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的深入研究
2024-04-29孙继强
孙继强
当前社会发展早已跳出“经济徒增”的怪圈,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关注经济与生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维护。强调不以牺牲生态发展经济,应充分认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发展。应从生态、文化、社会、科技等诸多层面,寻找多元化的发展出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同样以生态保护、建构生态空间为基础内容,同时确立“最关键”地位。强调在发展农业经济基础的同时,要与生态协同,保证经济与生态、乡村文化、文明等各方面相互协调,为乡村地区民众创造自然宜居、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不仅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创造的物质生活,更可以享受由生态、文化等建设创造的精神氛围。
一、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于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自此,“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上日程,成为指导各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要注意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农村发展的地位,同时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并不是无序进行,而是要从“全面”的角度,围绕中央提出乡村发展“五大振兴”领域,坚持农业农村经济、生态、文化以及科技等各个方面均得到有序发展。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证循序渐进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1、农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种植生产活动当中,农业技术的应用创造出丰硕的成果。农机、新的种植生产以及管理理念等,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农业种植活动中,免耕机的应用,适合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形式,对平原地区来说极为适用。尤其随着技术先进性的提升,此类农机的使用效果及适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现代化的农业种植生产,已经大幅缩减人工。似乎不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随处可见。
2、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应用
现代信息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的应用,在不断改变农业种植生产现状。如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无人机”即在不需要人工驾驶的情况下,通过“遥控”,就可实现植保作业目的。这些无不得益于信息技术力量,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的运用,使得植保无人机拥有一定的“记忆”功能,可在药剂消耗将尽时,自动记忆坐标点,添加药剂后一键返回记忆点继续喷洒作业。这就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植保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植保效率,且还可降低传统植保作业对人体健康等造成的威胁,确保植保安全。
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持续拓宽,产业链的建构虽不完善,但各地区都在积极尝试建构、拓展延伸,促使农业经济横贯、纵深发展。如农业产业与工业加工,与林业、畜牧业以及旅游等服务业之间的合作,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焕发不一样的光彩。当然,目前全产业链的建构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但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如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农业产业与其他领域之间将逐步实现“全融合”的发展态势。
4、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适应农村城镇化、老龄化、空心化的现实,由谁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了逐步显现的严峻课题。对此,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生产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型经营体制机制,成了农村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更好地满足小农户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方式方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生态保护,兼顾地区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关键要求。具体还需从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发展机制以及拓宽发展路径等多个层面,采取相适应的方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1、持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进行合理地调整、优化,是尽快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存在区域性单一、农产品类型单一产销路径单一等问题,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且单一产品等的种植生产,也较容易造成土地板结等问题,降低耕地使用价值。对此,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还可从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的角度,采取合理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从纵横双向发展的角度,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如在横贯发展方面,加强农业经济产业与其他各领域产业的联系,促进农牧、农林以及农旅、农科等各方面的融合,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农牧方面,强化“种养结合”,将农业生产与畜牧养殖活动有效融合,以农业种植产品为草料,为畜牧养殖提供优质条件;以动物粪污为原料,发酵、加工生产农家肥,供农业种植生产使用。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互惠互利,还可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农林方面,则可发展林下种植经济,结合林地环境,合理选取农作物进行种植,提高林地空间及其他资源利用率。农旅方面则可分析明确旅游业发展需求,结合地区农业经济特色,如创建生态采摘园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科方面,创建良种良法应用“示范田”、“示范基地”等,则可为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可为地区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帮助,促使农民朋友能够在充分了解技术先进性,且一定程度掌握技术操作方法的情况下,持续提高农业经济水平。此外,大力研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比如把秸秆转化清洁燃料、造纸工业原料等,促进农业产业与工业产业相结合,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实现变废为宝。
纵深发展方面,则主要针对农业自身的纵向发展而言,构建纵向产业链,使农产品贯穿整个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环节,真正实现“从田园到餐桌”一体化产业链建设。对影响国计民生的粮食、重要农产品以及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特色农产品等,进行针对性“深加工”,促使其在满足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动力。从“消费分级”的角度,思考农业相关产业端、经营端、消费端的问题,实现“一根玉米贯穿整个生产加工及消费链条”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应促使农业产业链标准化发展,以产品为核心,全程质控,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打造高标准、常态化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持续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相互协同,确保产业链与生态链有机融合,以拓展农业产业绿色增值空间。
2、持续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
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应从基础保障、经济管理(流程、制度、职责)等层面,对整个农业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各方面,予以全程、全方位的监管,以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基础保障方面,主要针对发展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应从“外引内联”的角度,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合理。“外引”强调加强农业经济建设与外部社会型企业或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注资。“内联”强调政府部门适当加大资金支持,联系相关部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要结合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在农业用地、用水、用电等发面优先予以保障,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合理利用筹集的建设资金,加以规划、优化、完善。
经济管理层面,则要从管理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各部门、人员的职责管理等角度,完善经济管理机制。如针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成立专项小组,结合地区各市县(区)乡镇具体情况,对专项小组作具体划分,由不同的人员专门负责某区域。建立“逐层上报告警”流程机制,并结合人员工作职责的划分,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确保能够第一时间“体察民情”,将管辖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反馈至相应部门,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有效处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规范农业经济行为,还可规范农业市场行为及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将农业经济发展与地区全域发展相结合,持续推动农业经济健康、规范化发展。
3、重视拓宽科技创新推广路径
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应用,是一个有机循环过程。科技依靠农业实践得来,推广则依靠农业科技研发先进性,拥有可靠的推广动力。科技应用则需保障研发合理,适应地区发展,且在全面推广中,做好农技指导等各项工作,最终才能确保农业科技有效应用至农事生产环节,持续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实际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有效推广等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结合信息科技进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征,促使农业技术持续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如联合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及农耕发展模式,研发更为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收割等技术,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等融入其中,促使农机等的操作更加先进,种植生产活动更加便利、高效、优质。如免耕机、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还可在进一步结合实际、信息技术优化的情况下,持续予以创新,提高技术整体的先进性。
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则可将技术推广与技术指导服务等结合起来。不仅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支持,还可通过为其提供约定年限内的技术指导,帮助其学会运用现代化农业种植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如前述内容所讲,建立技术示范基地,邀请农民朋友参观,为其耐心讲解,甚至可以鼓励其亲自操作,尽快上手的同时,既可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还可助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4、促使农业经济主体职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其能否尽快适应现代化、科技化农业种植生产环境,决定着其能否尽快掌握、应用相应的农业种植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向前。因此,在强调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坚持农民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经济,必定要从主体综合素质层面,重视通过素质教育及新媒体便利环境等,不断为农民朋友提供可靠的学习提升机会,并鼓励其积极参与相应的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仅如此,还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促使现代农业经济建设中的农民,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与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济主体相协调、相适应,促使农民逐步具备“职业”思想,在热爱这片土地的同时,能够逐步从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农业种植活动及相关问题,继而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农业种植活动。加快人才引进步伐,积极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对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能人、离岗创业人才等到农村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开展农业技术学习研讨会,开展农技座谈会等,为农民朋友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创造有利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选取适于应用在本地的农业技术,利于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着力推荐、推广,帮助农民认识、了解,甚至可联合示范基地,创建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帮助农民朋友尽快掌握技术核心内容,有效运用相应技术,提高农业种植生产质效。
5、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必定会推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同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坚定不移地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持续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着力发挥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明确县域城乡整体规划主体责任,构建融合机制、管理体系。以资源互补为发展前提,明确城乡功能差异化特点,引导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多规合一、统一编制,确保规划协调,资源要素统一配置且配置合理,构建一体化制度体系,弥合城乡发展差异,为农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从顶层设计角度分析,还需结合前述经济管理机制完善内容,从资金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均能够在清晰的制度规范下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以“经济”为核心,旨在采取一切发展经济的手段,促使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也因此使得农村地区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林木砍伐严重,耕地板结,牧草质量下降等等。可以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粗放”特征明显。这与时代发展特征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密切,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在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着力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问题,应在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之间权衡利弊,寻找能够平衡发展的路径,促使乡村振兴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指导。在明确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及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经济发展路线,不断向着振兴、复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150400黑龙江省宾县农村合作经济服务总站)