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微

2024-04-30

学苑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课标环节学科

林 恩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福建 福清 350313)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数学学科教师,需要有融合、观照、对接的意识,努力尝试创意性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教育教学环境展开优化设计,促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以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同时,融合“双减”政策展开课程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一、渗透减负政策,创建最优教学环境

数学学科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内容筛选时,要考虑“新课标”主体教育思想的渗透,还要观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对教学程序做出优化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一)尊重主体筛选内容

教材是学科教学的基本载体,教师对接“新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研究,这是学科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内容筛选时,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的实际,唯有明确学生学习需求,才能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赢得教学组织的主动权。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教师设计几个环节:其一,观看教材插图,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针对相关课例进行具体讲解,设定思考任务和训练题目。其二,教师设定具体的范围,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题目展开课堂训练,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解答任务,准备参与集体展评活动。其三,教师归结小数乘法知识点,与学生一起研究解题方法以及整数乘法计算规则、小数乘整数方法、小数乘法注意事项等。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教与学互动频繁,课堂学习气氛火热起来。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都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学习设计,一起研究计算规则、计算方法、注意事项,学生主动响应,其学业压力锐减,学科学习呈现和谐性。学生是学习主体,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实践之中,这也是“双减”政策所要求的。

(二)观照“双减”制定目标

数学课堂要戒除“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现象,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不折不扣执行“新课标”和“双减”政策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对教学中的案例选择、课堂作业、学习活动、教学评价等环节展开精准设计,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设计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研学主动性,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达成预期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位置”这节内容时,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有:理解数对的意义,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学习观看平面图,利用方格纸确定位置;培养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执行教程环节,教师列举一些生活案例,要求学生利用位置判断方法进行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探索学习中落实相关目标。如学校到家里的位置判断,需要画出平面图,利用“数对”进行坐标定位,学生逐渐建立空间思维,其学习体验更为深刻。为学生顺利接受数对,教师设计了生活化训练任务,让学生借助方格纸做互动性练习。学生对互动性、游戏性学习活动比较有认同感,其参与主动性高涨。教师要求学生借助地图进行观测,用数对表示自己家的位置,实现知识迁移。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数学学习,感知体验更为丰富,学习热情更高,自然感受不到学习压力。

基于“双减”政策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从更多角度展开考量和规划,借助整合教材内容、筛选学习任务、创新教学方案、制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程管理时,注重对接“双减”政策,优化课程程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实践中成长数学思维。

二、调整教学方案,发掘积极教学因素

教师有意识地优化教学方案,对教学制约因素做科学整合,深度发掘课堂积极因素,努力与“新课标”和“双减”政策要求吻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依据课标设定方案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需要内容的支持、方法的储备和知识的辅助。要让学生对学科新知主动探索,教师需借助多种辅学手段进行调度和启示,创造丰富教学动机,深度发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具体设计环节时,教师要对教情和学情展开深度研究,对“新课标”和“双减”政策要求进行理论探索,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展开全面渗透行动,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科思维。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性喜好,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做对接思考,切准学生学习心理,势必能够创造一些教学设计亮点。

例如,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学时推出了游戏方案:这里有一个布袋子,里面放两个球,一个红色,一个蓝色,如果让你来摸球10 次,如果能够每次都能够摸出红色球,就可以获得大奖。学生对数学游戏活动比较有兴趣,自然积极响应,纷纷要求来摸球。学生进入到游戏环节,摸球结果可想而知,谁也不能每次都摸到红色球,教师自然引入“可能性”概念。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展开导学设计,这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学生对这种互动性、竞赛性导学方式比较青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期待展开设计,将学生引导进入到研学环节,其教学对接自然,启发显著,与“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对接。

(二)围绕“双减”创优环境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双减”政策精神和内容,教师需要做权衡思考,减负不是单纯减少作业数量、降低作业难度,而是能够对学习环境进行优化设计,推出更多灵活的、带有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如:数学思想方法传递、数学游戏竞赛活动组织、数学观察实验操作、数学信息搜集应用等,势必对学生形成深刻触动。在解读数学概念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案例,以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自然接受数学概念、定义、推理等内容,实现减负目标。

例如,教学“简易方程”内容时,学生对未知数设计难以理解,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信息,然后介绍未知数、方程,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原理,对等式和方程关系做直观分析,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自然理清数理关系,课堂进入高效互动环节。列方程、解方程都是比较新鲜的学习体验,学生对此比较好奇,教师先展示数学案例,要求学生做推演思考,进入到列方程环节。如这样的案例:已知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 元。篮球比排球每个多10 元,足球比排球每个多8 元,每个足球多少元?列出方程式求解。这是比较简单的方程题,学生先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设计未知数,列出方程式。教师设计生活数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如此优化,因为题目难度较小,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训练效果显著。

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减少对学生操作的干预,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学习,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新知,既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又能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三、优化作业形式,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数学作业是减负的重点目标,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要求,适时减少作业数量,降低作业要求,与“新课标”精神高度对接,这样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学习动机。

(一)根据课标选择内容

“新课标”精神包含诸多内容,教师需要深度学习和研究,对教学案例做出准确调整,为学生顺利进入到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数学作业的训练设计是“双减”政策最关注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任务要有提炼意识,追求创意和精准是根本原则。教师根据“新课标”规范要求,精心选择作业设计内容素材,对接学生生活认知进行题目筛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展开创造性探索和学习。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先与学生互动对话,对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做集中梳理和归结,然后设定课堂作业任务:这里有一些树叶,你能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面积呢?学生拿到树叶之后,开始了研学行动。树叶是不规则图形,如果要计算出面积,需要将图形进行转换,或者是借助方格纸进行具体测量,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研学情况做观察,对操作问题做指导和纠偏处理。为强化学生生活实践体验,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寻找身边的多边形,利用手边工具做测量,计算出面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展开行动,找到不少实物,并开始具体测量和计算,数学课堂作业被推向生活实践,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是丰满的。

(二)针对“双减”优化形式

减负和增效是一对矛盾,教师需要做好权衡分析,从更多方面展开学术研讨,对作业设计方案做创优调整,对学生作业要求进行深度研判,这样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诉求展开设计,推出适合的作业任务,对作业呈现形式做创新探索,学生认同感才能更高,也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小积木,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观察和测量,计算出小积木的表面积和体积。在计算时需要借助一些公式,教师前期与学生展开集体学习,对公式进行推导,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对公式的理解更为深刻。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再次拿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求学生现场观察和测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并集体展开评价活动。学生纷纷行动起来,课堂研学气氛活跃。教师设计作业单一,但是学生参与主动性很高,因为是现场操作,学生有高涨的热情,其操作效果显著,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

数学作业的布设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一环,教师宏观把握学科特点,结合当前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作业内容,以及作业批改、分析、反馈形式,对接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动态调整作业布设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将学生从传统枯燥的书面作业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四、创新课后服务,升华整体教学组织

“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对学科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学校增设课后服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相关政策的必要措施。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通过对话达成更多共识,其助学效果显著。

(一)优化教学训练组织

学校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增加课后服务机制,对学科教师提出更多要求。课后服务不是自习课,更不是自由课,需要教师精准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课后服务不是数学一门学科的训练时间,学生有权选择学习学科,教师如何做指导设计,需要考虑服务制度要求,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短板所在,以提升辅导的针对性。学生进入课后服务环节后,教师指导要体现个性化,不能集体讲解。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性质”两课时,教师设定的训练任务中有知识点梳理,也有计算题目,还有问答题目。学生进入课后服务环节执行作业任务时,教师应来到现场观察,给予学生一些具体的指导。学生处理作业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书面作业、操作作业、实验作业需要不同呈现形式,教师在具体指导时,根据观察发现做设定。如问答题,学生大多回答问题不完整,逻辑构建不够,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做分析,找到改进的角度,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得不少启示。学生作业执行效果如何,教师需要及时评估,而不是只看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教师在课后服务环节做个性设计,对学生训练有准确预判,其指导会更有价值。

(二)实践“双减”延伸组织

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下新推出的教学改革措施,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面对新举措需要有新安排和新打算,为学生提供最切实的服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最为基本的追求。学生有比较丰富的课余生活,教师适时布设一些亲子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娱乐基础上展开数学学习,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还能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教师需要有创新探索意识,对课外训练活动任务做优化设计。“图形的运动”带有操作性、实验性,与生活高度对接,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识别、绘画、介绍、展示、演示、操作等,都属于数学生活训练形式,教师设计“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学生学科思维顺利启动,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如生活中的挂钟指针旋转、电扇叶片转动、车辆移动、船只游动等,这些现象都带有运动属性,也与图形运动形成对接。教师从图形运动角度展开设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展开观察和分析,然后进入到集体讨论环节,用数学语言解读生活现象,自然形成数学学科认知。教师从数学生活应用角度展开训练设计,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课后服务时间是难得的回顾、反思环节,教师充分发挥这段时间的教育价值,带领学生回顾课堂知识点,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数学作业布设内容,以及邀请学生进行错题解析和优秀作业展评等,以提升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契合性、针对性、规范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完善课程体系提供有利条件。

五、结语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双减”政策高度融合,教师需要深度研究“新课标”精神,探析“双减”政策内涵,对学生学习现实做客观评估,适时调整教学方向,优化教学方案,创造学习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良学习服务,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顺利落实。

猜你喜欢

新课标环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