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的5·25心理活动周创设与实践
2024-04-29庄凌云
“幸福”一词在积极心理学中被解读为快乐和意义的全然体验。不少人认为幸福是一个结果,但实际上其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体验。幸福五元素模型基于“幸福”的核心内涵,搭建了人们收获幸福的桥梁,通过积极情绪、正向投入、和谐关系、意义与目标实现这4个主要路径,让人们得以追寻真实的幸福。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创设与践行的5·25 心理活动周,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与反馈。
〇 中国积极教育中的幸福五元素模型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五元素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源自对人类各种发展潜力、美德和积极力量的研究,以及为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社会背景,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幸福五元素模型所映射出的是充分相信每一个人都愿意且主动去追寻美好、收获幸福,并且其内在都有充分的自我资源与潜能。而将幸福五元素模型融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能够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快乐情绪体验,还能够获得主动构建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投入于自身所做之事、充分感知生活的意义,收获与聚焦自己的成就体验。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结合中国积极教育的相关经验,将幸福五元素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为六大模块,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与积极成就。
第一,积极自我模块突出学生积极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觉察自身的优势和与众不同之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悦纳自我,提升自尊、自爱、自我效能感等。
第二,积极情绪模块强调积极情绪对学生收获幸福的意义与价值,学生学会识别、感知和创造积极情绪,并看到消极情绪背后的积极需求并使用合理的方式去应对,进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增强自身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积极投入模块致力于帮助学生探索对生活与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充分激发自身的内在动机,更频繁地收获“心流”,更专注和投入地过好当下。
第四,积极关系模块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使其拥有更强的安全感、归属感。为此,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保护性因子,而良好沟通、积极分享、彼此理解、互相支持、真诚关爱是培养积极关系的重点内容。
第五,积极意义模块注重帮助学生建立人生意义感和方向感,学生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理想目标,并且思考当下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自己收获蓬勃人生的持久内在动力。
第六,积极成就模块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心理复原力、持之以恒的毅力、成长型思维模式来促进学生提升自我,他们通过不断内省进行自我成长,尽可能为自己创造高峰体验。
〇 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的5·25心理活动周创设
对比心育课程,心育活动在开展时会有更多的师生同时参与其中,能起到营造积极氛围的作用。同时,人际关系的积极联结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积极成长。由此来看,各校积极开展注重帮助个体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的5·25全国心理健康日活动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如今,广大中小学已逐渐将全国心理健康日拓展为5·25心理活动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树德中学)迄今已开展22年的5·25心理活动周。近年来,学校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创设了一系列的5·25心理活动周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受到《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也获得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先生的直接肯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中心的高度评价。
在5·25系列心理活动周的活动创设中,就主题而言,学校每年深度聚焦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成就与积极意义中的某一个主题,以其他模块内容为辅助,既注重心理活动周的序列性与学术性,更注重使学生通过体验系列的心育活动掌握追寻与收获幸福的有效路径,强化他们积极的体验,促进积极经验在不同场景中的迁移,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学校先后开展了聚焦积极自我认知的“寻遇满天繁‘心’,绽放积极光芒”5·25心理活动周,发现与创造积极情绪的“遇见生命中的美好,‘心’欣向荣”5·25心理活动周,创建积极关系的“‘心’光璀璨耀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5·25心理活动周等。
就具体活动设计而言,5·25心理活动周是树德中学师生共同参与创设、组织、参与的。心理活动周首先由学校心理教师在常规心理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情进行相关主题的讲解,然后面向学校心理协会成员和各班心理委员进行该主题更深入的理论探讨,接着该部分学生会结合课堂内容、知识理解、自身体验自主创设现场体验类的活动,最后由心理教师、心理协会成员、心理委员共同讨论并确定所有活动。活动开展的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学校宣传展板、校园广播、国旗下演讲、聚焦积极心理体验的心理游园会、突出心理表达的葵花心语漫画等。
〇 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的5·25心理活动周的实践与反思
对数年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发现在活动创设与实践中,以下4点非常重要。
(一)活动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层层唤醒学生内在体验
5·25心理活动周是一个以“体验”为主的活动,去唤醒学生内在的积极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但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施过程更需要有序、有层次,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逻辑应该更加清晰与明确,才能保证活动不留于表面,而是走进学生的心中,实现活动预设的目标。
树德中学在设计“‘心’光璀璨耀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的背景时,深度解析学生的关系网络,梳理出其与家人、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与世界等重要板块,厘清了学生在构建积极关系时的重点与难点,以主动建设性回应理论、自然联结理论、自我认知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人际关系建构中自我觉察、自我表达、接受反馈、传递支持4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设出“心语新知”“心有所依”“心向往之”“心心相印”4个心理游戏,学生需在参与过程中有序完成,最终进行“‘心’光璀璨耀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我与世界的三行诗创作。
“心语新知”重在强调沟通中更多地使用主动建设性的回应,“心有所依”突出在关系维护中主动表达与审视自己,“心向往之”鼓励大家在环境中怀揣一份发现美好的小愿望,“心心相印”则重在团队合作中平等、真诚与互助,寻求共同进步。在以上活动体验中,学生既能够明其理,更能在互动与参与中唤醒自身内在体验,以此在体验中增进对积极关系的理解,促进自我成长。
(二)心理元素渗透校园物理环境,营造和谐和美心理氛围
从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观点来看,校园的物理环境也是影响一个人动机及行为的重要因素。校园物理环境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处的周围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源源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能为之所感受的能量。在勒温的观点中,一个人的动机行为是由其“心理生活空间”决定的,“心理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总体,包含人的观念、感受、动机等直接的“心理场”,也包含被知觉到的外在环境,即外在“环境场”,两者实际上也是相互牵引与交互的。由此来看,校园物理环境像一名无声的老师,助力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中经历与体验,在所见所闻中自然成长。
因此,在开展5·25心理活动周时,学校的环境布置极为重要。在物理环境中,既可以包含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板块,也可以隐性渗透与积极心理相关的元素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5·25心理活动周开始前,学校会设置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知识宣传海报,并且会在宣传时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运用与提炼,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与了解的动机。例如,在突出积极人际关系的“‘心’光璀璨耀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的宣传展板中,便提取了同学们在心理课堂中关于“树德小幸福”与人际相关的自主表达。例如,“第一次在树德中学过的生日,相交甚浅的新同学,交情已久的老朋友都给了我很多的祝福”“在食堂打饭时到处找自己的饭卡,身后突然伸出一只手帮我刷了上去”“和班主任一起参加了学校的3000米欢乐跑”,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表达。心理教师将学生的表达与“社会支持”“人际联结”等专业心理知识相结合,形成了该次5·25活动的主题解读。生活化的经验与专业的心理知识相融合明显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心理健康宣传知识的动力。
在心理元素渗透方面,学校在每年5·25心理活动周开展时,会巧妙地运用同学们3月种植的向日葵来进行场景的布置与心理氛围的渲染。向日葵,因其独特的向阳性与灿烂的花色,承载着“积极阳光,执着追寻”的美好寓意,从种子种下到尽情绽放刚好会经历2—3个月的时间,所以每年5·25也是学生春耕节所种植的向日葵盛放之际。学校在此时便会将向日葵置于进门两侧,让全校师生每天都能看见,为大家积极赋能。除此之外,借着向日葵的寓意,此区域还会呈现“心理漫画”“葵花心语”等,让心理元素悄然渗透。学校的心理氛围,也因为这些物理环境的精心设置,更加温暖,并能对个体给予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其关注自身、积极成长(图1—2)。
(三)搭建自我认同的桥梁,激发追寻美好的自主性
在活动实践过程中,除了思考如何吸引师生参与其中,更要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使其深刻感知到自己是心灵的主人,收获良好的生活状态与构建幸福的样态是自己可为的。在活动开展中,自我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桥梁,一旦个体充分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和行为来促进自我的积极成长。
例如,在进行聚焦积极自我认知的“寻遇满天繁‘心’,绽放积极光芒”5·25心理活动周时,心理教师发动同学们结合平日积极心理课堂中的相应知识以及自己对六大类积极美德的理解,设计出了备受师生喜欢的卡通人像,组成了树德心育独有的积极家族——树小暖、树小慧、树小勇、树小义、树小谦、树小越,他们分别代表着人道、智慧、勇气、正义、节制、卓越。积极心理品质的拟人化,使得抽象概念具体化,每一个人物设计折射出学生积极品质在生活中的点滴,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树小勇(勇气)的创作者这样解读自己的作品:“‘忠勇勤’是我校校训,作为一名树德学子,要有迎难直上的勇气。树小勇笔直地站立着,凸显出树德学子的自信与果敢;瞳光的闪烁,嘴角的笑容无不彰显着阳光自强的人生态度;手中握着的向日葵正迎着骄阳,寓意着灿烂的青春年华。”(图3)
图3 树小勇
树小暖(人道)的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于树德学子与校园流浪猫的故事。“在树德,有一只猫叫‘馆长’,它常常巡视我们的教学楼。同学们喜欢抚摸它的头顶,它也喜欢趴在同学们身上。一份份温暖和爱让这只原本无家可归的小猫有了归宿,树德中学成了它温暖的家。我感受到人内心自发的善良,如太阳细碎的光芒,大家的心境也因为这些光芒而变得蔚蓝。因此,树小暖有金色如阳光般的头发,以及一双蔚蓝透彻的眼睛。”(图4)
图4 树小暖
在学生创作完成后,学校将“积极家族”做成了应援小手扇,并在心育活动现场根据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心理品质类别与自我记录进行发放。炎炎夏日,整个学校刮起了一阵积极自我的风,大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扇的使用也成为彼此间互相认识的一种方式(图5—6)。
图5 女生使用应援小手扇
图6 男生使用应援小手扇
[学生语录]
“啊,你拿到的是树小暖,其实平时的你就很温暖,我记得那一次你真的帮到了我!”
“树小慧这个形象很符合你的气质,平时你就会很主动地思考如何做到一题多解!”
“正义确实能够代表你,上次你向班主任提出课代表收作业的制度应该优化,真的是太大胆了,客观又不失魄力。”
(四)牵手不同群体,实现心理互助与共同成长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得到更加积极的发展与成长,就幸福五元素模型而言,即使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群,积极自我、积极关系、积极情绪等仍然是个体获得幸福的重要路径。因此,5·25心理活动周的活动内容,不仅针对在校学生,也可以将活动对象拓展至教师群体,再由师生带回自己的家庭之中或其他群体,实现心理互助与共同成长。
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的5·25心理活动周,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也邀请到了不同的群体来参与。例如,在创造积极情绪的“遇见生命中的美好,‘心’欣向荣”5·25心理活动周中,树德学子便牵手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同学们,以一对一结对互助的方式与该校的盲生建立联系,邀请他们来到学校,参与同学们自主设计的“美丽心情游园会”,在体验中释放压力,拥抱积极情绪。盲生也在活动现场进行推拿技能展示,给他人带来良好的积极体验。普特融合,除了让他们共同收获积极的心理体验,对普通学生而言,更促进他们学会尊重与接纳,培养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对盲生而言,有利于他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基于幸福五元素模型的5·25心理活动周有时也如同一座桥梁,让不同群体的人都可以收获心理体验,共同提升心理能力,彼此积极赋能,实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