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中医养生的年轻人
2024-04-29玄圭陈新
晒背、泡脚、针灸、推拿,喝中药奶茶和咖啡,打太极拳,练八段锦……
原本是老一辈热衷的中医养生,却成了“90后”“00后”正在追求的新时尚。
2023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有中医养生意识,94.0%的受访青年了解过中医养生的相关理念,93.3%的受访青年尝试过各式中医诊疗法。
把火锅局换成去中医馆吃养生餐、奶茶里面泡枸杞、咖啡里面加中药……中医养生正在悄然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生病后再吃药打针的观念,已被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的观念所替代。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开始迷恋中医养生?
推拿、针灸、八段锦:这届年轻人把中医“玩儿”明白了
2024年1月,某个周五晚上6点多,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的夜门诊前排起了长队,里面的治疗床上已经趴(躺)无虚席。与此同时,在杭州市中医院的推拿门诊外,下班后匆匆赶来的年轻人,也在门外排队等着叫号,还有些人是三五成群组团来的。
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各大医院中医推拿科的夜间门诊、午间门诊、周末门诊以及街边大大小小的推拿馆中,都不乏年轻人的身影。“推拿科夜间门诊挤满年轻人”的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我,爱上了推拿”“医院的推拿科太香啦”“不是推拿馆去不起,而是医院推拿科更有性价比”……
31岁的涵涵是武汉人,在广告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她,接触中医已经6年了。研究生毕业后,涵涵的第一份工作需要三班倒,长期上夜班导致她免疫力下降,体重陡增10公斤,还患上了重度脂肪肝,颈椎也出现了问题。“我很惜命,拿到体检报告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爸爸妈妈和男朋友也让我辞职,先把身体养好了再说。”涵涵马上提交了辞呈,在找下一份工作之前休息的半个月里,她接触到了中医养生。
涵涵的闺蜜在一家中医诊所接受针灸减肥治疗,建议她去做做针灸和推拿。“太神奇了,那几天我眼皮跳得厉害,扎完针就不跳了!”“好家伙,医生给我按摩时,出其不意地掰了一下我脑袋,只听‘咔嚓’一声,一直不舒服的后背也不疼了!”那之后,涵涵开始涉猎关于现代科学养生和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对中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在医生的建议下,涵涵从基础的饮食、睡眠开始调养,同时还通过看书、学习网上教学视频恶补中医知识,她甚至还花钱购买在线中医课。线上开设早晚课程,一周5天。每天早上半小时的正课,傍晚是针对正课的辅导课,一点儿都不耽误涵涵上班。线上课程结束后,得知湖北中医药大学有线下针灸、推拿班,涵涵又去报名学习。
接触中医一年后,涵涵的体重恢复到大学时期,脂肪肝也彻底好了。除了身体上的明显改善,她觉得自己的心态也有了很大改变。“内心更加平和,没有之前那么多负面情绪了,什么事情都会往好的方面想。”
比涵涵小一岁的林芝沉迷中医养生,则是受爷爷影响。她爷爷是农村赤脚医生,通过自学掌握了针灸、按摩,对人体的每一个穴位都了如指掌。
“小时候积食或吃坏了肚子,爷爷会给我推拿;我妈有偏头疼的毛病,每次疼得不得了,爷爷给她扎几针就神奇地好了;谁家大妈落枕、孩子脱臼,我爷爷一分钟就给治好了。”
后来上大学,林芝提到自己的爷爷,老师和同学都连连夸赞,他们身体上有什么不适,甚至还让她帮忙问问爷爷该怎么调理。
寒暑假回老家,颈椎或胳膊不舒服了,爷爷给她扎个针灸或者按几下就好了,林芝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推广中医。
爷爷让林芝从《黄帝内经》开始了解中医理论,她买了很多版本,还有一版是漫画版的。
她觉得老祖宗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有道理,认认真真地从头学到了尾。“用君臣佐使的中医理念做菜,不要太高大上好不好?!”林芝跟爷爷学习了刮痧、艾灸和简单的推拿。寒假回到家,她开始教爷爷和父母练八段锦。
像涵涵、林芝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22年11月,浙江省中医院开设推拿科夜门诊,开诊一年多来,就诊人数逐渐增加,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2023年2月13日开始,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开设夜间门诊,开设当天,来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即便第二天是“情人节”,大家下班后依然赶到这里。“没有好身体,怎么谈恋爱?”
身心一体,身体和心灵都要被宠爱
“我什么都没说呢,志愿者就从脉象中看出我很多毛病,比如偏头疼、月经不调、湿气重……”一次脉诊体验,让24岁的周开彤再次刷新了对中医的认识。“脉诊竟然这么准!太神奇了!”这并不是周开彤第一次接触中医。
当年高考前夕,她头疼欲裂,还雪上加霜地落枕了,为了不影响考试发挥,妈妈带她去中医院的正骨科。“医生就按了按我的肩膀、后背,再掰了掰脑袋,我就感觉舒服多了,几天后高考也发挥得很不错。”
那之后,即便没有明显的病痛反应,周开彤也会定期去推拿按摩;周末,其他同学去逛街、约会,她去中医院按摩。一开始,同学们都笑她是“小老太太”,现在,周开彤有好几个中医养生搭子。
33岁的鑫鑫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工作机缘使然,两年前认识了一位老中医,也因此爱上了中医养生。和周开彤一样,鑫鑫纯属居安思危。
一开始,鑫鑫学习打太极,但坚持两个月就放弃了。“太极非常需要耐力,扎马步的时候,我的膝盖疼得厉害,脚腕处也酸得很。”之后,她改学八段锦,而且一直坚持了下来。现在逢人就推荐八段锦,她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日常的健身项目,不需要特别的运动条件,就能很好地舒缓久坐或久躺带来的身心不适。每晚睡觉前,鑫鑫都会打一遍八段锦。“它带给我的变化很明显,不到一个月,我的睡眠就彻底改善了,基本天天都能深睡眠。半年后,朋友都夸我的状态回到了大学时期。”
鑫鑫会在网上买黄芪、茯苓等中药类饮品,也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关注、跟帖各种中医养生信息。阿胶糕、黑芝麻丸等各种中药茶饮和食物,鑫鑫都会去尝试。
在鑫鑫看来,中医养生更多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你不能等有病了才去看中医,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中医养生理念中叫做“治未病”。《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鑫鑫成了朋友眼中的养生达人。
28岁的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生于晓蕊,父母都是医生。从上大三开始,每年暑假回家,她都会参加父母所在医院的短期培训班,陆陆续续地学会了艾灸、刮痧、拔罐和推拿。
让于晓蕊越来越喜欢中医的最重要原因,是走出国门后,发现中医“可以长民族志气,扬国威”。三年前留学美国期间,于晓蕊曾帮外国同学刮痧、拔罐,一次次帮他们治好了头疼、颈椎病,她成了大家眼中神一样的存在。
“导师和同学强烈让我留在美国,开一家中医诊所……”但她觉得自己刚刚入门,水平仅够自己养生或帮帮身边朋友。
“加现代主义的班,熬精神涣散的夜,养返璞归真的生,练老祖宗的功。”这一代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主动去梳理自己情绪与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开始懂得在养生方式多如牛毛的当下,审慎机智地选择最靠谱的。
“中医关注的不仅仅是人得的疾病本身,是看‘有病的人’,这个理念本身是站得住脚的。”于晓蕊说。
24岁的郭郭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进入老家公立医院的机会,来到北京跟舅舅一起开中医诊所,这与他的发小、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的胡周的“撺掇”不无关系。“我之前锻炼受伤,来郭郭舅舅这里做了几次理疗,效果特别好。夏天他会提醒我贴三伏贴,我有个头疼脑热都咨询他,他会告诉我该按哪个穴位,怎么吃。有个懂中医的朋友,太好了!中医是朝阳产业,郭郭将来必成大器!”
郭郭和舅舅每天从早忙到晚,要治疗30个人左右,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一多半。2019年前,诊所每天接待不超过10人,而且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郭郭过来后,诊所接待的患者(部分年轻人治未病)越来越年轻化。他花了两年时间,跟舅舅系统地学习了中医针灸、推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学中医。“我准备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先考本科再考硕……”郭郭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中医门诊,让他看到了这门传统文化的美好前景。
去伪存真,中医再好不如生活习惯健康
为什么前几年的冬天,打死都不穿秋裤的年轻人,突然沉迷中医养生,而且越来越无法自拔了?除了真正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
首先,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习惯的变化,使得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
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大,以及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这些不良习惯导致很多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越发严重。头疼、疲劳、失眠、健忘、腰酸背疼、情绪不安、工作效率低……去看西医,有复杂的检查程序或者得到一句医嘱“压力过大,好好休息”,病痛不能马上缓解。“但是看中医,扎个针灸或做个推拿,就能马上见效。”
其次,越来越多的中医开始录制音频、视频在网上教授中医知识,这种方式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学起来也更为便捷。
政策引导给中医添了一把火。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医养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其中第六条规定“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医药服务提供保障。”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占比达到86.75%,备案中医诊所达到2.6万家。
出生于三代名中医世家、京城易安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陈新认为,如今的中医书籍大多为白话文,编写得也相对通俗易懂、更强调实用性,这也滋养了中医普及的土壤。“我建议现在年轻人从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开始接触中医,因为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会给中医注入崭新的生命力。”
对于中医,有人追捧,也有人质疑。33岁的武凯认为,中医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牙疼、喉咙疼、长溃疡、便秘,以及感冒发烧,统统都是上火,开的药如何对症?”武凯有个头疼脑热,一般都会选择西医,抽血化验后再对症下药,而且治疗更快。“西药写明药理成分,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对何种病症甚至何种器官、病灶、细胞、致病菌,或者是致病原理产生效果都会一一标明,同时,也会把副作用写得清清楚楚,这让我吃着安心。”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医养生的兴起,有些人趁机浑水摸鱼。怎么分辨对方是不是黑中医呢?寻医的时候,可以注意这几个方面:如果有人说他一家独大,找他看病就不能去其他医院,那一定要斟酌一下。因为现代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及资历高的老中医都不避讳西医,也会看报告和化验单。如果把某种中药说成“神药”,不提供其他辅助治疗方式,也要三思,因为中医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就是“辨证论治”,绝不会过分强调某一味药或某个药方的功能,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用合适的药材、药方,甚至配合西医的诊疗手段来治疗。现代的中医也不只有“望闻问切”,以肠胃问题为例,正规的中医院也会做肠镜、胃镜检查。
“如果想看中医,建议去正规医院。现在大多数三甲医院都设有中医科,中医药大学附属的名老中医门诊也比较靠谱。这些医生都有西医常识,他们知道如何发挥中医特长。”陈新说。
年轻人热衷于中医养生,是对中医文化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也凸显了年轻人的健康状况堪忧,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合理。陈新认为,与其一味热衷中医养生,年轻人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身体机能不断提高,而这恰好也是中医倡导的养生之道。人的命运包括身心健康,其主动权永远在自己,而不是在医生手中。
(除陈新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