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龙共语

2024-04-29张研

北京 2024年2期
关键词:成语

张研

许多人都对中国的龙崇拜感到好奇。在中华文化中,龙强大有力,更是祥瑞之物。它司水,水润万物,万物感怀,因此龙代表仁德。也许人们对龙充满敬畏,但绝不是惧怕,龙的宽仁和慈爱使人们对龙产生天然的亲近与依赖,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守护神。

传统的龙形象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而又不失威仪。易经第一卦就是龙卦,有君子为龙的寓意。龙是阳刚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易经借龙这个载体传递出来的正是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

对龙的喜爱和仰慕,从来不是皇家专属。故宫虽是一个“龙窝”,但因象征帝王,龙的形象多以辉煌华丽、威严霸气的风格为主。相比而言,民间的龙题材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受到龙鳞的启发,匠人们发明了“龙鳞装”的装订工艺,使得中国的书籍装帧,在从卷轴往册页过渡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民间艺术家的画作中,龙的形象被附上了玄幻的色彩,它像是一位清新脱俗、道骨仙风的老者,寄托着人们对仙界的憧憬和对超能力的向往;龙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颇有分量,使人们更是将龙与代表着希望的少年联系在一起,“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赋予少年的无尽的能量……

成语接龙

在中国古代文字中,龙通常是帝王的象征。在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由于文字的精简,龙作为代表帝王的意象出现的次数就更多。《东观汉记.冯衍传》中载:“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天下。”“龙兴凤举”也就成为比喻帝王兴起的成语。“龙行虎步”用以形容帝王仪态威武,出自《宋书.武帝纪上》:“或说(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除此以外,皇帝驾崩用“龙驭上宾”来表达,意为皇上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从这些带“龙”字的成语中,可以看出其中反映出显赫的帝王文化。古代的皇帝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作为天子,其更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和能力。人们崇敬皇帝,认为他才智无双,尤其是那些渴望通过学习和仕进得到重用,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伟理想的士人更是希冀自身如“天之骄子”一般博学。这样的意识和雄心反映在汉语词汇中,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单一地指代皇帝,引申到那些具有雄图大略、卓乎不群的出众人才。由此,从帝王文化开始,“龙”字逐渐衍生出与士人文化相关的成语。比如“蛟龙得水”,这个出自《管子·形势》中“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的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如蛟龙欣逢雨水一样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最为人耳熟能详的要数“卧虎藏龙”—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这个蕴含江湖气息的成语因同名电影《卧虎藏龙》的热映被人们所熟知。影片浸染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世界里,表面的克制、隐忍与内心的跌宕、波澜共生着,冲突着。主人公“玉娇龙”与“罗小虎”两人的名字中直白对应龙和虎,龙是形而上的追寻和渴望,虎是更落地的自然生长的原始欲望。

在科举时代,如果科考中第,则称“鱼跃龙门”。这也是文化色彩最为浓重的一个“龙”字成语。在“龙尊鱼卑”的世界里,金榜题名意味着从此飞黄腾达,完成由“鱼”到“龙”的进化。在中国古老的“鲤鱼跃龙门”神话中,传说黄河鲤鱼要逆流越过龙门,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才得以化为巨龙,而飞跃失败的鲤鱼则自高空摔落汹涌的黄河,头重重地拍到水面上,留下一道黑色的疤痕,至今黄河鲤鱼头顶上仍可隐约看到一个黑色印记。这个传说不断演化,最终“鲤鱼跃龙门”作为金榜题名的富有诗意的说法流传至今。

“龙门”成为寒门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一道门槛。而对于芸芸家长来说,最殷切的企盼是对子女成材的期许,“望子成龙”也就成为所有家长最朴素也最热切的愿望。在现代作家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中,主人公徐义徳望子成龙,“一会想送他(儿子)上英国,一会又想叫他去美国,在香港读了一点书,又叫回上海”。人们用“望子成龙”来表达希望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建树,成为庸中佼佼的人才。

正因“龙”所承载的厚重期冀,古往今来的名流之中,很多人的名字里带有“龙”字。三国时期的蜀汉武将赵云,字子龙,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虽名为赵云,但人们更愿意以字号赵子龙来称呼和指代他,想必是因为如“子龙”这般威武霸气的名字方能体现一介名将的姿颜雄伟。在现代,为人熟知的武打演员李小龙等人的名字中都有“龙”字。这样的名字不仅叫起来威风八面,还寄托了他们作为习武之人,希望如龙一般在“江湖”中游刃有余、无往不利的抱负。

据《祖姓起源参考》,河南信阳大田村龙氏后裔在谈到祖上遭遇土匪时说:“因为我们是‘龙子龙孙,(土匪)怕遭到报应,所以不敢来打扰。”动荡时代,“龙子龙孙”的身份是护身符,吉祥如意,保佑一家平安;在现代,每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都愿意将自己看作“龙的传人”,这重身份根植到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

画中游龙

刚猛而自强不息的龙,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标志和图腾。名家的生花妙笔使龙不受区区画布的限制,龙呼之欲出,仿佛可以跃出画作。

传说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张僧繇,他是一位画龙大师。一次,他奉梁武帝之命在金陵(今南京)新建的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那龙画得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只是都没有画眼睛。张僧繇说:“眼睛不能轻易点,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的。”众人都认为张僧繇的话荒谬,执意让他把龙的眼睛画上。不料,他刚刚点好第二只龙的眼睛,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画了眼睛的两条龙突然变为活物,震破墙壁之后腾云驾雾而起,一会儿便不知所踪。云散天晴之后,被吓得目瞪口呆的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墙上只剩下没有画眼睛的两条龙,而另两条被“点睛”的龙已凭空消失。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画龙传说,也为后人留下“画龙点睛”的成语。对于龙这样一个经典题材,藝术家们岂能轻易错过。纵观中国艺术史,以龙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众多。由于龙是虚构的产物,画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或依情况留白。正因如此,龙在水墨画里的呈现宛如翻腾在云水间,比起张牙舞爪的直白更有含蓄的美感,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尔雅翼》中讲画龙的形状,有“三停九似”之说。所谓“三停九似”,意即龙扭曲为三截:龙头、龙身和龙尾,并有九似,如“头似驼”“角似鹿”“爪似鹰”等,最特别的是“眼似鬼”,这样一来光怪陆离、诡谲灵动之感便跃然画布之上,给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如果说张僧繇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画龙大师,那么中国画龙第一人则当属南宋画家陈容。他的《墨龙图》综合历代对于龙特征的描述而绘制,将“三停九似”之说运用到极致,成就了今日对中国龙的典型印象。在《墨龙图》中,一条占据大部分画面的墨龙横展开来,周围翻滚的烟云使龙身若隐若现。墨龙双目炯炯有神,其须爪张开,尽显飞龙在天的气势。远处则隐约可见另一条墨龙。

陈容特别长于画虚无缥缈的龙,作为水墨画龙的开创者,他突破前人的绘画技巧,把文人画与院体画相结合,在形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神似。因为担心作品不够跳脱和出众,陈容会先把自己灌到半醉之后再开始作画。画至忘我时,他泼墨做云,喷水做雾,一边怪叫着一边摘下头上的头巾,蘸上墨水即兴涂抹,最后以渴笔勾勒龙的身体。这样绘出来的龙非但没有给人胡乱作画的感觉,龙的形象反而自由地游走于纸上,流露出轻盈之感。

陈容对于龙的热爱比起“叶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生画龙,绘制的作品大都为名画,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图”的《九龙图》就出自陈容之手。《九龙图》是陈容的巅峰之作,据传这幅作品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他召集众臣子在画作上盖章、题诗,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幅龙图称得上是旷世名作,九条老、壮、小的龙在姿态上各有俯仰,有的抱持龙珠,有的欲追欲逐,有的架势搏斗,有的俯身巍峨山岩之上,有的遨游云雾长空之中。九条龙的身姿固然肆意潇洒,但最绝之处在于九龙变幻多端的眼神:或侧脸斜视回眸,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或傲慢地睥睨一切……

整幅画作构图之精妙,想法之惊奇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慑感,让人大呼过瘾。可见,一幅幅龙图绝不是陈容醉酒后的草率之笔,陈容其人也并非沉溺饮酒作乐之人,他的画作中饱含着文人的家国情怀。陈容生活的时代,国家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用“困龙”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面对北方的强敌,宋理宗目光短视,不仅没能收复失地,反而引火烧身;对庙堂之上的纷争,皇帝也没有明智地决断,他宠信奸臣,打压忠君报国之士,导致国力日渐衰落。陈容对风雨飘摇的国运扼腕叹息,他的大部分龙图在构图上都暗含玄机,龙的走势几乎都是奔向北方,即指向宋朝所丢失的大片国土。画面之上,四爪长龙凌于太空,鳞爪飞扬,怒目圆睁,势不可当,给人以凌厉之感。巨龙显然不是苟且偷生于临安(今杭州)的南宋“真龙天子”,而是一条代表华夏文化的魁伟雄奇的神龙。

龙入民间

龙原本来自民间,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帝王垄断,直到封建王朝土崩瓦解,龙才重新进入市井,游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中国是饮食大国,对于吃,人们并不视其为庸俗,而以许多文雅的讲究和说法附加其上,从而将其变为一件体现品位和格调的事。有这样一个成语,烹龙炮凤,比喻极为豪奢、珍奇、名贵、丰盛的菜肴。龙作为一种烹煮食材显然不现实,但是与“龙”有关的吃食,从古至今不在少数。

过去,由于龙的符号与帝王密不可分,所以与“龙”相关的美食,也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御膳”菜单中。在北京的北海公园,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仿膳饭庄由清宫御膳房的御厨赵仁斋、孙绍然、王玉山、赵承寿等人始创。仿膳饭庄曾推出过“全龙宴”,在所有与“龙”相关的菜肴之中,除了一些用摆盘、造型的方式呈现的“龙菜”,流传至今依然是仿膳饭庄招牌菜的,唯有一道“乌龙吐珠”。

食不厌精是中国烹饪的一大原则,对于给皇帝享用的御膳,这一准则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乌龙吐珠”是宫廷传统菜之一,是海参席中的头菜,因海参俗称“乌龙”,配以形似“珍珠”的鹌鹑蛋,整道菜呈现龙吐珠的形态,故而得名。这道菜对于海参的选择很有讲究,必须选用灰参。海参从体形上分刺参和无刺参两种。刺参就是人们常说的灰参,相比无刺参更为高级。仿膳的“乌龙吐珠”选用的是9根质量上乘的40头刺参,将干海参放入干净的水池中浸泡或放上天然冰,直至涨发好。发制后的整根海参长20厘米左右。然后佐以高汤、特制的烧汁反复烧煨、慢炖入味。最后,将象征“九五至尊”的9根油亮的海参配上晶莹白亮的鹌鹑蛋,装盘上桌。这两种食材的搭配相得益彰,式样美观,鲜味浓厚。

美食与美器的巧妙搭配,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工序如此复杂的“乌龙吐珠”必配以精美的食器。在仿膳饭庄,“乌龙吐珠”端上来后,食客会看到餐盘边缘是亮丽的明黄色,其上印有“万寿无疆”四个红字,并布满大气的云龙纹。无论是从黄颜色还是龙形图案中都可以看出,这是曾经专属皇家的食器。虽然今天龙早已不是皇家的专属,但在仿膳饭庄抑或其他老字号饭店中,盛装最高级的菜时,通常使用的依然是万寿无疆龙纹盘。

龙盘配“龙食”,在过去这称得上最高规格,只配帝王所有。然而,形制奢华高调的皇室器皿与名字恢弘厚重的御膳“乌龙吐珠”在现代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龙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普通大众唾手可得的事物。春节时分,逛一趟庙会,便可看到近在身边的龙元素,数也数不清。

庙会中的糖画摊儿上总会飘来一阵阵糖的焦香气。做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们的脑子里,所以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画糖画的师傅手法老到,十二生肖、古典人物、卡通角色说来就来,龙是其中最传统也最常见的题材。随着缕缕糖丝的泼洒,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兴奋的小孩举着糖龙,对着阳光凝望,阳光下金黄色的糖浆晶莹剔透,龙的形象活灵活现,一时还舍不得吃,只时不时用舌尖轻轻舔一下,拿在手里又吉祥又神气,引来同伴艳羡的目光。

捏面人的摊儿也热闹。为了庆祝甲辰龙年的到来,多彩的龙形象成为面塑的主要题材:翔龙、卧龙、蟠龙……十余种各式各样的面塑龙,让人不禁惊觉中华文化中有如此众多的龙题材。

捏面塑是细活儿,功夫全在手上,先用手搓、揉,接下来就是捏。拿捏龙来说,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把龙的神韵表现出来。龙的四肢要做得有力,特别是龙身要捏得流畅自然,宛若真的在腾飞,如果体现不出动感,那就是一条呆板的龙。重中之重在于眼睛要做得有神,方能凸显龙生动的神采。

面塑作品“双龙戏珠”运用了红、黄、绿、黑等面塑传统色。金龙身姿飘逸、龙口怒张,龙角和龙鳞突出体现了龙的特征,使两条龙看起来栩栩如生。整个作品气势非凡,流露出浓重的年味。手艺人在两条龙的龙头上分别按上两粒小黑豆,完成“画龙点睛”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两条龙仿佛被赋予了灵魂,看起来像活了一样。“神龙互应万象新”,面塑作品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祈愿。

美食、食器、民间玩意儿……与龙有关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一道“烹龙炮凤”,足以令食客回味无穷;一只威风的大龙灯笼,会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在中国民间,对龙的仰慕和喜爱已经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猜你喜欢

成语
看图猜成语
成语对对碰
十二生肖填成语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
看图猜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