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效应

2024-04-29林树锋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3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法治

林树锋

引言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初中学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与教育部的德育目标不谋而合,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将是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笔者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学经验并长期担任学校政教主任职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扬长避短、形成合力,在工作和教学中相互促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一直都是我们探索的课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协同效应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拓宽教育教学思路,形成合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双减”政策下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效率的必然要求

(四)是深化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大胆尝试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协同效应的具体措施

(一)拓宽视野、转变方式,让德育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生根发芽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要拓宽视野、转变方式,让德育工作在课程教学中生根发芽。教师要将德育教育目标分步化解,分配到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要关注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影响、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之路。例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和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等课程时,向学生系统介绍情绪、生命,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讲解时,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情绪意识、生命意识。我还通过访谈、调查、谈心、倾听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课堂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

(二)开拓思路、多管齐下,让教学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巩固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免不了要进行大量的背诵,他们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经常记不牢,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背诵的形式和方法,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书本知识。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发展精神》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明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中,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因为法治,每一个人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崇尚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后,结合城市“创文”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巩固知识。

(三)多方合力,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满足感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建议,应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的有机融合。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是一种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对平等、自由的教学中,体验情感。

(四)巧妙运用反面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

反面教育与正面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反面教育,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进行反面教育,有助于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负面现象,从中接受深刻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觉抵制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教授八年级第五课《做守法好公民》一课中,我运用了一些反面事例来向学生讲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并通过具体事例来区分一般违法和犯罪,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性,辨别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最后,结合课本内容,政教处适时开展遵规守纪教育,细化《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但是,开展良好反面教育的关键是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要防止学生对生活和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出现沮丧、消极和逆反情绪,这绝不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初衷。开展反面教育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要对反面现象进行选择、并对可利用的反面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明辨是非。

结束语

2021年8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不断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协同效应,总结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法治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