15,系统思维不仅关注到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密切注意到教育模式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变化性,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更加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层次感,进而系统把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与教学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学与时俱进,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教学落到实处。
(一)从系统要素协同性角度出发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9],是教育教学内外因素以及诸多教学要素之间的适配以至达到协同过程。第一,要构建起一个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校园日常思政与网络思政同时、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在的“大思政”格局。[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主导作用。辅导员应善于调查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搜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并设计学生文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惑问题和学生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在“讲道理”的教育氛围下,带领学生实现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到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不断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和质量。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协同变革与适配。将“五史”教育落到实处,依托校史馆,通过校园红色文化展览、红歌传唱、红色情景演出等,在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滋养浸润,在社会实践中淬炼坚守。同时通过微信、快手、抖音等多种现代传媒方式,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打破教学的时空界限,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再加工”让大学生有效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共鸣。通过辅导员牵头、校园文化氛围融入、网络思想渗入的途径与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产生协同效应,提升育人实效。
(二)从系统整体分层角度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质扩容
系统思维重新解构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内容构成上,把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来进行人格塑造,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方法创新上,把教育对象作为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有利于整体式分层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还要注重对教育内容的守正创新。知常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既要继承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式,开拓日常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新途径,拓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载体。
当下,部分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结构优化,仅将提高教学强度或强化某一方面进行大量内容输出,即使其运用能在短期内提升大学生表面上的思政学习成绩,却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耐烦与抵触心理。因此,推动对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而且也能作为一个高校是否具备创新精神与开拓性思维的判断标准。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喜好进行数据分析,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可以选择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推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探索者,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
(三)从系统的目的性角度保障立德树人任务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提高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9]既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特征,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满足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有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构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意识、道德素质高低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关。保障大学生“德才相兼”,必须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教育的频率性要求,更是實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教育方式形式化,以及教育活动的强意识形态性,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像工厂那般机械性地加工生产产品,思想政治教育也并非让学生的思想从一个模子中刻出来。不同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与个性思维,这些特殊性是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源泉。
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应保护学生的个性思维与性格特征,适时有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水平,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同一而行的。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并非要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鼓励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逐层深入剖析,发掘学生的内在需求。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竭尽所能地去关心学生,乐于帮助学生,满足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振华.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楊秀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11.
[3]黎日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维方法:一个系统思维的视角[J].系统科学学报,2023(3):80.
[4]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5]王彦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紧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公安教育,2004(12):2.
[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2).
[7]何祉源,周紫薇.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99.
[8]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EB/OL].(2021-09-22)[2023-11-20].https://www.tjjw.gov.cn/html/toutiao/2021/0922/85834.html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Thinking
[Abstract] Systematic thinking can provide fundamental working methods for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endow them with new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thinking to promot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has created a new space for improving and expand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can promot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static balance to dynamic development, lead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mutual separation to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and mov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partial operation to overall optimization. Universities must use systematic thinking to strategically and globally deploy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ensu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form a new mod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system thinking;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