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混搭函数不等式的证明”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4-04-29卢珍李红春
卢珍 李红春
1.问题提出
函数导数综合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不少高三教师面对这块内容的复习常常老生常谈,缺乏自己深入的见解,课后再辅以“题海战术”,展现的是大题量,快节奏,机械重复的教学形态,因此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兴趣不高,解题停留于模仿,对问题的本源不明,解题无序,推论无理.为了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前不久,笔者执教了一节题为《指对混搭函数不等式的证明》的展示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充分好评.本文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考呈现出来,供分享.
2.教学设计展示
2.1 教学目标
(1)能从“阶”的角度分析分式型函数的极值;
(2)体会“分而治之”法解决问题的要领,并能用它证明一些常见指对混搭函数不等式;
(3)更加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中“重视基础,回归基本”的价值.
2.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分而治之”法证明指对混搭函数不等式.
教学难点:灵活对函数不等式进行变形.
2.3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借班授课,授课班级为某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学生基础较好,课前老师已将如下问题1让学生提前进行了思考.
问题1 (2020年山东卷改编)求证2ex-1-lnx>1+ln2.
(1)问题铺垫
课堂开始,教师巡查课堂,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并让学生代表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分而治之法解题的重点不在计算,而在于学生动笔时,能准确判断如何将函数式分开,以及不等式两边变形的度.问题5对学生的考查力求“好钢用在刀刃上”.问题6是高考压轴题,让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完成,难度颇大,设计为“阅读与反思”,更接地气.高考试题具有导向性,学习考试中心给出的参考答案就是在和命题专家直接对话,领悟试题解法背后的意图,对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很有意义.
(5)数学创新
问题7 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立足函数的阶,从函数最值的角度出发,能否命制一道“指对混搭函数不等式”的证明题,并和大家分享你的命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课堂环节的设置具有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助从解题到命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不但会做别人命的题,更要善于自己提出问题.
(6)课堂小结及课后巩固(略)
3 教学反思
围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评委的意见,笔者觉得有如下几个亮点可供探讨.
3.1 适当铺垫,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
裴光亚老师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错位,为了抵达目标而偏离目标,其实不是偏离,而是营造目标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要隐藏起来,隐藏是为了展现诱惑[1].当学生们为课前给出的问题能“一题多解”,自我感觉良好时,老师接下来抛出的问题变式让他们一筹莫展,进退两难,在这样的情绪背景下,学生学习新方法的热情自然高涨.
3.2 用心设计,着力提升问题的针对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待证式进行合理变形,问题5设计为让学生观察待证不等式用“分而治之法”该如何去变形,重点考查学生变形方向的选择,显得独具匠心,如果设计为一般的证明题,求导计算的繁琐必将冲淡主题.问题7的设置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直接指向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
3.3 优化学法,于润物细无声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正如同教材,既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更体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一直强调学习要重视基础,回归基本,这就需要从复杂的情境中看到基本元素,从几何中看到基本图形,从代数中看到基本公式,从三角中看到基本变换,从统计中看到基本模型.如何做到这点,空洞的说教都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研读了问题6的参考答案,发现作为高考的压轴难题,却根基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基本函数”,倘若自己对这些“基本函数”的特征性质掌握得足够熟练,自然不会盲目变形.它带给学生的启示是:即使面对高考,夯实基础,回归基本绝不过时.
3.4 以身示范,教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数学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优秀的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对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对一些内容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心中乐于钻研问题的榜样;其次要留足时空,让学生放手去发现和创造.“分而治之”法求解指对混搭函数不等式的证明问题,平常解题中并不多见后,课堂上教师敢于选择这节内容来教学,源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钻研.在问题7的命题环节,更是留足时空,让学生将思维从课内引向课外,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裴光亚,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错位[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2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