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也须有人懂

2024-04-30雷路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

雷路阳

【关键词】《祖父的园子》;萧红;《呼兰河传》;平凡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1]祖父与后园充实了萧红寂寞而又单调的童年生活,在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仍然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本文从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中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的园子》一文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析蕴含其中的那份需要人懂的平凡与真情,以期为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細微之处觅平凡

在《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叙述者萧红通过对大自然的独特描写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作品展现了她对大自然的深情,呈现了其幼年时自在、欢愉的状态,以及人类情感中的寂寥和欢喜。通过描绘大花园里的各种景物,萧红赋予了这些自然元素以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念。与此相应,在全文中,作者情感的深度表达并非是通过激烈碰撞的故事情节或戏剧性的命运,而是以朴实的笔调,通过一个女孩在后园里度日,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聆听鸟儿歌唱的细腻描写,将自己对呼兰河,对后园的情感和盘托出。萧红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相依,赋予万物灵性,表达万物自在生长的主题,用平凡却又独特的表达方式建构了她独有的文学世界,彰显了自然与人类共荣共生的关系。

倘若把视点放在细微之处来看这篇文章,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祖父的园子》一文可以被视作一首低吟的叙事诗,也可以是一幅多彩的风俗画。萧红对于环境的把握与描写,实则是用大段的感觉填满“我”回忆中童年的种种细节。在旁人看来,后园里的花、鸟、树、虫等生命也许是遵循自然地生,安于宿命地死;萧红则不然,当她把记忆与笔触抛向这座边陲小城的时候,农村简单而又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她说,“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祖父的草帽了”[2]。这样的语言,自然而又简练,大自然在萧红的笔下,就这样变得神秘与博大起来;而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变得神秘起来,也可以变得渺小起来。这就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往往在简约处、于不经意间寻觅平凡,又在平凡之中隐含哲理。

《祖父的园子》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的,没有先入为主,没有成规束缚,有的只是在儿童眼中纯真的自然与世界。在这个园子里,在萧红细微的描写中,万物看似是肆意地生长,但其实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万物的肆意生长也许是一种残酷的现象,下一秒要面对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的生存原理。但是这里不是,园子中的万物与人、与外界可以融合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在小萧红的眼里,只要能在太阳下生活,一切就是健康的、漂亮的。

而萧红自身,通过自然环境发现了一种洞察与透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她运用纯真儿童的视角回溯童年,书写着无比自由、多情美好的画面,也使作品中的园子内涵更加丰富与深刻。这种以儿童视角看世界的方式使得萧红能够以一种深度的感知方式体验世界,但她又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还包括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她超越了简单的自我观照,打通了各种感官知觉,将自己与周围的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综合感知不仅丰富了她对世界的体验,同时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使作品更具情感、更生动。所以,在萧红的记忆里,后园是童年的圣地,她在《呼兰河传》中写道:“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3]后园为萧红提供的独特环境,让这个分不清狗尾巴草和谷子的纯真女孩不仅能够获得身体、心理与性格上的宽厚、容让,还可以尽情享受好奇与幻想带来的无穷乐趣。正是因为萧红在这段文字中暂时抛弃了童年生活中那些阴冷的元素,才使后园这个充满活力与欢笑的空间在萧红的心中一直美得夺目。萧红轻描淡写地呈现了童年治愈其内心的一段经历,以细微丰富的感觉呈现了与祖父在后园中的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故事。所以我们既能感受到儿童的口吻,也不难触摸到成人的视角。在《祖父的园子》一文里,读者能体会到萧红细腻的感受,亦能触碰到她敏感的内心。

二、平凡背后蕴情意

《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处处承载着“我”与祖父的温暖记忆。在她的回忆中,祖父用一颗爱心,呵护着她的健康成长,祖父不但耐心地教“我”辨别狗尾巴草和谷子,包容“我”的顽皮与胡闹,而且“我”可以将“我”的一切疑问抛给祖父,比如,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在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可以在祖父的房间里疗伤。在祖父这里,萧红找到了与世界连接的方式,她可以在善良而又温暖的世界里做那个纯真、坦率的自己。童心未泯的祖父与陪伴他晚年寂寞生活的小孙女之间的关系成为萧红打开世界的第一把钥匙。祖孙二人共同劳作的后园、丰富的动植物、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信任与自由的世界。

倘若把《祖父的园子》中关于“我”和祖父的每一段描写铺开来,我们会发现,萧红在看似平淡的记叙背后,把这段记忆的厚重与情感融入每一个字中,她以一种延续的方式把生命中那份难以表达的亲情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在学铲地的时候,祖父会拔下锄头的杆来,让“我”只拿“头”来铲地;祖父会因为“我”的天真而大笑,亦会慢慢把道理讲给“我”听。在这个园子里,没有指责与恶意。虽然这篇文章中,关于祖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不是很多,但寥寥几笔勾勒出祖父的细致以及对“我”的疼爱。在那样一个年代,祖父也并不是只求温饱,他的内心是有乾坤的,又有着作为一个长者经历了太多之后的沉淀。在园子里,祖父教“ 我”念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几度呼童扫不开”。祖父既是萧红的“护花使者”,更是故乡文化的象征。萧红没有想到,孩童时期祖父教她的几句诗,早已刻进了她的内心深处,然而,她在临终前才真正明白这几句诗的意义。即便她的耳畔常常响起祖父“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这样的叮嘱,但萧红仍然发出了“‘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4]这样的感慨。在园子里的岁月,小萧红能时刻感觉到祖父精神的笃定,祖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彰显着其光彩的人格,他高尚的灵魂在平凡的生活里闪着光芒。也许萧红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内心也开始翱翔,忘我的书写成了她对自我情感的一种叙述。这时,祖父在成年萧红的心中或许变成了指挥若定的将军,祖父的精神使他表现出超常的魄力,这样的魄力与情意撑起了萧红寂寞的童年时光,也成为这个园子中的一抹亮色。

正因如此,在祖父离开萧红时,她才会悲从中来,泣不能抑。在《祖父死了的时候》一文中,萧红写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被铁丝绞住了。”[5]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诗性记忆,而萧红的詩性记忆则集中在后园和祖父中。[6]她将后园、祖父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将每一处风景都看作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在这一诗性记忆中,每一种声音都仿佛是儿时“我”耳中的唐诗,是一种动人的召唤。这种关联深刻地展现了萧红对后园和祖父的情感,也使这些元素成为她心中永恒的诗篇。

三、平凡如何让人懂

对于了解萧红的人来说,萧红的“传奇”其实不在于她的作品,而在于她的经历,她的创作其实是平凡的。文学史上很多作者经常因为经历传奇,使得他们把传奇的经历转化为作品。萧红写的只是她记忆中故乡的点点滴滴,故乡中平凡的人和事。但我们在感受其作品价值的同时,还能从平凡琐碎的叙事中感受到诗意。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与萧红有关的课文,如初中阶段《回忆鲁迅先生》与《萧红墓畔口占》。所以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教师应该明了萧红的写作特色,换言之,要清楚萧红的写作为什么是平凡的。

萧红的经历是传奇的,也是深刻的。反观她的创作,大多时候是在进行琐碎的叙述,这叙述中有着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切关注。翻开萧红的作品会发现,无论是散文集《商市街》,还是这篇《祖父的园子》,都像是作者以一个邻家女孩的口吻,絮絮叨叨地谈论家乡小城中平凡的人和事。萧红的初期创作是自发的,她和萧军在生活闲暇之余开始创作。在鲁迅看来,萧红是个天才,语言如清风流水,一点儿也没有刻意。好的语言是得体的,好的结构是浑然的,所有的好的东西都是自然的,真正刻意的是不成功的。萧红的作品没有精彩的对话,没有让人觉得很特别的情节,有的只是家乡生活的细节。但是细细品读,可以在这些琐碎的叙述中感受到作者对世事的洞悉、对人类的悲悯。萧红探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的作品超越了一般反映现实的层面,达到了文化批判的厚度和人生哲学的高度。

通过《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我们感受到萧红深爱着这个世界。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她没有把文字当成宣泄的手段,而是当成感情的结晶。萧红的作品以其稚拙与朴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阅读这些作品时,读者常常感受到一种对人生亲切而又世俗的理解。萧红的文字自然质朴,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当萧红书写故乡的时候,她究竟在书写什么?故乡对于写作中的萧红意味着远方、过去,幼年时的天真与困扰,随时间的沉淀逐渐变得清晰。当她提及远方的故乡时,首先会联想到整体意义上的故乡,那些模糊但又近在眼前的事物。尽管她的呼兰河记忆停滞在幼年,但隔着时光,她对那里有着深刻的理解。[7]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萧红本人在将文学还给生活,贡献给生命。在创作中,她将小说散文化,通过叙述、想象和联想,将个人感受融入其中,体现生活的质感。为争取写作自由,她摆脱沉重的情节外壳,告别常见的文学手段,使创作回归本原,与生活紧密相连。她的创作没有矫揉造作,不追求夸张或炫目,而是自然流畅,语言带有诗意质感,真挚而自发。[8]

本文从“后园”与“祖父”的角度上升至对萧红写作特色的探析,期望能从另一个角度走进这一经典篇目,读懂萧红对童年的这份平凡之中的“难以忘却”。

萧红是一位有故事的女性,也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作家。夏志清曾盛赞萧红的书将成为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阅读萧红的作品不仅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学的滋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解读萧红的作品可以从平凡处进入,从情意处走出,听见萧红的作品于无声处爆发的一声又一声的惊雷。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以轻载重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