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探赜

2024-04-30王海亮朱钰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

王海亮 朱钰

[摘 要]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义,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有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在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视域下,就需要用系统性、全局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来审视和剖析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构建一体化的有效实践策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育人格局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2-0085-09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对通过思政课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出过重要部署,这对引导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革命者和建设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铸魂育人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2]381。“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3]。这些新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发展方向,为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六个下功夫”凝练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质和精神状态的实践要求,其中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375“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2]379因此,要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既要求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也要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统一,推动自身全面发展。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持续为学生成长成才指明方向,为学生人生发展提供全程指引。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坚持从正面系统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灌输,将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各个学段全面贯通,一体构建,相互配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解好思想之惑,答好人生之疑,坚定人生选择,为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学生奋勇向前、砥砺奋斗、书写美好的人生篇章提供不竭动力。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知识性教育与品格塑造的双重统一,为学生立志成人提供根本保障。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凝聚各学段合力,对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教师队伍等进行逻辑分层和系统构建,将可以使学生获得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知识内容与各学段学生的自身发展程度相匹配,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又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引导学生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在所学中有所思、所思中有所悟、所悟中有所得,更好地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入心入脑,让学生笃信笃行,达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从而更好地促進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人。最后,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通过思政课持续发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政养分,有助于拧紧学生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提升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当好政治上的“明白人”,保持政治本色“永不变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由自发走向自觉,提升自我定位的能力,进行自我修炼,躬身实践,主动作为,练就实干担当的“铁肩膀”,将个人抱负与实现民族复兴相结合,“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4]。

(二)推动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理想信念坚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推动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正向延伸,最终发展为人的终身教育和全面教育。首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学段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立足于时间和空间维度,强调横纵联合。横向是指同一学段内不同思政课之间、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乃至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纵向是指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各学段之间相互贯通、有机衔接,形成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大中小学育人过程,实现全过程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时时用力、久久为功,将立德树人贯通于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学校思政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延伸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过程,能够为学生营造长期的、持久的、全过程的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思政课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中,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长期、持续地接受正向的思想引导、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价值共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学校全过程立德树人。最后,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大中小学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立足思政课主渠道,将理想信念教育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整合教学目标,构建教材内容,建设师资队伍,旗帜鲜明地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持之以恒地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339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确保立德树人任务的有序落实。同时,利用不同时空场域,利用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着手,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学校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需要

理想信念是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是事关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而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化、日常化、长效化的途径去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各学段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全面贯通,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6]的重要指向具有耦合性,有利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纵深发展、行稳致远。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发展动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倡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摒弃了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个体发展特点,和各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理想信念的需要,有利于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在各个学段沿着有序、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消除教育内容的随意性、无序性,推动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质量的提升。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维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歷时长久的整体性工程,需要拓展育人空间,凝聚育人合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聚焦问题和目标导向协同开展,在不同场域中养成和践行理想信念。学校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将思政理论课堂和思政实践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学校课堂育人,保证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序化与规范化开展,有利于扎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长远发展。最后,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是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日常化渠道,一体化建设使每个学段相互衔接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具有长期性、相伴性和系统性,契合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所遵循的日常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同时,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必须构建保证一体化切实实施的整体性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系统设置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并且在准备、施教、评价、反馈等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各环节上作出相应调整。此外,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等各阶段也须根据总体要求制定不同的相关制度和标准,以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这些都对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具有现实推动作用和价值。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将理想信念比拟成“第一粒扣子”、“精神之钙”和“总开关”,作为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关键和核心。其中,在方法论上,在具体实践中,十分注重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作用,推动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373,并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鉴于此,相关部门将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进行了努力探索,在完善建设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间短,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亟须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意向一致,但转化性需要加强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定盘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思政课的总目标是“总指挥棒”,统一于不同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之中,归根到底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理想信念教育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与思政课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具有契合性,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大中小学一以贯之。《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具体目标的设置并未完全与《方案》对接,并未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和课程实际内容进行细化,远远没有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转化。一是指向性有待加强。各学段教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以思政课课程目标为依据,但从实践中看,大多目标表述得较为笼统、模糊,兼容性较强,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精准滴灌”,存在着“无从下手”的现象,难以较好地把握和落实,容易导致各学段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参与程度不够,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以高校思政课为例,大学阶段对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表述缺乏,每门课程虽有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题教学指南,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并不具备实施的效能。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的明晰化不够,具体教学目标的笼统、空泛、模糊、缺失,弱化了教学目标实际的效果,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实效。二是多维性有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体系。但是在“老师说学生听”的思政课教学老套路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造成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只注重达成“双基”目标,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教学目标,从而“稀释”了教学效果。尤其是中学学段,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实践性,侧重于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知识的记忆和应试,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偏重于知识的硬性“灌输”,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情感、能力层面的目标达成。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味追求知识目标的达成,集中进行知识性教学,思政课就不能实现有效解决学生“知”“信”“行”问题的任务和目标。三是关联性有待加强。各个学段理想信念教学目标由教师的经验和考试要求分别施行,在联动协调上仍有进步空间。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具体教学目标转化实施的过程中,每一学段的教师几乎都是以本学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知识点选择教学方式和内容,往往只考虑本阶段甚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而设定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达成了教学目标,未充分考虑上下连接学段的预期目标及目标达成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目标“各说各话”,有效的配合和贯通仍需加强。每一学段甚至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关联性都有待加强,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能承上启下地有序实现,势必影响各学段教学目标有效链接,影响同频共振的紧密性。

(二)思政课教材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分布合理,但整体性需要加强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压舱石”。目前,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标准均实现了独立编制,并进行了分段式的课标编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在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也在各个学段的思政教材中有所体现。国家统一编写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有意识地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教育,在不同学段加入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初步解决了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内容的分布进阶和一体化问题。同时,在审定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提出统编、统审,对不符合青年认知的内容积极进行整改与完善,教材质量也因此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仍存在着简单重复、不全面、断层的现象。首先,存在无效重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内容适当重复是必要的,而简单重复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7],要从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两个维度加强教育。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中都有中国梦的内容,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單元阐述了中华民族百年逐梦的历程,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八课、高中学段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以及大学学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都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但未根据各学段学生理论水平与发展需求的差异性进行统筹设计,没有实现向更高层次进阶。其次,存在不全面的现象。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与信念包含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若某个学段将其割裂开就会影响预期的整体效果的实现。如小学阶段,关于理想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了个人理想的树立、个人意志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公德的培养、国家复兴史的阐述等多种内容。但是,小学阶段基本没有直接提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小学阶段是接受国家正式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树立和培育坚定理想信念的启蒙时期,此阶段理想信念的理论相关内容应该让小学生耳濡目染,才能为下一个学段的教育打好基础。最后,存在断层的现象。各学段的教材编写者并不是由同一团队设计完成的,编写者、专家缺少有效适时的交流,教材对理想信念的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教材某个学段的理想信念内容出现部分缺失,并未实现相互呼应、高度贯通,教材与课程同向而行、同频共振还有差距。例如,高中学段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但个人理想的内容涉及不够,未对充满困惑与疑问的职业选择进行引导,有弱化个人职业理想和个人生活理想的倾向。这与小学阶段主要引导个人理想的确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中阶段教材中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断层,很难发挥高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教材整体内容的育人效果被削弱。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但协同性需要加强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和基础条件,是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秉持“八个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做到具备“六个要”的基本素养,着重强调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养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专业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学段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不够,内生动力不足,存在“背对背”“各守各城”“单打独斗”等现象,尚未形成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的思想转变。首先,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主动协作意识。各学段教师对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自觉的一体化合作理念,只关注本学段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未从学生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中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并缺乏对其他学段的了解与认知,存在着教育壁垒,形成“各扫门前雪”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减退对思政课的热情,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难以凝聚合力。其次,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理想信念教育的沟通平台。由于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缺乏,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的经验交流较少、学术活动单一、协作形式有限,尤其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沟通相对较少,很难形成“伙伴关系”,因交流形式有限导致教师的视野不开阔,对相邻学段的理想信念教育完成程度和遇到的问题互不了解,导致超前或重复讲授,没有办法解决遗留问题,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脱节和重复的问题,形成各学段教育“背靠背”现象,难以共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的一体化建设。最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少交流互动的内在动力。“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学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支持尚显不足”[8],缺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规章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导致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单拳出击”。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够,没有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些中小学校唯升学倾向严重,思政课被视为“边缘课程”,思政课教师存在感不强,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较弱,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近些年受到重视对比反差较大,大大降低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更是缺少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关注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向度

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坚实理论基础之上,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守正创新地做出路径的选择,推动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实现有效转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举足轻重,应该打破当前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扁平化的局面,在总目标核心地位的统领下设置具体的学段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设计,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实现转化。首先,在遵循总目标普遍性的同时,掌握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特殊性。“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2]389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9]的逻辑进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核心素养等目标维度的达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政课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流畅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其次,在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发挥“起承转合”作用的同时,强化各学段目标之间的贯通性。小学阶段,激发理想信念的情感,启蒙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意识。初中阶段,巩固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体验。高中阶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细化课程目标,明确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添砖加瓦的主要方向。大学阶段,拓展理想信念实践,将理想信念具体化、实际化,针对大学课程标准缺失的问题,及时填补空白。还有,要在统筹好不同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特殊性和差异性目标的同时,制定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图谱,做到分而不独,相互联动关照,保证好目标的连续性。最后,在遵循学生身心接受机理的同时,把握好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的上升性。“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只能依赖具体经验到能够进行逻辑抽象的发展过程。”[10]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要根据大中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来设置,以保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和目标的有效转化。小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充分的感知能力,可以对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这一时期是启发学生认知国家、民族和理想信念等概念的最佳时机;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最佳时机,是将理想信念植入学生心中的最佳阶段;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已发展到抽象能力阶段,逐步形成稳定的思想体系,要注重辩证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思维的“步步高”。

(二)教材内容统筹规划,实现质的跃升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直接载体和重要纽带,是学科育人的重要依托。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就在于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好各学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教材内容,实现内容的循序渐进、有序过渡、螺旋上升。首先,各学段教材立足于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全局,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教材内容的科学布局。教材内容如果没有经过“统整”,就必然支离破碎、各自为政、七零八落,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教材内容要统筹设计课程标准、课程主题、课程资源等,避免各学段内容重复、缺失、断层等问题。要从整体维度出发,建立具有政治高度、理論深度、时代向度、情感温度的立体化和系统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教材体系。小学阶段增加理想信念相关概念;初中阶段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拓展内容;高中阶段适当与小初内容衔接,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高度融合,内容要情理结合,但要避免教育内容过度深化;大学阶段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其次,各学段教材准确定位,保证好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衔接,注重适切性和贯通性,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教材内容的连续贯通。“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育。这些内容内嵌于青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中。”[11]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一条主线的形式贯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做到主线贯穿、结构合理,适当地增加或削减各学段教材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并创造性地体现出来,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潜、隐、导的辩证统一,保证理想信念取得实效。小学阶段,要在高年级课本中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显性内容,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使教科书的话语既有专业性又有日常性,对小学生理想信念进行精准教育;初中阶段,要逐步开始增添情景化内容,注重情感与能力有机融合,实现临近学段的有效衔接;高中阶段,要增加职业选择、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等内容,掌握好世界观的同时运用好方法论;大学阶段,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增加科学思维和实践性的内容,减少与高中重复的内容。最后,各学段教材兼顾不同学段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特点,注重针对性和阶梯性,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教材内容的行远升高。在教材设计过程中,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方面,既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规定动作”,也要完成各学段的“自选动作”;既要随着学段延展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理想需要,实现教材内容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实现从“文本”向“人本”的转变。小学阶段以启蒙和体验式的教学内容为主,回归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理想奋斗者的人物精神和故事内容以及明朗的图示,推动学生的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相结合,激发学生情感;中学阶段学理性和政治性增强,以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谱系、党史学习教育、改革开放史的实例、榜样人物、理想奋斗者等实例素材作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同时加强理论素养,打牢思想根基,将理想信念融理于事,寓情于理,为大学内容做好铺垫;大学阶段侧重于理论性和实践性探究相结合,加深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内在逻辑探究,实现同质性内容的“螺旋上升”。

(三)教师队伍同力协契,实现聚合共振

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将是否具有协同育人的理念和能力,作为衡量教师队伍是否专业化、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要标准,保证前后两学段的教师双向对接、有效配合,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共同体。一是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意识。各学段教师具有协同合作意识是各学段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支撑的重要保障,也是形成各学段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良好趋势的重要保障。各学段教师应打破与相邻学段的界限,树立“一盘棋”理念,强化各个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深刻理解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的逻辑内涵,将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落实、落细、落靠。掌握不同学段学生原有的理想信念的树立程度,对之前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消除各学段各自为战的障碍,打破教师自身的思想壁垒。同时还要掌握相邻学段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重点和衔接点,“厘清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体现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并达到方向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2]。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由“背靠背”转化为“面对面”,做到大中小学共同“守好渠”“种好田”,形成各学段教师大联盟的理想信念教育育人格局。二是建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交流,构建沟通交流机制。”[13]一方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互通互动,着力开展各学段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研学、课程研究、教师培训等活动,对各学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状况进行相互了解,对理想信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群策群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的常态化。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媒体,拓展搭建思政课教师多层次、交互式的网络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进行适时、实时、及时的集体研讨、专业互动、资源互通,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资源、方式的实效性和多元性,共同协作打好教师队伍的“组合拳”,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开创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新局面。三是构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机制。从顶层加强对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协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学校管理者要从制度和理念上支持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物资支持、专业培训。一方面,通过建立有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增强各学段教师对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交流的配合度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实现以“大”带“小”,互帮互扶,鼓励人才深造并进行着重培养,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广阔的上升成长空间。在增强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激发各学段教师对理想信念教育互通互动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发挥各学段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汇聚教师队伍的“大合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的长远发展。

[參考文献]

[1]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8]吴宏政,徐中慧.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0(7):15-21.

[9]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9):75-80.

[10]冯刚,徐文倩.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在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7-19.

[11]代玉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与理路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110-116.

[12]师吉金.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力度:意义、问题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02-108.

[13]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4-8.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s a necessar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a practical need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arious stages is solid and effective. However, in the face of new situations, new missions and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systematic, global,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xtbook content,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Building an integrated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strategy, coordin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relying on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integrated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