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门楼
2024-04-30戴智生
从小南门出城半脚路便是十里街。十里街先前属郊区,有良田,有水塘,有小山。小山其实就是个小山包,当地人称“见日山”,松针树和灌木杂生。北面山坡下,有幢一字排开的平房,八十余米长,青砖黛瓦,外观并不稀罕,因正面八个门,得名八门楼。其中两个大厅门、六个小厅门,七个厅门进去都有正房、厢房和伙房,八门里头有甬道相通,总共十个天井,九十六间房,装饰相当繁华。尤其主大厅,雕梁画栋,天井两侧石柱浮雕精致的楹联,厢房门窗镂雕人物、动物、植物栩栩如生。
这是清末民居建筑,房屋主人叫胡思敏。说来难以置信,胡思敏是养鸭起家的。
胡思敏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十六岁那年,他去水田里寻找鸭蛋,赶鸭人还没离开——赶鸭人每年秋收之后都会来十里街,一个人,一顶竹棚子,一群鸭,过个夜换个地方,水田一定会遗留赶鸭人没有捡净的鸭蛋。胡思敏去得早,鸭群在围栏里嘎嘎叫,不见赶鸭人,他靠近竹棚子,发现赶鸭人躺在里面,病得不轻。后面的事就是顺应机缘了,胡思敏主动服侍赶鸭人、帮忙放鸭子,赶鸭人问他愿不愿意学放鸭,他便跟去了。
赶鸭并不是好营生,顶顶竹棚子走四方,落脚无定所,风餐露宿。竹棚子很压肩的,棚子本身有重量,棚架子还绑着卷起的圈鸭围栏,棚子里面有御寒的棉絮、造饭的锅盆等生活用品。没有灶,乱石垒,柴火可以随时捡,米不够,拿鸭蛋找人家兑。
能吃上饱饭,胡思敏倒也安心。
他跟赶鸭人放鸭,也学孵鸭。孵鸭是技术活,选种蛋,识温度,有时看状态还需人工破壳,胡思敏上手很快。
随后两年,胡思敏同赶鸭人路过十里街,没有多停留,他拿几只鸭、一篮子鸭蛋送回家,还是返回竹棚住,隔天就离开了十里街。
第三年回来,他赶的鸭子更多,身边却换成了個女人。女人是赶鸭人的女儿,他不肯做上门女婿,把老婆带回了家,老婆肚子微微隆起,他们没有再离开。亲戚们帮忙,在村尾的见日山脚底下搭了两间茅屋,便是他们安身的地方。
胡思敏走南闯北,留了心,回到家不久便在小南门租了间小店,做鸭制品生意,鲜鸭蛋、黄泥咸鸭蛋、活鸭、卤鸭、贡鸭(板鸭)。老婆在十里街负责养鸭,也不停地给他生小孩。
胡思敏颇有经营头脑,攒到钱便盘店,先是油坊、酒坊,后来发展到南北杂货,县城东门口、北门口都有店铺,生意风生水起。
自古有钱置地盖房,光宗耀祖。何况他有四男一女,儿子长大娶妻要“门当户对”,首先自家得有好房子。胡思敏把盖房提到日程上,咨询工匠,用了三年筹备砖瓦、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动工兴建到竣工又用了三年。
设计八门楼,胡思敏是有想法的。东边第一厅门是私塾,自己不识字,子孙要读书,望子成龙。其他七个厅门依次是家祠、大房(大儿)、二房、主大厅、三房、四房和辅房。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好理解,四个儿子分家不分户。女儿迟早嫁出去,暂住爹娘的主大厅西厢房。家祠供先祖的牌位,也供菩萨。
辅房没有伙房,后面是粮仓。前厅还是前厅,胡思敏专门用来养孔雀一对,这个做法周边很少见。
胡思敏养孔雀,不是为让人观赏的。
辅房厅门后的左墙壁上,镶嵌一块刻有文字的青石,内容是:敏白手起家,创业惟艰守业难,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积谷防饥,送子读书明事理,不抢不偷不赌不嫖不抽大烟,如有违者,决不姑息。
胡思敏说,决不姑息就是让违者吞食孔雀胆,这是家法。
孔雀胆有剧毒,民间传说已久。
每年的年夜饭前,胡思敏总是带领所有男丁去祠堂拜神祭祖,去辅房量余粮(账本),再由大儿宣读镶嵌在墙上的训文。胡思敏坐在庭堂的太师椅上,面对下跪的子孙,他都是重复那句话,声音低沉,眼力似刀。
胡思敏平时不那么严厉的,特别是对待外人,迎来送往是他的习惯。现在年纪老了,脾气愈加温和,待在家里子孙绕膝,他很享受这天伦之乐。
孔雀胆肯定是没取过,子孙也确乎没有出现忤逆的行为。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胡思敏可以笑了,后辈继承了他的衣钵,一个个独当一面,家业还有发展的走势。最喜二房大孙子中了秀才,家祠门口可以立旗杆了。
(戴智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见于《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等,有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获第九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编辑: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