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文化自信探究
2024-04-30刘铭辉
刘铭辉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中心学校,福建 长汀 366301)
阅读教学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是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构建语言逻辑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这也为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创造有利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语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更为多元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其借阅读感知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领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中教师先对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相关信息进行说明,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向;基于此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意义;再进一步说明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本文中所探讨的核心内容。文化自信即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教师需要做的是依托带有文化属性的语文教学材料,开展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的语文课程,努力让学生产生继承优良中华文化的意识,使其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文化底蕴。事实上,语文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之一,其中多种语言元素都能对中华文化进行直接展现。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一先决条件,让语文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语言运用
新课标中提出,语言运用即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对语言知识进行积累、梳理、整合,从而具备良好语感,最终形成语言经验,进而能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一种能力。在此教师认为,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具备文化底蕴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强化,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基。
(三)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锻炼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锻炼思维中保持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在此教师认为在学生思维能力养成的期间,是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理解的最佳时机,学生能够主动思考文化内涵,逐步积累文化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四)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审美经验,从而具备审美与创造的能力。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审美,一定程度上是其对不同文化元素的赏析,以文字为桥梁引领学生感知本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文化元素不够充分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要依托一定的文学材料。因此教师要想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拓宽文化视野,必然要在阅读素材中挖掘更多的文化元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引领学生共同赏析。然而现下出现阅读教学中文化元素不够充分的情况,学生通过阅读仅仅能够了解到表层化的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对多元性的文化元素进行拆解、对比、分析,导致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二)文化渗透方式单一
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堂应当具备促进学习的教学氛围。同时对于小学高学段的教学,教师应当秉承“理趣为贵,情智相融”的原则,在要求学生保持理智的基础上展现课堂的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然而当下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弱化阅读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热情。
(三)文化活动互动较少
互动是让学生彼此交流、主动思考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让学生与文化元素产生链接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文化知识。然而当下存在文化活动中学生互动行为较少的情况,原因在于教师普遍会以单向输出的形式组织文化渗透活动,学生以倾听与被动学习为主。这种情况导致阅读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够热烈,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探索也不够积极。
三、小学高学段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载体,直观了解
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来了解文化,那么阅读材料即学生拓宽文化视野的有效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话术相比,学生更能够从文字中提炼关键信息。因此阅读语篇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接触与文化传承有关新理念的工具,使学生得以在阅读中直观了解传统文化,提升阅读课程教学的效率。
(二)活动支撑,助力传承
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让学生形成文化传承意识,这一过程需要落实到实践环节中。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会组织与语篇主题相匹配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实践文化知识,从而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四、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策略
(一)藏于细枝末节,捕捉文化元素
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文化元素常藏于细枝末节。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将文化元素展现出来,还要在阅读教学开始,对语篇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整合。为了将文化元素与语文教学融合得更加紧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语篇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旋律为“宣扬传统文化”。教师分析“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发现,作者通篇以时间为主线,通过说明某一时间段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来进行叙事。教师认为作者所叙述的民俗相关内容可作为本堂阅读课程的主要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立足原文,找到对应的传统民俗活动,延伸出对文化历史背景及具体内涵的解读环节;还可以将语篇中提及的民俗活动作为本次课程的实践体验项目。通过教师对原文的深度挖掘,有指向性地整合了与传统节庆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使课文阅读理解教学充分凸显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解析这篇课文了解更多有关“春节”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赋能课堂,设计多彩课堂
教师在上述内容中提到,面向小学高学段学生的课堂设计,需要满足理趣为贵,情智相融的要求。高学段学生面临小升初,因此在语文阅读课程中,侧重于掌握更多的阅读理解技巧。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并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巧用文化元素赋能语文阅读课堂,将文化元素作为“装饰”课堂的工具,使其多元性特征对课堂氛围产生正向影响,让阅读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例如:在“腊八粥”这篇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教师借助“腊八粥”这一节庆食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聆听等多项感官体验,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腊八粥的描写,将这一食物真正意义上与文化相挂钩,给学生以沉浸式文化认知体验,让语文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更加立体、完整。比如教师会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将腊八粥的历史由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将课文中提及的腊八粥制作过程,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具体认识节庆食物的制作要求,对传统节庆文化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多姿。
(三)学会展现文化,依托教学活动
展现文化是体验文化、内化文化、认可文化的必经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应当在输出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展现文化。在此教师可依托以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期间能够真正意义上深入了解文化,成为文化的宣扬者和传承人。例如:诗词鉴赏属于语文阅读理解范畴内,学习古诗词《竹石》时,为了让古香古色的文化气息融入课堂中,教师拓展“水墨画”绘画活动。水墨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够内化《竹石》这首古诗的语文知识,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师要求学生用水墨画来画出诗词中所描绘的“竹子”的形象。在绘画过程中,教师会介绍水墨画的笔法以及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一传统文艺手段。在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文化展示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诗词向大家解读自己的画作,并且要说明自己应用到的绘画技巧,让学生由输入文化转变为输出文化。
(四)构建主题活动,突出文化特色
活动中主题的作用非常强大,不仅可以提醒参与者参与活动时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哪里,还能够凸显活动的重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构建主题活动,彰显文化特色,让主题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例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主要说明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征。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并以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解说。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的宫殿、藏品等都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文化特色。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组织主题活动“故宫一日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更全面的了解;第二部分是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组织语言作为小导游,按照自己的思路规划路线,对故宫进行介绍。由此在主题背景下,阅读理解的作用被放大,同时文化特色也能够被充分凸显。
(五)用心感知文化,生成传承意识
了解语篇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含义是远不足以让学生生成文化自信的。文化自信源自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认可程度越高,自信心则越强。而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教师认为,能够理解文化并且用心感知文化,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可度的主要途径。例如:《两小儿辩日》的主旨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让我们认识到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在阅读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表象分析本质,提炼出文言文的主旨,认识到以故事为载体的人生道义,从而使学生用脑思考文言文的含义,用心感知文言文背后所呈现的文化美感,由此增强学生对古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使其生成传承意识。
(六)积极反馈感想,升华文化理解
反馈是学生经历内化环节后的表达输出,是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呈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元素,教师引导学生反馈经历学习后的感想,由此能够升华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后引导学生积极反馈自身感想。例如:中华优秀文化包含革命文化。在学习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想。有的学生就五位壮士的具体行为进行复述,通过描述细节突出表现自己对壮士的崇敬心理;有的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与信念有了独特见解。无论怎样反馈,教师都能够从学生的言语中感受到革命文化对其思想上的积极影响,认识到学生不仅了解这篇故事,还升华了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教师对学生文化自信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把握。
(七)学习有所评价,助力文化传承
无论是哪一项学习活动,都应以评价为收尾环节,而评价指向教学改进。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评价来检验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文化传承意识,从这一角度来感知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例如:“藏戏”一文展现了藏族传统文化。这篇课文的解读能够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增长文化见识,认识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以及每一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阅读理解结束后,教师除了考查学生对本课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还增设了与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相关的考察项目,比如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多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过程中所呈现的态度,教师给出中肯的评价,并且提出恰当的建议。由此教师从这一层面出发给学生评价、建议,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保持客观的文化态度,在认可文化的基础上树立传承文化的自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责任。教师作为语文教育一线工作者,应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价值,领会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逐步提升文化自信,在教师的引导下摸索到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